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担当”精神从何而来
“担当”精神从何而来?担当就是接受并负起责任。习近平同志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敢于担当是领导干部一种高尚的政治品格,一种必备的履职能力,一种过硬的工作作风,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当代中国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领导干部必须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勇于担当”是一种境界,它来自领导干部的政治觉悟有人说,“桥的价值在于承载,人的价值在于担当”。面对机遇与挑战、困难与风险,勇于担当是一种人生价值取向,它来自领导干部崇高的政治觉悟。一靠坚定的理想信念。领导干部如果理想信念动摇,精神支柱就会坍塌,行为方向就会迷惘,就不可能担当起历史使命。温家宝同志讲过:“我有一个信念,就是事不避难、勇于担当、奋勇向前”。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心,熔铸到执政兴国的政治实践中,是领导干部应有的历史担当。二靠强烈的责任意识。权力与责任相连,“在其位、谋其政”,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是“担当”二字的真正内涵。当前,改革处在攻坚阶段,发展处在关键时期,领导干部必须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攻坚克难化解社会问题,激流勇进突破发展瓶颈,不畏艰险推动改革大业。特别对群众,须常怀“衣食父母”之心,恪守“民穷我愧”之念,竭尽“干事创业”之能。三靠无私的奉献精神。“心底无私天地宽”,这是领导干部敢于担当的底气所在。凡勇于担当者,其境界必定是为公、为民、为事业无私奉献。如果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或者只顾小集团的利益,就不可能勇于担当。领导干部只有无私奉献,才会对人民群众满怀真情,才会在急难险重任务前挺身而出、在矛盾纠纷前迎难而上,才会不断开拓进取、创造辉煌。“敢于担当”是一种胆识,它来自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责重山岳,能者方可当之”,领导干部的担当,既需要勇气,也需要能力。一要勤于学习。这是领导干部能够担当的前提。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习是领导干部的看家本领,领导干部的实力大部分来自学习。要突出学习重点,深学政治理论,精学本职业务,广学各科知识,做到“知全局、懂本行”,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要坚持学用结合,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和应对危机的对策。二要实践磨练。“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事实表明,领导干部敢于担当,必须经历艰苦环境的锻炼和严格党内生活的考验,学会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破解难题,不断提高科学思维、综合决策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三要团结协作。很多情况下,敢于担当并不是一个或几个领导干部的敢于担当,而是一个集体相互支撑、群策群力的担当。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碰到问题不推诿,遇到困难合力攻,才能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善于担当”是一种本领,它来自领导干部的思想水平善于担当,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多谋善断。不求深思,无以致远。领导干部思想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是否善于担当。一要创新思维。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而一切创新活动都要以创新思维为先导。领导干部必须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以思想上的领先保证行动上的率先。要熟悉上情、把握下情、了解外情,做好结合文章,用创新的思路谋划发展,用创新的精神凝聚力量,用创新的措施破解难题,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二要勤于思考。“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有思考就会有思想,有思想就会有担当的力量。领导干部脑子里要经常装几个问题,经过反复思考加以解决,防止遇事无策、陷于被动。要经常思考肩负的责任使命,思考个人与组织、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思考办实事、谋长远、惠民生、促发展的实招,不可有一时懈怠。三要善于总结。这是增长才干、搞好工作的关键环节。毛泽东同志说过,“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因此,领导干部要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和自身经验,从而把握正确方向、遵循客观规律,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得心应手地处理问题、干好事情。为官要有担当精神徐诗达2011年06月10日16:48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工作做得如何,对今后的影响非同小可。要打好开局仗、夺取开门红,关键是肩负改革发展稳定重任的各级干部要有担当精神。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温家宝总理也要求干部:“事不避难,勇于担当”。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组织用人,要看担当精神;为官做人,要重担当精神。有敢负责的勇气、敢担当的精神、敢作为的劲头,才能挑得起重担、负得了重任。今年,要打好开局仗、夺取开门红,各级干部必须要有很强的担当精神。为什么强调干部的担当精神呢?因为担当是一种负责精神、担当是一种勇为行动、担当是一种务实作风、担当是一种进取意识。大量事实表明,领导干部只有勇于担当、敢于作为、不断进击,才能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带动群众,于险境中找到出路、于困难中找到办法、于无望中创造可能、于可能中办成事情,使工作难中求进、事业危中显生,不断开创新局面。可见,有无担当精神,是衡量与检验干部素质高低和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尺。在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现期并存的今天,为官者有了敢于担当的精神,职责才会履行,工作才会落实,矛盾才会化解,困难才会攻克。这样,才能保证经济的科学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如果为官者缺少担当精神,“玻璃蛋子”一个,“滑溜泥鳅”一条,看到问题就缩,遇到难题就躲,碰到矛盾就避,那是啥事也办不成、更办不好的。如今,一些地方群体事件不断、安全事故频发、腐败案件层出不穷,大都与为官者不敢担当、不愿担当、不会担当有关。因此,当前强调干部的担当精神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和极端的重要性。为官者的担当精神尽管内涵丰富,但突出点应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重任面前,要敢迎敢接、敢做脊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这是时代赋予干部的历史重任和光荣使命。每个干部都要有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挺直身板,硬起双肩,勇敢地将其担当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升华想干事的境界、培养敢干事的作风、提高会干事的水平、积累干成事的政绩、恪守不惹事的要求,才能突出发展特色、遵循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用自己的辛苦指数去不断提升社会的和谐指数与群众的幸福指数。如果重任面前不敢迎接,或躲躲闪闪,或推推迟迟、或缩头缩脑,那就会愧对时代、愧对历史、愧对群众、愧对俸禄。在难题面前,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和努力,我们虽然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持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形成了科学发展的正确观念,但在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仍然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与难题。这就要求干部要有不畏困难的勇气、迎难而上的豪气、化难为易的锐气,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才能在破解难题中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发展前景。如果遇难则畏、见难则退,“没有文件等文件、有了文件等实践、有了实践等典型、有了典型等推广”,那就会错失机遇,影响发展,留下遗憾,背上骂名。在矛盾面前,要敢抓敢管、敢于碰硬。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各种社会矛盾难以避免地会经常地大量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各级干部要敢于担当的精神,用好科学发展观这把金钥匙,着眼于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更加积极主动地处理好各种矛盾,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良好社会环境。面对矛盾,如果一味地回避,视而不见;一味地迁就,任其发展;一味地捂着,怕见阳光;那就会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如果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讲情不讲理不讲法,一味“强”字开路,也会引起社会舆论的谴责,激化人民内部矛盾,这既不利于和谐稳定,也不利于科学发展。在风险面前,要敢作敢为、敢担责任。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面对风险,积极迎战、敢作敢为、敢担责任,则展现着勇气和魄力,体现着实力和信心,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劈风斩浪,使自己在迎战风险的过程中站立起来,成熟起来,成为驾驭风险的精英和栋梁。如果害怕风险,不敢迈步,不敢迎战,借规避之名,行躲避之实,不敢决策,不敢管理,不敢作为,那就会一事无成,愧对人民。总之,担当精神是一种对人民、对党的事业、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是迎着风险上、克服困难走、不为绝境惧的大无畏精神。有无勇于担当的精神,是对干部党性观念强弱、能力素质高低的实际检验,也是评价干部优秀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希望每个真想干点事、真愿有作为的干部同志,都能有勇于担当的精神,并坚持带着这种精神去工作,干出让人民放心、令人民满意、受人民称赞的业绩来!(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集团电力公司)刘云山为何再次强调“党员干部要有担当精神”?郭俊奎2014年03月03日14:47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共中央党校1日上午举行2014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刘云山出席并发表讲话。刘云山说,敢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是领导干部的时代责任。党的十八大对未来发展做出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面对繁重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领导干部必须有为党尽责、为国奉献、为民分忧的担当精神。(3月1日新华网)早在2012年3月,习近平同志就在《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我们要在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中大力倡导担当精神,努力形成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用人导向。时至今日,刘云山同志为何还在强调“党员干部要有担当精神”?笔者认为,那就是敢于担当在党员领导干部队伍中还没有形成氛围,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敢担当、能担当、善担当,是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素养和品格。然而,时下,在党员领导干部队伍里,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敢于担当的精神,凡遇难事,要么,敷衍塞责,找理由、摆困难,绕道迂回;要么,退避三舍,找借口、寻依据,相互推诿;更有甚者,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如果长此发展下去,势必严重败坏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当前,我们的改革发展大业正处于一个新的关键时期,内外环境复杂,利益诉求多元,矛盾问题多样。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非担当无以攻坚克难,无担当不能开拓进取。只有具备敢于担当的精神,才能直面各种挑战,迎难而上,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如果缺少敢于担当的精神,凡遇难事瞻前顾后,不仅难以直面问题,解决问题,难以为党、为国、为民尽职尽责,就连党员的先进性也无从谈起。“桥的价值在于承载,人的价值在于担当”。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检验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是否忠诚党的事业的“试金石”。因此,党员领导干部要有敢于担当的浩然正气,带头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特别在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应以履职尽责的强烈愿望、干事创业的崇高追求、舍身忘我的工作热情,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遇到矛盾不回避、碰到困难不退缩、面对责任敢担当,竭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业绩。当然,敢于担当势必面临风险,势必牺牲个人利益,在当前党内风气还不够纯正的情况下势必得罪人。但作为一名纯粹的共产党人,应该无私无畏、一心为公。应该放弃自己的“小算盘”,从党性上看担当,从党和人民的事业上看得失,在干事创业中切实清除畏首畏尾、瞻前顾后的私心杂念,不避事、不怕事、多干事。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共产党人的高贵品格和素质,才能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也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尊敬。
本文标题:“担当”精神从何而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44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