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伙伴危机”对城市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1“伙伴危机”对城市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研究1绪论1.1问题的提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孩在玩耍的过程中可以学习社会交往的技能,可以向伙伴更多的社会知识和行为规范,随着游戏的开始,交往的增多,在平等互惠的关系中儿童的社会能力得到极大地发展,更快的获得熟练的社会技能。伙伴对于一个人的心理、智力甚至是身体的发展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儿童时期也是一个价值观的形成时期,通过与同龄群体的接触,学习更多的技能和行为规范。同时在于同龄伙伴的交往过程有别于其他的社会团体,他的互动性更强,往往在与同龄群体的交往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受众和主体,共同在一个平等、无明确目的的交往环境中通过相互的磨合能对人的价值观产生更深入的影响。伙伴有着如此重要的价值,但是,现在的儿童却面临伙伴缺乏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给儿童的成长即社会化带来了一定的危机。“南京市小学生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中心对该市1000多名小学生进行调查后却发现:将近一半的孩子没有伙伴一起玩,伙伴危机正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几乎所有被调查的孩子都说,同伴的参与会使他们的玩耍更加精彩,会使他们玩得更加快乐。对于他们而言,最佳的玩伴无疑是同龄人。调查发现:一般情况下,43.7%的学生放学后经常和同学或邻居家的小朋友玩;节假日里,37.9%的家长会让自己的孩子和小伙伴2玩。但是,也有46.7%的孩子经常是一个人玩,他们缺乏玩伴。(殷月秀、松筠,2004)”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下诞生的独生子女们已经迈入了结婚生子的年龄。由于生育户籍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的子女,也就是“独二代”,他们是一个更加稀少的群体,相互之间更加封闭独立的群体,同时加上一些社区建设不健全,以及家长或孩子的主观因素,种种原因导致现在有部分家庭的孩子没有玩伴。没有玩伴就少了一个与社会的接触面,势必会给孩子们的正常社会化造成一定的影响。基于此,笔者希望通过文献加实地的研究,对“伙伴”这一群体及其社会化价值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并且通过锁定城市社区儿童,展开实例研究了解儿童缺少伙伴的危机程度,以及这会对他们的正常社会化会带来什么样的不利影响。1.2相关研究综述与评议1.2.1现有的研究状况(1)关于同伴群体的研究同伴群体也称同龄群体、同辈群体。一般是指幼儿-少年群体,属于初级群体。作为人的社会化实施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伴群体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结同伴群体的研究发现社会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同伴群体形成的原因和同伴关系的类型。日本社会心理学家广田美君,研究了小学儿童同伴团体的形成3和发展的过程。把同伴群体形成的整个过程分为五个时期:孤立期——这一阶段儿童之间还没形成固定的团体,正处于探索交朋友的阶段。(一年级上半期)水平分化期——这一阶段由于空间距离如邻居或者是座位靠近等客观的因素,儿童之间建立了一定的联系。(一至二年级)垂直分化期——凭借儿童的学习水平和身体能力的高低,分化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和被统治地位的儿童。在这一阶段逐渐出现边缘与核心的分化。部分集团形成期——这一阶段儿童之间出现了小团体的联合,形成了大团体,并且出现了统帅全部的领袖人物。团体成员的团员意思得到显著的加强,并且出现了一系列不成文的制约规范,以达到控制团体成员的目的。同伴群体的形成开始往往是由于一些客观的因素,如上学同路,学校同班、上课同桌等一些固着的因素,但是同伴群体往往不是固定不变的,之后的交友和活动的选择还是会有变动。因为通过同伴间的互动交流,相互之间会形成新的价值标准,儿童不再完全参照客观因素,有了自己的主动权利。当儿童自己掌握了主动权的时候,一定程度上交友的能力会出现一个分化。国内就有关于儿童的交友接受性(被接纳程度)的研究,俞国良等人研究发现,家庭功能即家庭系统运行状况、家庭成员关系以及家庭的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定。它与儿童同伴群体接受性具有很大程度的正相关。良好的家庭功能有助于儿童各种社会能力、社会技能的形成,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4为习惯,具备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和行为习惯使儿童容易在同伴群体中赢得较高的社会地位。离异家庭子女的同伴关系研究表明,在儿童同伴关系的自我评价中,完整家庭儿童明显高于离异家庭儿童。父母离异会对子女的同伴关系的产生消极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没有减弱还会逐步积累出现明显的时间效应。父母离异的时间也会影响子女的同伴关系的建立,父母离异时子女年龄越小消极影响越大。由此可见,同伴群体的形成与儿童的年龄,心理成熟程度,家庭教养等诸多方面相关。通过了解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笔者关注到了两个点,一是一个儿童的同伴群体的形成建立是一个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并不断磨合过程;第二,儿童与同伴群体的接触在时间上滞后于家庭,同时家庭对儿童的影响相较于同伴群体更加深入,这样一来同伴群体可能成为家庭的某种反应。家庭的因素也会以同伴群体为载体影响儿童的社会化。儿童的同伴关系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网络系统,其中主要包含两种关系,分别问同伴群体关系和友谊关系。同伴关系表明了青少年在同伴群体中彼此喜欢接纳的程度,研究者一般采用观察法或社会测量法得到儿童的同伴接纳水平,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儿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①受欢迎的儿童:同伴群体中大多数成员喜欢而极少数成员不喜欢的儿童。②有争议的儿童;被同伴群体提名为喜欢或不喜欢的数量都有很多的儿童,即被一些人所喜欢,而被另一些人所讨厌。③被拒绝的儿童:不被大多数人喜欢的儿童。④被忽视的儿童:被同5伴群体成员题名为喜欢或不喜欢的数量都很少的儿童,即不为人所喜欢,也不为人所讨厌。(费尔德曼,2007)(2)关于儿童社会化的研究从理论上看,儿童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关注的是个人社会性的形成。这一点上符号互动理论对于群体内的社会互动,有深入的阐述。符号互动论(SymbolicInteractionism)也称符号相互作用理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符号互动理论的开创者米德认为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通过各种符号进行互动,人们可以借助符号理解他人的行为,也可以借此评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他认为正是在这种通过符号的互动,将客观现实内化并加以主观解释,人才能够形成自我意识,社会化才的以实现。由此觅得区分了“主体我”与“客体我”。“主体我”也称作“自然我”,米德把他说成是一种本能的冲动,未经过社会化的、自然形成的我。并把他看作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客体我”亦称为“社会我”,“客体我”是经过社会化的我是社会化的结果。米德认为儿童的社会化就是儿童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同时米德将这个过程分为两大阶段:“嬉戏阶段”和“群体游戏阶段”。在群体游戏阶段,儿童们参加到了有组织的、复杂的活动中来,他们正式负担了某种角色,还要了解他人的角色,以使自己称为群体活动中的6一员。儿童们要想成功的参加群体活动就必须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反应。儿童必须掌握符号互动的能力,才能扮演角色,发展自我,完成社会化。另一位符号互动论学派的社会学家查尔斯.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以及他的初级群体思想对于研究儿童社会化提供了更清晰的思路和更为直接的载体。库利从儿童社会化及其社会性形成的角度来看待初级社会群体,他提到了儿童游玩群体在儿童成长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儿童游玩群体的规模一般不大、儿童的年龄相当,大多性别相同。参加这一群体的儿童的兴趣比较接近,即能够玩在一起,在这样的群体中儿童扮演各种角色,并在角色扮演中学习各种规范。库利在镜中我理论中将人分为三重含义也就是三个阶段。第一,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就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第二,我们所想象的逼人对于我们这种形象的解释或者定义阶段,即我们想象他人的判断。第三,是由上述想象中所产生的自我感觉,是自我反应阶段。库利的“镜中我”思想与他的初级群体的思想密切相关。初级群体是人们自我意识发展的摇篮。结构功能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他综合了心理分析理论、文化人类学理论以及心理学和行为主义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他独特的社会化模式。认为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了做出社会行为的能力,而这种社会行为只有符合社会的要求,嵌入到整个的社会体系中,才能与社会协调一致,发挥更大的功能。对于儿童社会化的研究,在心理学领域也受到关注。弗洛伊德7的精神分析理论特别重视儿童早期经验的重要作用,他的基本思想是从人的本能出发,强调潜意识的作用和对童年期经验的重视。他将人的精神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阶段,其中本我是最容易达到的,而超我是最难发展出来的,甚至有的人一生都发展不出超我。有些儿童社会学研究者就用这种理论来说明儿童的发展成长,认为儿童也是按“本我”、“自我”、“超我”的过程实现社会化的。这为后来的儿童社会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对儿童社会化研究做出贡献的还有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和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心理学界对儿童社会化问题也越来越重视。“据统计,1979-1988年10年间,我国5种主要的心理学期刊上发表关于儿童社会化论文约95篇,占全部研究报告的11.38%。我们通过网络、媒体、书籍、报刊等各种途径,对近10年内与儿童社会化研究相关的材料进行检索,发现直接相关的论文不下900篇。(石绍华,1990)”(3)关于同伴团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方面也有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在社会学领域关注的有同伴群体对于社会对儿童的行为表现、社会角色、社会态度、个人价值观等方面的研究。认为在同伴团体的影响下,儿童能够学习社会所认可的,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模式;其次同伴团体在儿童社会角色的学习、确立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8最后,同伴团体在儿童学习对社会的态度的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媒介物。(荆建华,2005)同时也有研究通过分析同辈群体的特点,以及同辈群体环境等方面因素推出对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如同辈群体可以满足青少年及儿童的情感交流的需求;可促进学习兴趣和爱好的发展,收获社会经验提升生活价值目标等积极影响。(石明兰,2006)(4)关于同伴群体的缺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的研究是一个比较新的切入点。国内儿童同伴群体的缺乏,由于是一个新出现的问题,相应的这方面系统的研究比较少。但是笔者认为可以从独生子女社会化的问题提出相关的研究思路,提到我国的儿童社会化的研究就不得不提到独生子女社会化的研究。30多年来,在改革开放和人口控制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长特殊群体。由于没有兄弟姐妹,以及家庭期望的变化等等原因,他们的社会化问题一直是受到学界和社会的高度关注。风笑天等人从自我意识、生活技能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对独生子女的社会化现状做出了具体的调查。他提出了“磨合—趋同”观点和“社会交往补偿”观点中,认为青少年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与长辈交往和与同辈交往的体验是不同的,与长辈交往会产生一种不平等感,就造就了在逆反时期对长辈的疏离感,这种疏离感使他们转而选择与同辈交往,但是由于现代家庭结构9的变迁、独生子女缺乏具有亲缘关系的兄弟姐妹,青少年只有在学校、社区找到同伴群体。当他们还没有被同伴群体接纳时,则需要一种“交往补偿”。同时有关于青少年宠物伴的研究表明,由于现实生活中伙伴的缺乏,为了平衡上面所说的“交往补偿”,出现了宠物伴的现象,同时由于同伴群体的存在以及其更强大的吸引力,使得青少年儿童又作出类似的选择。1.2.2现有研究的不足分析以往的研究可以发现,无论是儿童社会化这个大课题,还是同伴群体缺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这样一个子课题,都收到了广泛的关注,这在研究数量和研究角度上都有明显的反应。但是,综合以往的研究会发现,定量的研究较多忽视了定性的分析,缺少生动真实的案例加以辅证。部分较细致的研究又偏向于心理学的探讨。同时,研究没有认识到同伴群体的缺乏是一既定的事实,也存在认为没有同伴严重不利于儿童社会化的定势。对于同伴群体缺乏的原因的探讨空乏,对于这一问题清晰而全面的认识和探讨较少。1.3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概念界定
本文标题:“伙伴危机”对城市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33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