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xx村扶贫规划2013-2019
1甘州区**乡**村扶贫规划(2012--2019年)编制单位:编制时间:二〇一四年二月**乡人民政府**乡**村委会2甘州区**乡**村扶贫规划(2014--2019年)开展“扶贫攻坚”行动,是省委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立足推动转型跨越新实践,着眼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新要求,作出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为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市、区委号召,按照**乡发展规划目标和“扶贫开发”工作要求,现结合**村实际,特制定本村扶贫开发规划。一、基本概况及致贫原因(一)基本概况**乡**村位于甘州区城南34公里处,辖4个社,213户,810人,耕地面积2785亩。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85元,低于甘州区平均水平。干旱缺水,种植结构单一,资源匮乏,无集体经济来源。耕地少,种植结构单一是制约全村发展的主要因素,全村213户,户均有劳动力1.36人,劳动力仅占总人口的40%,而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外出务工的收入也较低,仅能维持自身的生活,对家庭收入的增加没有多大的贡献。由于群众积累少,底子薄,很少有从事运输业、建筑业和加工业的经济能人。现有贫困户29户,100人,其中一社户、人,二社户、人,三社户、人,四社户、人,五社户、人。其中,低保户户,3五保户户,扶贫户户,因病致贫户,因残致贫户,因学致贫户,因灾致贫户,缺土地户,缺技术户,缺劳力户,缺资金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户。截止2014年住房为危旧房的户,无卫生厕所的户,主要燃料为柴草的户。(二)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发展的因素1.受区位劣势的影响,村社经济发展滞后**村远离张掖市,接受经济辐射的机会小,虽然国家给予了特殊优惠政策和直接的财政转移支付,但与全区相比,**村的发展速度仍显缓慢。再加上**村自然条件较差,干旱缺水的自然条件严重制约着全村经济社会的发展。2.人力资源质量不高,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村贫困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小学文化程度占%,初中文化程度占%,高中文化程度占%,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与全区相比,文盲、半文盲劳动力相对较多,高出全区近十个百分点。贫困户思想保守,等靠要思想严重,发展意识不强,缺乏致富思路和致富技能,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3.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村社发展后劲不足目前**村70%的农田灌溉渠道陈旧破烂,65%的农田灌溉渠道为土渠,40%的通村主干道未硬化,60%村社道路为泥土或砂砾路面。尤其是贫困户的通路、通电话拥有率分别落后于非贫困农户15—20个百分点,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发展后劲严重不足。4.农业基础条件较差,产出效益普遍较低**村耕地以半坡地为主,大多数耕地单位面积小,土层薄,墒情差,机械化程度低,农业产出效益差。人均耕地有限,而且水浇4地面积更是不足人均1.4亩,农业生产基础十分薄弱。5.三大产业结构单一,非农产业发展不足**村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高达86.4%,其中,有90.32%从事种植业;从事第二产的劳动力比重为11.7%;从事第三产的劳动力比重为1.9%。贫困户从事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96.8%、1%、2.3%,第一产业中的种植业以效益低下的小麦、大麦为主,非农产出比重较低,经济发展实力较弱二、思路目标(一)规划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正视现实、挖掘潜力、扬长避短、奋力追赶、转型跨越”的总要求,以29户贫困户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加强贫困户所在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坚持一手抓贫困户贫困村整体脱贫,一手抓脱贫后的巩固提高,全面促进贫困乡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二)规划原则坚持精准扶贫与普遍受益相结合,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三)规划目标1.紧扣持续增加收入这一核心。确保29户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到2016年**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达到8000元以上,其中,非农收入比重为35%。到2020年**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950元以上,非农收入比重达到46%,贫困面低于5%。2.做到不愁吃、不愁穿。无论丰年灾年,100个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都有可靠保障,吃穿条件有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家里有余粮,手头有余钱。3.落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个保障。到2016年,**村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9%以上;完成户贫困户危房改造,80%以上贫困户危房得到改造。到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9.5%以上,所有农户住无危房。4.实现四大突破(1)基础设施建设。到2016年,**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7%以上,实现动力电到所有贫困户。到2018年所有贫困村通沥青(水泥)路、通班车。到2020年,**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9%以上,普及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2)富民产业培育。到2016年,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劳动者有增收技能,农民从非农产业中获取的收入超过40%,贫困户从非农产业中获取的收入超过50%,到2020年,初步建成种养加、产供销协调推进的多元富民产业体系。(3)公共服务保障。到2016年,**村有标准文化活动室,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新农保和临时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确保所有平困人口生活标准高于国家扶贫标准,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100%。6(4)能力素质提升。到2016年,贫困户实用技术普及率达到80%以上,新增两后生培训实现全覆盖。到2020年,实现所有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掌握1—2项实用技术,拿到技能资质证书。三、主要任务本规划拟利用六年的时间,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打造种养殖基地,壮大集体经济,配套水利基础设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整治村容村貌,完善社会公益事业,改善村民居住生活条件,力争全村到2019年前提前实现脱贫致富、全面小康目标。(一)围绕生产专业化,全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村1.优化提升种植业。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产业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玉米制种健康、稳定发展;发展订单农业,稳步提高蔬菜、蔬菜制种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计划流转耕地,形成集约化经营管理新模式(表3-1-1)。到2019年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达到381.3万元,人均4707元。(1)玉米制种压缩稳定在500亩左右,按亩均1500元计算,实现纯收入76万元;(2)扩大杂交蔬菜制种面积,到2019年达到100亩,按亩均1万元计算,实现纯收入95万元;(3)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到2019年设施农业面积达到420亩,按亩均5000元计算,实现纯收入210万元。2.大力发展养殖业。充分利用丰富的玉米秸秆资源,全面推广青贮氨化技术,大力发展以肉牛为主的特色养殖业,积极鼓励扶持养殖大户,计划到2019年农民来自畜牧业的纯收入达到136.19万元,人均1681.3元,畜牧业收入比重大幅提升。(1)在现有1家百只养羊大户的基础上,计划到2019年达到720户,年纯收入达到113.95万元(表5)。表:3-1-2-1单位:头、万元年份201420152016201720182019规模户7911131620栏量5507001100150017501900收入3040607090114(2)在现有养猪农户场的基础上,再计划扶持4家养殖专业户,到2019年养猪专业户达到5家,年出栏达到600头,年纯收入达22.24万元(表6)。表:3-1-2-2单位:户、只、万元年份201420152016201720182019规模户223345栏量200250400450500600收入710131620253.加快二三产业发展,提高劳务收入水平。鼓励支持农民依法流转土地经营权自主创业或从事二三产业,加大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逐步拓展技能性劳务输出渠道,提高劳务输转质量,到2019年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和劳务输出的收入达到476.65万元,人均5885元。在现有7户外地经商户的基础上,通过联、帮、带,力争到2019年全村从事二三产业的外地经商户达到25户以上,户均纯收入15万元,总纯收入达到367.7万元(表7)。表:3-1-3单位:户、万元年份201420152016201720182019户数131618212325纯收入1952402703153453688较上年增加6045304530234.政策性惠农收入。政策性惠农收入按原报1870亩计税面积亩均120元计算,纯收入达到22.44万元。(二)围绕环境田园化,努力打造生态环境样板村以经济发展、村庄优美、自然生态和特色文化为目标,着力改善村居环境,创建生态农村,实现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1.努力改善人居环境。抢抓新农村建设机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危房改造工程,在现在新房65户的基础上,计划到2019年危房改造全面完成,使全村100%的农户住上宽敞舒适的新房。(表3-2-1)。表:3-2-1单位:栋、户年份201420152016201720182019改造数901051201351501702.彻底改变村容村貌。以基本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按照“路畅、水通、污治、安居”的总体要求,重点开展垃圾、污水治理工作,建立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系统,继续开展清理路障、疏通乡村道路、实施绿化美化、整治村容村貌等各项工作,健全环境卫生工作长效机制,彻底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农村落后的面貌得到显著的改善。(三)围绕生活社区化,努力打造小康建设精品村坚持以村庄规划、社区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五个一体化”为抓手,着力在“完善功能、丰富内涵、提升品位”上下功夫,全面打造“乡村社区化、生活都市化、产业多样化”的新型农村。91.全面加快社区建设。严格按照“科学规划、梯次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以“路、水、电、气、医、学”为重点,努力提升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水平。全面推进小康住宅区建设工程,集中建成集办公、服务、休闲、培训为一体的村级活动场所,设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借鉴城市社区服务方式,探索建设农村社区管理服务新模式,不断强化社区化管理服务功能,拓宽为民服务渠道,努力为村民提供更为优质的生活服务。2.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配套建设农村社区道路、排水、路灯、沼气、污水和垃圾处理以及科教文卫等设施。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认真做好全村路网建设规划,加快村主干道路建设步伐。坚持水污染治理与水源建设相兼顾,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加快农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和广播电视数字改造进程,扩大电讯和互联网在农村的覆盖面,加速农村信息化进程。3.夯实农田水利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用水、节水新思路,始终把农村水利建设放在壮大主导产业的突出位置,加快现有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围绕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努力把全村耕地建成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到2019年完成节水灌溉面积90%以上。(四)围绕农民知识化,努力打造实用人才先进村1.全面提升村干部素质。实施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通过组织外出考察、流动现场会、项目观摩、上级培训、在职学历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创业指导和学员现身说法、制度约束等形式,营造村干部乐10学、好学、广学、善学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村干部管理村级事务的能力和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能力,全村管理型、技能型村干部达到90%。2.继续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以打造新型农民为目标,深入实施“30万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积极组织农民参加区、乡各类培训,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等各类培训。依托现有培训基地和专业技术人才,开拓种植、养殖实训基地,注重以干代训,在做大优势特色产业的同时,“复制”一批又一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争取全村90%的劳动力吃上“技能饭”,培育农民技术员150名以上。3.不断优化引人用人环境。实施“人才强村”战略,围绕农村产业发展需求,建立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优化引人用人环境,有计划引
本文标题:xx村扶贫规划2013-2019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283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