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102002109《兽医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02002109兽医微生物学(VeterinaryMicrobiology)二、开课对象动物医学专业、动物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三、课程的性质必修、专业基础课。四、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的目的使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家畜家禽病原微生物的系统知识。使学生掌握兽医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技术,为学习本专业各专业课和有关专业基础课打下必要的基础。另外,本课程是生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应在教学中适当注意其生物学性质,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五、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和领会兽医微生物学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2、系统掌握兽医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3、掌握病原微生物学对动物疾病发生、流行及免疫预防的影响;4、能提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设想、方案、方法和措施。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本课程为兽医免疫学、家畜病理学、家畜传染病学、动物检疫、家畜寄生虫病学等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学分:3学时:48,其中理论学时24、实验学时24。(一)细菌的形态及结构(理论学时2、实验学时4)1、细菌的基本形态和大小;2、细菌的基本构造;3、细菌的繁殖方式和培养特征;4、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方法。(二)细菌的生理学(理论学时2、实验学时4)1、细菌的物质交换、营养需要与营养类型;2、细菌的呼吸、微生物的代谢,细菌的营养需要、呼吸类型、生长繁殖的条件;3、细菌的代谢产物及其在生产实践和微生物鉴定中的意义。(三)其它微生物(理论学时2)1、真菌的构造特征;2、培养特性和重要的真菌病;3、了解放线菌属生物学特性;4、了解螺旋体、支原体与其他微生物的区别特点;5、了解螺旋体、支原体与人畜疾病的关系及微生物学诊断。(四)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理论学时2、实验学时4)1、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作用;2、各种消毒、灭菌、防腐、抗菌、抑菌的方法及其机理;3、了解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和微生物与其它生物之间的各种关系。(五)病原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理论学时2、实验学时4)21、病原菌的致病作用及其与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关系;2、外毒素和内毒素的区别;3、病原菌的致病作用,侵袭力、毒力;4、病原菌的致病机理;5、病原微生物毒力的增强与减弱。(六)革兰氏阳性球菌(理论学时2、实验学时2)1、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2、形态与染色特性,培养特性,生化特性,致病性,抗原性;3、致病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的微生物诊断方法。(七)肠杆菌科(理论学时2、实验学时2)1、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特征;2、埃希氏菌、沙门氏菌属生物学特性,形态与染色特性,培养特性,生化特性,致病性,抗原性;3、细菌的致病性及微生物学诊断。(八)革兰氏阴性杆菌(理论学时2)1、布氏杆菌属的生物学特性;2、致病性及微生物学诊断与免疫、防治;1、了解与兽医疫病有密切关系的菌种的研究进展。2、巴氏杆菌科生物学特性6、多杀性巴氏杆菌形态与染色特性,培养特性,生化特性,致病性,抗原性;7、微生物诊断方法。(九)革兰氏阳性产芽胞杆菌(理论学时2、)1、炭疽芽孢杆菌的形态及染色特性、培养及生化特性、抵抗力、抗原结构、致病性2、微生物学诊断与免疫防治;3、炭疽杆菌与类炭疽杆菌的区别4、梭状芽胞杆菌属细菌的属性,形态、培养、生化特性、抵抗力、致病性;5、微生物学诊断与免疫防治;6、了解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兽医疫病和微生物学诊断的原则和方法。(十)病毒(理论学时4、实验学时4)1、病毒的一般特点、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2、病毒的增殖过程及各个时期的特点;3、病毒的检出与定量;4、病毒和亚病毒的种类与分类;3、病毒与动、植物病害的关系,以及对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的重大意义;(十一)口蹄疫病毒(理论学时2)1、口蹄疫病毒和狂犬病病毒的形态特征、培养、抵抗力、致病力、毒型及变异;2、微生物学诊断和免疫预防。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推荐教材:陆承平主编,《兽医微生物学》(第3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参考书目:1、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主编,《兽医微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2、刘阳主编,《兽医细菌学》上、下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3、殷震,刘景华主编,《动物病毒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1997。4、杨本升等主编,《动物微生物学》,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甘肃农业大学主编,《兽医微生物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6、上海第二医学院主编,《医用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7、华南农学院、内蒙古农牧学院主编,《畜牧微生物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302002113《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02002113微生物学(Microbiology)二、开课对象生物技术专业四年制本科。三、课程的性质必修、专业基础课。四、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的目的使学生学习通过教学,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理、代谢、生长方式和生长规律、遗传和变异、分类和鉴定以及微生物生态学等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和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和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应用;了解和掌握微生物菌种分离和培养、染色和观察、菌种选育、菌种保藏、以及有害微生物控制等基本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原理和方法。在教学中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五、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和领会微生物学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2、系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3、建立起微生物学观念和无菌、消毒、灭菌和防止病原传播的观点;4、学会微生物的系统检验法,能提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设想、方案、方法和措施。5、能够把所学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应用到其他相关学科中;6、能够运用所学微生物学基本知识解决发酵生产中的问题;7、能够将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应用到其他生产实践中。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动物生物化学等。本课程为生物技术的其他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学分:5学时:80,其中理论学时50、实验学时30。(一)绪论(理论学时2)1、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2、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和重要代表人物;3、微生物学研究的意义;4、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和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应用;5、掌握微生物的共同特性。(二)显微镜的构造、使用及保养(理论学时2)1、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与保护;2、明确微生物学实验须知;1、掌握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与保护。(三)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理论学时6、实验学时4)1、细菌细胞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细菌的繁殖方式和培养特征;2、掌握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细菌的形态,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方法;3、以链霉菌属为代表介绍放线菌的形态结构;2、蓝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长特性。4(四)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理论学时4、实验学时4)1、真核微生物的概述;2、酵母菌的大小形态、细胞结构、主要繁殖方式以及培养特征;3、简述酵母菌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4、霉菌的形态、细胞结构、繁殖方式和培养特征;3、重点介绍几种常见霉菌的特征及其用途;4、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比较。(五)微生物的营养(理论学时4、实验学时2)1、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及其功能;2、微生物营养要素有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的生理功能;3、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和化能异养型的特点及代表微生物;4、物质进出微生物细胞: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转位的特点,比较不同运输方式的异同;5、培养基的概念、培养基制备的基本原则与方法;6、培养基的种类及其应用。(六)微生物的纯培养(理论学时2、实验学时2)1、微生物的无菌技术;2、固体分离培养法,平板划线分离法,液体分离培养法;3、微生物的纯培养,微生物的保藏技术;4、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与纯培养。单孢子分离,选择培养分离,二元培养物。细菌计数。(七)微生物的代谢(理论学时4、实验学时4)1、微生物的代谢概述;2、代谢的定义和类型、微生物代谢的特点;3、多样化的能量代谢;4、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发酵和发酵的类型、光能微生物的能量代谢;5、化能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合成代谢:微生物特有的合成代谢途径-固氮作用。(八)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理论学时4、实验学时4)1、微生物生长的研究方法;2、纯培养及纯培养的获得方法;3、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包括好氧培养和厌氧培养);4、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重量法、浊度法等常用方法的原理和应用;5、微生物生长:微生物生长方式;微生物的群体生长的规律;连续培养;6、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温度、pH、氧和辐射等对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影响。7、微生物生长的控制:物理控制(高温、低温、辐射、干燥和渗透压、过滤);化学控制(消毒剂和防腐剂);8、化学治疗剂的种类及其抗菌抑菌治疗疾病的原理;抗生素的发现和定义、种类、作用机制,微生物的抗药性。(九)病毒与亚病毒(理论学时6、实验学时4)1、病毒的一般特点、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2、病毒的增殖过程及各个时期的特点,病毒的检出与定量;3、病毒、亚病毒的种类与分类。(十)微生物的遗传(理论学时2)1、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2、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结构和复制,基因和遗传成分;53、微生物的变异和遗传重组,突变及其机制;4、细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十一)微生物生态(理论学时4、实验学时6)1、自然界中细菌的存在与分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加强无菌操作的观念;2、土壤、空气、水中的微生物的来源(特别是病原菌)及其影响因素;3、认识其对环境卫生、土壤肥力和畜禽流行病学意义;4、正常物体的细菌分布情况,特别是正常菌群的生物学意义(微生态学的发展);5、动物体中的微生物,植物中的微生物。人体的微生物。(十二)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理论学时4)1、细菌的分类依据和细菌分类体系;2、微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命名法;3、病毒的分类方法和命名法;4、掌握经典分类法、微生物的数值分类法、分子分类法;5、了解微生物在生物中的分类地位和伯杰氏分类体系。(十三)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理论学时4)1、真细菌的多样性;2、古细菌,古细菌与真细菌的主要区别、古细菌的代表属种。(十四)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及其产品(理论学时2)1、微生物的应用;2、微生物对植物病害的防治;3、微生物接种剂,接种剂的应用;4、扼要介绍堆肥制作的微生物学过程,沼气发酵的微生物学原理;5、详述自然水体的自净作用,污水处理及微生物的作用。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推荐教材:沈萍主编,《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主要参考书目:1、李阜棣,胡正嘉主编,《微生物学》,(第五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西北农业大学主编,《微生物学》,天则出版社,1990。3、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主编,《兽医微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4、刘阳主编,《兽医细菌学》上、下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5、殷震,刘景华主编,《动物病毒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1997。6、杨本升等主编,《动物微生物学》,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03003230《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03003230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AnimalPabulumMicrobiologyQuarantine)二、开课对象动物检疫专业三年制专科三、课程的性质必修、专业基础课。四、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的目的使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微生物的系统知识,通过学习:掌握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的一般基本理论;建立起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知识;学会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的系统检验法和基本技能,并从实际出发,能在短时间内拟出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程序。五、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和领会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本文标题:兽医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1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