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34课程改革中教师观念的转变
1第四节课程改革中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课程改革最直接、最重要的实施者.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行新课程的前提,因为他们最终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走向,是使理想课程变成现实课程的关键.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对数学教师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历来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都是教学的绝对支配者,教师在讲台上耐心细致地计算和推理,学生在位子上认真听讲和做笔记.老师授,学生受,课堂一切教学活动都由老师主宰,再加上老师布置的练习和作业,就构成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这种形式的长处是,学生能按知识的逻辑序列比较系统的接受课本知识,有助于教师按既定的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在这种模式里,学生的精力主要用于摹仿、复制式的所谓“理解消化”教师所传授的内容,谈不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更不必说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数学课程改革在对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及对学生的学习充分研究的同时,必然会对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岗;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大力提高师资培养质量……开展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使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造就一支符合时代要求、能发挥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对教师而言,首先是观念的转变,其次是根据新的观念进行一系列的努力来提高教师素质.下面就分为这两方面进行介绍.教师的观念转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3.4.1教师的自身角色观1.教师在教学中定位的转变——从“主宰”变为“主导”面对新课程,教师观念转变的第一步是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教师安排的资格.课程改革的理念需要教师改变这种角色,从“主宰”变为“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科学的组织和有效的管理,精心设计和科学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其主体性,以实现从依赖教师到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教学活动和自身发展的主体”①.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下面两段话说得好:“目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任务之一,是要改变一切职业固有的精神状态和资格;因而他们应该首先准备重新思考和改变教育职业的标准和基本情况,因为在这个职业中,教育与激励学生的工作正在稳定得取代单纯的讲①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鄂文艳:“在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验中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课.”①、“教师的职责不是依靠权威来指挥而是提供建议,因为应该由儿童自己的兴趣决定他学习的东西.教师只是学习的向导,他把自己比较多的知识和经验交给儿童自由处置……教师不过是在应用他的优越而较丰富的知识来分析当前的情况而已……教师要做一个舞台监督、向导和调度员,这是十分重要的.但他并不是唯一的权威”②.2.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转变——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从教师与学生学习的关系看,新课程主张由以讲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究和引导、发现的教学,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作为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习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经验”.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种交流能有效地启发思路,增进了解,加深感情.而且“理越辩越明”,避免了“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现象.钟启泉教授在《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中说:“传统的学校教育是‘教师中心’的: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习惯于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教学事务,他们的教学有着浓厚的‘专业个人主义’色彩,习惯于孤立、封闭的‘单兵作战’而拒斥合作;在师生关系上也习惯于控制与管理,缺少对话、沟通与彼此的尊重.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要做高高在上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③教师应抛弃“师道尊严”的架子,参与学生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通过观察、倾听、交流等方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问题和需求.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作为合作者与参与者,教师不再着力于知识点的微观课程结构之中,倾心于教学情况设计.而应该参与学生开放式探究,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教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带领学生掌握真正研究方法和步骤,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则根据实际需要给予鼓励或实际指导,这样课堂中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自己探索,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多样性.从数学知识传授的特点看,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中心,要求改变学生过于注重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这是针对传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弊端而提出来的.数学学习过程是现实世界各种数量关系内化上升为形式化的过程,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教育的主要活动是思想试验,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教学本身的严谨性特点.数学知识本身是为解决数学问题而发展起来的,问题解决能力又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又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因而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学习与掌握又具有长期性和训练大的特点,需要有人承担引导者的任务,教师当然应成为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遇到障碍时,教师替他排除,而是启发他的主题意识和创造精神,鼓励他自己排除.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教师应该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业有专攻”的优势,以让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2页.②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81页.③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46页.3学生通过探索学习和掌握必要和重要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为目的,善于引导学生转变自身学习方式.并在课程形态上提供了转变学习方式的课程载体,通过适当的事物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激起学生萌发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用千差万别的方式激发千差万别的学生主动学习,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程努力的方向之一.作为引导者,教师还应该激励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表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方面.自主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于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和能力;能动性是指能够自觉、主动地认识事物并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进行认识和实践;创造性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是主体性的最好表现和最高层次.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为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和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必须站在学生中间,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组织学生的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教师角色的转变正如在国际上的一些著名教育学文献(本)中就有过深刻的表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3.教师与教育关系的转变——由教育的执行者变为学习者与探索者首先,从当好引导者的角度来看,教师要扮演学习者的角色.《数学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着数学教育的目标为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以学习者的角色去读懂学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因为只有“设身处地”、“身临其境”,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知道学生的知识水平、优势与不足、学习的最佳方式以及学生之所需.教师才能对症下药,找到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摸清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机制、认知特点,以学习者的角色去体验数学学习,从学习者的立场来发现问题、反思问题,才能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其次,传统的社会将人的一生划分为三阶段:求学、工作和退休;人们在青少年时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基本上能受用一辈子.这是一种“一次教育”或“终结教育”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变革,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前面我们已经谈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里强调的“终身教育”和“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事实上,他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的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①的观点.教师作为社会成员之一,本身也是持续发展的个体,教师自身的发展也要以终身学习的思想为指导.《学会生存》中又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特别强调两个基本观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学习包括人的一生(既指它的时间长度,又指它的各个方面),而且也包括全部社会(既包括它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它的社会的和经济的资源),那么我们除了对‘教育体系’进行必要的检修以外,还要继续前进,达到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境界.因为这些都是教育将来所要面临的挑战.”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强调“学习包括人的一生……而且也包括全部社会”,当然包括各行各业,教师职业也不例外.再次,从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来看,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既是一种学生学习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版,第196页.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版,序言4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这对于师生双方都是一种改革,双方都需要适应.这就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学习和探索.传统教育有句熟语:“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话到今天,放在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身上不但仍然需要,而且应该将“一桶水”变为具有“源头活水”而“清如许”的“渠”和“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半亩方塘”(朱熹:《观书有感》).而现实的问题是,作为教师,自己做到了吗?事实上,“教师比学生知道得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种观点已被网络普及、媒体泛滥的信息时代潮流荡涤殆尽,教师弄不好充其量在陈旧的传统知识上比学生多一点.如果教师再抱着这种观点去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实际上扮演了一个现代“孔乙己”,真
本文标题:§34课程改革中教师观念的转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18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