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个人整理(赵泗庆)
第一章绪论发展心理学定义:狭义—人类个体发展的心理学。广义—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1)关于遗传与环境作用(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2)关于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个体是主动的和个体是被动的);(3)关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年龄特征:划分—根据个体身心发展趋势—婴儿期(出生—3),幼儿期(3—6、7),童年期(6、7—11、12),青少年期(11、12—17、18岁,成年早期(18—35),成年中期(35—60),成年晚期(60—死亡)。(1)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典型、本质的特征。(2)在一定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有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3)心理现象是复杂的,所以心理发展既指心理整体的综合发展,又指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标志:德国普莱尔于1882年发表《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1927年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思出版《发展心理学概论》是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阶段划分特点:口唇期(0—1岁):口唇期初期(0—6月)快感来自嘴唇与舌吸吮和吞咽活动,口唇期晚期(6月—1岁)来自牙齿、牙床和腭部等咬和吞嚼等活动。肛门期(1—3岁),肛门期初期快感来自粪便排出,后期来自粪便控制。前生殖器期(3—6岁),男孩出现恋母情结、女孩出现恋父情结。潜伏期(6—12岁),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活动。青春期(12—20岁),如果前几个阶段发展得正常,个体从自私、只追求个人快感的孩子,转变成有选择异性配偶能力、有能力抚养子女的现实的、社会化的成人。埃里克森阶段划分和特点:阶段危机年龄品质积极解决危机解决危机失败婴儿期信任对不信任0—2希望恐惧儿童早期自主对羞怯和疑虑2—4自我控制与意志自我怀疑学前期主动对内疚4—7社会指向与目的无价值感学龄期勤奋对自卑7—12能力无能青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忠诚不确定感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18—25爱泛爱(杂乱)或孤独成年中期繁殖对停滞25—50关心自私自利老年期自我整合对失望50—死亡智慧失望、无意义华生发展心理学理论:环境决定论—否认遗传的作用,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在怕、怒、爱三种非习得性情绪反应基础上的条件反射。斯金纳发展心理学理论:行为强化—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的)。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育婴箱的应用,行为矫正,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班杜拉发展心理学理论:观察学习—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和动机四个过程。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攻击性、性别化、自我强化、亲社会行为。维果斯基心理学发展观:(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高级心理机能。(2)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3)强调社会环境的作用,提出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4)内化说—教学最重要特征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的事实,使学生通过教学来掌握经验并内化成自身的内部财富。皮亚杰发展心理学理论:(1)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2)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适应的本质是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通过两种形式实现:一是同化,另一是顺应。(3)影响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4)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和概括。同化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就是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平衡就是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改变主动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5)发展阶段(具体请查阅书本P52)心理或思维发展4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2)前运算思维阶段(2—7);(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4)形式运算阶段(12-15)。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纵向研究、横断研究、聚合交叉研究和微观发生学设计的概念和优缺点:名称概念优点缺点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能系统详尽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规律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某几个年龄的被试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可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省时省力省钱缺乏系统连续性,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取样程序也比较复杂聚合交叉研究将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融合,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短时间内重复观察这些对象克服了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设计的不足,吸收各自长处。动静结合,省时—微观发生学设计通过在短时间内重复给被试呈现一个诱发变化的刺激或提供学习的机会,观测个体发生变化的过程可以让研究者直接观测发展变化过程;可以研究年龄范围内追踪特点行为的个体发展轨迹;可以观察到个体的内部差异费力,被试数量有限;只用于动机强的被试;难以分清被试已具备的能力和变化后的能力第四章胎儿的发展胎儿的发展阶段:胚芽期、胚胎期、胎儿期。第五章婴儿心理的发展婴儿动作发展规律及意义:(1)规律:头尾原则,近远原则,粗细原则。(2)无条件反射的意义:人类在不同的进化时期留下的历史遗迹,在今天已没有用处了,一般在几个月内会消失,具有诊断意义,进行婴幼儿智能检查,并且可以利用一些反射进行早期训练。(3)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动作及动作本身的发展使婴幼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构建自我和客体的概念,并产生自我意识和最初的主客体之间的分化。习惯化与去习惯化:(1)习惯化:伴随着重复的呈现而产生的兴趣减弱或厌倦。(2)去习惯化:对新事件兴趣的回复。言语发展阶段:(1)不完整句—单词句:理解成人的语言,同时说出有一定意义的词;双词句:电报语阶段,此事儿童语言形成是断续、简略、结构不完整的。(2)完整句的发展—运用呵护语法规则的完整句,更为准确的表达思想,许多研究表明,2—3岁是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性微笑:自发的笑(0—5周);无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5—3.5月);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3.5—4月)。婴儿的依恋发展阶段:(1)鲍尔比的三个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月),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月—2岁),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2)安斯沃思的依恋类型—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景中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早期依恋对心理发展的影响:(1)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人后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缩影;(2)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3)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幼儿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4)儿童个性是儿童经验的历史与现实活动统一的产物,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因而必须十分重视早期依恋的形成,同时要正式现实环境对儿童个性的影响。婴儿早期同伴交往经历三个发展阶段:以客体为中心阶段,简单交往阶段,互补性交往阶段。自我意识及三种特性:阿姆斯特丹的“点红测验”—用“点红”的方法,对婴儿进行追踪研究,揭示了自我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第六章幼儿的心理发展游戏特征:快乐行为—愉悦性,自发行为—主动性,假装行为—虚构性,有规则行为—有序性,社会性行为—时代性。根据社会性划分游戏:无所用心的行为、旁观者行为、单独一人游戏、平行的游戏、联合的游戏和合作的游戏。掌握词汇发展特点: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守恒:指对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认识。皮亚杰研究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研究方法:对偶故事。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判断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无道德判断时期或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科尔伯格研究的道德认知发展:既遵循皮亚杰的研究思路,又有重大的发展。采用“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他将道德判断水平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0:前道德阶段。第一个水平:前习俗水平—阶段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阶段2:以功利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第二个水平:习俗水平—阶段3:“好孩子”为定向,阶段4: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第三个水平:后习俗水平—阶段5: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阶段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可分为工具性侵犯和敌意性侵犯。亲社会行为:任何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及趋向,又称向社会行为、利他行为。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同伴交往的目的往往是游戏,为游戏而交往;以语言为主要的交往手段;乐于交往,对于被拒绝会感到不安;同伴关系并不稳固,交往对象容易更换;表现出和同性伙伴游戏的倾向,交往水平表现出性别差异;已经存在不同的交往类型和同伴关系:受欢迎儿童,受拒绝儿童,受忽视儿童,一般儿童。第七章小学儿童心理发展学习:广义上讲,指动物和人的经验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人类的广义学习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狭义上讲,则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计划、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这是一种社会义务。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生学习一般要越过直接经验阶段;(2)学生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3)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学习策略;(4)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5)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水平的过程。小学儿童学习障碍:差异性、缺陷性、集中性、排除性、可逆性、贯穿性。小学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直观概括水平,具体形象概括的运算水平,形象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初步的本质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代数命题概括运算水平(很少)。大体分为直观概括,具体形象,初步本质三个水平。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塞尔曼的友谊发展观:第一阶段(3~7岁):未形成友谊阶段。儿童间只是短暂的同伴关系,友谊关系很不稳定。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儿童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患难的合作阶段。儿童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一定的了解,但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色彩。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儿童的出于共享和双方的利益而与他人建立友谊。第五阶段(12岁开始):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第八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生理变化对心理的影响:(1)具有成人感,希望能进入成人社会,寻找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其间遇到困惑。(2)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联系的新情绪体验,滋生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会产生强烈的冲击和压抑。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反抗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开放性,勇敢与怯懦,高傲与自卑,否定童年与眷念童年。思维逻辑分类: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都是抽象思维量不同的发展阶段,形式逻辑)。初中生逻辑思维发展:运用假设,逻辑推理,运用逻辑法则。自我意识: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情绪的两极性: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反抗心理的原因: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程;独立意识。具体表现: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冷淡相对;反抗的迁移性。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这是(B)。A、习惯化B、去习惯化C、兴奋D、抑制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这是(C)。A、抑制B、去习惯化C、习惯化D、兴奋
本文标题:《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个人整理(赵泗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17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