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古典园林》教案及备课笔记
沈阳工业大学备课笔记与教案撰写规范撰写备课笔记、设计教学方案(简称教案)是教师进行正式教学实践前必须完成的教学准备环节,是教师将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结合的具体化过程,是教师落实教学大纲、实施教学过程所依据的教学文件之一,是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为此,学校特制订本要求。一、备课笔记与教案内涵的界定撰写备课笔记是教师依据课程的教学大纲,参照教材和参考资料对所授课内容进行梳理与整理的过程。备课笔记承载的基本内容是知识信息,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内容应详尽而全面,条理清晰,逻辑清楚。备课笔记是教师知识结构和学术水平的体现,是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精力的反映。教案是教师依据教学日历,为完成每一次课的教学任务而设计的教学实施方案。教案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纲要、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方式、课后作业或思考问题等项内容,承载的基本内容是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信息,解决的是“怎么教”的问题。教案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组织能力的体现,是教师个人素质与教学水平的反映。二、教案的基本要素教案的基本要素为:授课时间、授课章节(或主题)、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内容纲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施步骤(板书设计)、课后作业、课后小结。其中教学内容纲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施步骤(板书设计)是整个教案的主体部分,教师要制定详细计划,既要体现教学活动的逻辑程序,又要划分出若干环节或步骤,并考虑到它们的时间分配、具体方法的应用,相互间的衔接、过渡,以及教学过程与板书的协调等等,充分反映教师教学设计思想,体现教师的教学经验和风格。三、备课笔记与教案撰写要求1.教师撰写备课笔记与教案必须以课程的教学大纲为依据,钻研教材,弄清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了解课程体系、结构、重点与难点,同时要注意广泛阅读本门课程的相关资料,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并根据社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及时增加和补充前沿内容。教师承担每门课程都必须有备课笔记,进行的每一次课都必须有教案,备课笔记和教案每年都应修订。2.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对讲授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设计,体现出专业、层次等教学对象的差异性;3.教案以一次课(2学时)为单元撰写(同一学期重复课程,相同的教学进度可以合并用同一个教案);4.原则上要求教师分别撰写备课笔记与教案,如果备课笔记与教案合二为一,那么备课笔记要以课次为单元撰写,并在备课笔记中体现出教案的要素;5.教师必须有纸介质的备课笔记与教案;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备课笔记应至少完成全部的三分之二,每次课前必须完成本次课的教案;撰写备课笔记与教案使用专用纸张,或按统一模版打印,手写备课笔记与教案要求字迹工整、清晰;6.Powerpoint演示文稿、CAI课件和网络课件等多媒体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用其打印稿代替备课笔记与教案,更不能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教师的板书和讲解;撰写备课笔记与教案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准备工作,也是教师凝练教学思想、形成自身教学风格的重要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学校倡导教师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教师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和形成的教学风格,充分发挥教师个性、特点和才华,编写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案与备课笔记。附1:教案参考格式附2:讲稿参考格式《古典园林》授课教案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教师姓名:王晓航授课对象:建筑学0501、02班授课学时:16/16选用教材:《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建工学院建筑系(教研组)沈阳工业大学教案第五周授课日期2007-4-3授课章节:第三章古典园林空间的互动关系第2节古典园林的空间对比教学目的:理解古典园林空间的对比和反衬手法;理解并思考古典园林空间的布局与情节教学重点:古典园林空间的对比和反衬教学难点:古典园林空间的布局与情节教学实施过程设计授课前段:对上次课讲授的“观景和景观(看与被看)”进行简单复习。(简要回顾景观布置手法:如“点景”“借景”“对景”“框景”“障景”等)授课中段:一、古典园林空间的对比(一)以“欲扬先抑”实现“小中见大”:1、层层递进、收放自如;(南京瞻园)2、曲径通幽、豁然开朗;(苏州留园)3、声东击西、摇曳多姿;(扬州何园)(二)空间对比的不同类别:1、空间的大小、主次;2、空间的属性:园林、住宅、宫殿;(留园、北海静心斋)3、空间的风格:中西合璧;(北海静心斋)二、园林空间的布局与情节(一)戏剧性(瞻园、留园)(二)线索与暗示(扬州何园)(三)插叙与倒叙(苏州网师园)授课末段:总结园林空间的对比手法(突出重点)课后复习及作业或思考题:作业:用A4纸绘制《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空间的对比”一节的钢笔画,即附录P26;课后小结:通过讲解“空间的对比”一节,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园林的动态布局特色;学生对本节教学兴趣较浓,希望能将所学的园林空间对比手法应用到建筑方案设计中去。时间:2007-4-4《建筑设计原理》备课笔记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教师姓名:王晓航授课对象:建筑学专业授课周数:八周授课学时:16/16选用教材:《古典园林》建工学院建筑系(教研组)沈阳工业大学备课用纸(一)以“欲扬先抑”实现“小中见大”:“欲扬先抑”这个成语不难理解,在张扬、升华之前,先要进行一定的抑制、制约。还有一个成语叫做“抑扬顿挫”,是说某人说话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今天讲园林“空间的对比”,也同样离不开这种节奏感和韵律感。至于“小中见大”,有的同学则有些误解。他们认为:“小中见大”就是站在小角落里面去看大的场景。”在园林中或许会遇到这种情况,但“小中见大”有更为深刻的内涵,这里再次强调一下:中国古典园林讲求“咫尺山林”,用很小尺度的园林来表达、隐喻“万里江山、无限风光”,这是由中国人传统的自然观决定的。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创造一种比园林的本身尺度大的错觉(是一种有益的错觉),因此要借助“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相对小的场景把相对较大的场景反衬得更大、更加壮观。下面就具体讲解一下,中国古典园林是怎样具体、灵活地运用“欲扬先抑”手法的:1、层层递进,收放自如(南京瞻园:入口部分平面图)我们先来游赏一番南京的“瞻园”:从入口处向里看去,视觉的焦点是一块竖立在园中的假山怪石,那么怎样体现这块假山怪石是视觉的焦点呢?主要通过“两重半”的“框景”手法:第一重是“瞻园”的入口门洞,第二重则是怪石前面的六棱窗洞;那么为什么还有“半重”呢?是因为第一进院落与回廊之间低矮的隔断(瞻园入口小透视)。回廊当然有屋顶,但是在园外看不到,等到进了园门看到回廊的屋顶,上面的屋顶和下面的隔断组成完整的景框,就变成两重框景了,因为园门的框景又消失了。接下来,我们当然会想去怪石所在的院落看个究竟,于是向斜廊走去,注意:此时我们有机会窥视园中的主要景点,可是,不但怪石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而且六棱窗的角度、花格窗的纹理都遮挡了我们的视线。尤其是走到斜廊的时候,出现的一大变化是假山怪石暂时从我的视野中消失了,我们会非常想再次看到作为视觉焦点的怪石,尤其是想要看看怪石的其它侧面是个什么形态,也许我们在院落周边的回廊上行走,一直在欣赏怪石的不同侧面,对花格窗后的景色不加留意,尤其是在这一阶段,假山怪石遮挡了其中一个花格窗。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只有等到下次游赏的时候,再来捕捉观赏园中景色的视角罢。这种情况很象我们读侦探、推理小说时的情形:当小说结尾、真相大白的时候,我们不服气,把书翻回到前面,才发现作者不是没给我们提供发现线索的机会,而是我们的思维定势,导致我们错失发现真相的良机,而且这种良机往往不止一次……接下来我们会绕着一堵实墙走到一个小门,在穿过小门的一瞬间,我们会发现右前方不但有一个更大的院落,而且有一个厅堂,这种发现或许令我们沾沾自喜。但是当我们再向前仅仅走出几步,便会发现:左前方有十分开阔的视野,亭台楼榭一应俱全!我们会惊喜地感觉到,即使是一瞬间,园林的设计者也会善加利用,来愚弄了我们。回想起来,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瞻园的主入口在园子的南侧,这导致我们在入园之后,仍旧不太可能知道园林的主要景区究竟是在园门的左前方还是右前方(如果入口在东侧,我们向北走时就会轻易地知晓这一点);而且,古人以右首为尊,现代的环境心理学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大多数人遵循“右手法则”,也就是在可以自由选择的前提下,行走时习惯向右拐弯,观望时也习惯首先向右看。总之,南京瞻园“欲扬先抑”的具体手法,我们可以概括为:层层递进,收放自如,通过大小不同的院落和其间的隔断方式实现了这一点。而从园林布局与情节方面来说,具有相当的戏剧性对比,巧妙地提供了线索与暗示。2、曲径通幽、豁然开朗;(苏州留园:入口部分平面图)留园的入口空间,确实非常著名,许多园林著作中都提到过。其实,从绝对的景观效果而言,它或许比不上刚才提到的南京瞻园入口,因为它没有收放自如的韵律感。比如彭一刚先生的这本《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也把它列在瞻园之后,大概是认为它不能作为最佳典范来介绍。那么它是如何名声大噪的呢?首先,它的入口和主要景区之间,有非常富于戏剧性的反差,对比极端强烈!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它是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的典范!留园的入口,总是让我想起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它的成名作“住吉的长屋”,看似设计手法十分简单,但是那是在用地极其紧张的情况下设计的。留园因为私家园林,按照礼制,宾客或游客不能穿过住宅进入园中,因此另行设计入口。这个入口选在了一个“备弄”(备用走道,次要通道)中,左边是祠堂,右边是住宅,备弄长达50多米,十分狭窄,最窄的部分仅三、四米。这种情形和我在沈阳站前中华路上看到的情景有些相似,中华路属于黄金地段,在两栋楼之间大约有1.5米左右的距离,有人在那中间搭成一个极狭长的小屋,或经营日用百货,或卖彩票,虽然极简陋,那种顽强的生命力,却不能不使人感动!留园入口处是双重门,向里去是一个小院落,和南方民居中的天井很相似(前面讲过,南方园林是由天井渐渐发展而来的)。院落虽小却很方正典雅,具有良好的尺度感(入口小透视)。对称式布局和后续的曲折回廊形成一定的对比,相映成趣。或者穿过院落,或者转弯从回廊下走过,开始了“曲径通幽”的体验:北——东——北——西——北——东(小转折)——北——西北——北——或东北——或西——南(小转折)——西——西南入口院落中配有盆栽,也是对称布置的。向北因为祠堂开侧门的缘故,自然而然地变为狭窄的回廊,大的转折和小的转折相搭配,使长廊显得疏密有致,游人不至于感觉单调。再向前会见到露天小院中的点景,和斜向的长廊契合,尺度亲切宜人,小院中的假山、草木皆十分考究。可以向东北走,到达主要景区内。但向西走,回廊更加宽敞。因为观景台榭的隔墙自然伸出,再加上小院的形状,我们竟会自然而然地向南走几步,再向西,上观景台。举目向前,豁然开朗!总之,苏州留园以折廊为主要建筑手段,配以狭小院落,既吊足了人们游赏的兴致,提升了对园内主要景观的期待感,又不至于使人感到单调或压抑。因此,留园入口部分的特征可概括为“曲径通幽、豁然开朗”。3、声东击西、摇曳多姿(扬州何园:入口部分平面图)扬州的何园,其入口部分极具特点:是嵌入院内的一段门廊。这样就把园分隔成两个部分。某些较为复杂的文学作品,具有两条线索,贯穿始终,比如鲁迅先生的《药》,分别是革命与治病的故事,一条线索在明处,一条线索在暗处,读者既看到前一条线索的发展,又关注后一条线索的演进。再比如霍达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也是两个时代的故事情节交替进行。扬州何园也是据有两条情节线索的。进入园门后不远,右侧即是一个通向主要景区的门,但是门很窄,向外不经意地张望,不会注意到这便是通向主景区的捷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门廊的长宽比并不悬殊,这样门廊的前进方向很明确,通路较为宽敞,有很强的引导性。因此,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向前走去。待走到门廊另一端的出口,可以通过右边的一个角门到达主景区,但是左面的次要景区也已近在眼前,人们通常会耐住性子先去次要景区游赏一番,然后把最美的景色留到最后。但是,他们难免会惦记,这就应了那句俗语:“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游赏次要景区时,又往往能看到远处花格窗另一
本文标题:《古典园林》教案及备课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20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