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1《导游基础》教案四课题:第四章中国的民族民俗课型:理论课授课时数:14授课时间:教学目的及要求:本章共分六节,分别介绍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概况、汉族、中国北方部分少数民族、中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及中国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掌握我国的民族民俗概况、传统节日及典型的节庆活动、四川的民族与民俗文化,对我国的十五个少数民族的风俗禁忌、服饰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德育目标: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发展现状,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和职业意识,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教学重点:本章重点在于了解和掌握四川的民族与文化。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区分掌握十五个少数民族的民俗。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兼启发式教学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第一节中国的民族民俗概述一、中国的民族(一)什么是民族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中中华民族是对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统称。(二)中国的民族的族称和人口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其他民族人口占8%;100万以上的民族,19个;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10—100万,15个1—10万,15个不足1万,6个。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三)中国民族的分布(中国人口的分布状况)1、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2、汉族集中分布在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发达地区,其他少数民族分布在边疆地区,但二者之间无明显界线;3、从而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格局;4、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很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云南,居住着25个民族。二、中国的民俗1、概念民俗:即民间的风俗习惯的简称。民俗是人类的一种基础文化。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有:(1)民俗和节日(2)物质和文化的艺术品(3)说唱的口头文字、地方戏剧、方言弹唱等。如:格萨尔王传、川剧22第二节汉族一、汉族概况汉族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周围和部分苗蛮、百越、戎狄等部落联盟而逐渐形成的。春秋战国时期——以“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汉以后,周边各族即以“汉人”称呼中原人。汉族不仅是中国也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二、汉族的风俗习惯(一)礼俗(二)汉族的传统节日及典型的节庆活动三大传统节日为:春节、端午节、中秋节1、春节:俗称新年,即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是中国最隆重,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节庆活动。(1)节日形成:春节相传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尧舜时期——腊祭汉武帝太初元年,“太初历”,正式规定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采用了公历纪年,将阴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民间仍称新年;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春节。(2)节日时间及民族春节活动从腊月二十三(灶王,上天,除夕夜返回,主客饮食之神,饴糖,粘口)过小年开始,经除夕、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汉、蒙古族、壮、布依、朝鲜族、侗、瑶等民族都过春节。(3)春节活动的主要内容:办年货、新衣、掸尘、祭灶、祭祖、团圆饭、守岁、贴春联、挂年画、放爆竹等。主要纪念活动A、贴春联:始于五代十国,是一种节日装饰,对新的一年的祝福。第一幅春联是后蜀王孟昶写的“天有余庆,地结长春”B、贴门神:年画,起源于古代桃符,流行于东汉。北宋时出现木板年画;明清形成了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四川绵竹四大年画品牌。C、放爆竹:始于南北朝,为竹节烘烤爆裂产生的声音,目的是用来惊吓和驱逐恶魔。火药发明后,北宋时出现了纸卷爆仗;南宋出现了鞭炮;明朝晚期出现了焰火,变成了庆祝娱乐活动。D、拜年:春节传统民间习俗,亲戚朋友互相走访,祝贺新年。E、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每年第一个望月,称上元节或元宵节。元宵之夜有放灯、观灯、耍社火等娱乐活动。元宵耍灯起源于汉代,唐宋时形成规模盛大的灯会,清代以成都、广州灯会最为有名。现代——自贡恐龙国际灯会。作业:1、什么是民族?2、我国民族分布有何特点?第二课时2、清明节别称:聪明节、踏青节节日时间:公历4月5日,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过节民族:汉、彝、壮、布依、满、侗、瑶等。33主要民俗活动:扫墓、插柳、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扫墓——始于秦以前,唐代成为定俗,成为家族祭祖的一种主要仪式;踏青——春游,起源于唐代,有预祝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3、端午节别称: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等。节日时间:农历五月初五起源:说法不一,一说是屈原投汩罗江而死有关。主要民俗活动:赛龙舟、吃粽子、挂钟钟馗像、挂香袋、插菖蒲、采草药、饮雄黄酒等。赛龙舟——最隆重的一项活动,南方有河流湖泊的地方都有。吃粽子——魏晋时已很盛行,唐宋时,粽子已成为端午节名食。雄黄酒——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主要成分是三氧化砷,中医用来解毒、杀虫,饮雄黄酒意在驱除瘟疫。挂菖蒲——为了祛邪钟馗——原是门神,清代变成了端午之神。4、中秋节别称:团圆节。节日时间:农历八月十五,时值三秋之中,故名。民族:汉、蒙古族、回、彝、壮、布依、朝鲜等。主要民俗活动:祭月、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舞龙灯等。祭月、赏月——始于周代,北宋始定为中秋节,明清以来仍很盛行,一直流传至今。月饼——起源于初唐,宋代已出现“月饼”一词,明代才有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记载。5、重阳节别称:重九节日时间:农历九月初九。因月和日都逢九(九这个数字在我国古代被认为是阳数),两个阳数重叠所以叫“重阳节”,又叫重九。主要民俗活动:登高,插菊花,吃重阳糕有消灾避难,益寿延年的意义三、四川的民族与民俗文化(一)四川的民族“民族走廊”:A、四川位于中国西部与东部,西南与中原、西北的过渡地带,是东西南北各族迁徙的重要通道。因此四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素有“民族走廊”之称。B、自有史记载以来,先后有数十个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特别是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大量的外省人员流入四川定居,使四川的民族成分更加复杂。C、目前,四川境内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世居民族有14个,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仅次于西藏的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少数民族总人口约570万,约占全省人口的7%,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178万,藏族108.8万,羌族20万。四川历史上的三次大移民:秦灭巴蜀,陕西移民;宋末元初,战乱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作业:P1682、31、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请简要介绍。2、四川为什么有“民族走廊”之称?3、结合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来说明四川为什么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44格局?(思考题:古巴蜀,少数民族融合,三次大移民)第三课时(二)四川的民俗文化1、传统节日A、成都灯会时间:正月十五地点:成都文化公园内(青羊宫)形成历史:是四川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灯会。唐代时已盛行(唐初诗人卢照邻的诗歌描写了成都灯会盛况,唐明皇逃难时到成都),庆祝活动为一日;宋为三日;明为十日;清时在全国已很有名,庆祝慈禧70岁生日,成都办过一次盛大的灯会。B、成都花会时间:农历二月十五地点:青羊宫为什么说成都花会是一个集花会、庙会、物资交易会于一体的节日盛会?(1)早在战国时期,这里就是有名的物资交易市场,古称“青羊肆”;(2)因传说道教始祖李耳的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五,汉唐以来,民间在此举行一年一度的庙会;(3)又因农历二月中旬正是成都百花盛开的日子,故又传这天是百花的生日,因此每年又在这里举办为期一月的花会。这样,花会期间又同时开展物资交流活动和宗教活动。陆游“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C、郫县望丛祠赛歌会时间:端午节地点:郫县得名:郫县曾是古蜀国都城,望帝、丛帝的墓位于城边。传说古望帝死后变成杜鹃鸟,春天即开始鸣叫,催民春耕,不误农时。当地百姓祭祀望帝、丛帝时便以唱山歌、田歌、牧歌的形式来表示哀悼,以后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望丛歌会。歌会在清代已很盛行,新中国成立后一度中断,1984年恢复。主要活动:杜鹃花展、名小吃展、对歌赛歌、武术比赛、物资交流等。D、都江堰放水节时间:清明节地点:都江堰程序:都江堰是川西平原的命根子,旧时,每年清明节都要举行盛大的放水大典,通常由四川高级官员主持。(1)放水前一日,祭祀望、丛一帝;(2)放水之日,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主要活动有:唱颂歌、献花、献帛、献爵、献食、主祭官读《祝辞》,向李冰塑像三鞠躬;(3)砍杩槎放水。三声炮响后,力士们奋力拉绳将栏水的杩槎拉倒,江水奔涌而下,年轻人跟着奔跑并不断甩石头向水前端浪头打去,叫“打水头”。E\广元女儿节时间:农历正月二十三,1988年恢复,时间定为9月1日地点:广元得名:武则天的生日,其母在广元游沙湾时遇黑龙感孕。“正月二十三,妇女游河湾。”俗称“女儿节”,是我国古老的妇女节。第四课时2、传统民间文化55A、川剧川剧:是流行于四川和重庆的汉族聚居区和云南、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是中国地方戏曲中最大剧种之一。川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道白和吟唱用的是四川方言,诙谐风趣,又通俗易懂,剧本词汇丰富,文学性极高,可谓“俚中见雅”,它的唱腔优美,表演细腻,并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形成历史:川剧形成于清朝乾嘉时期。明末清初的大移民运动,使大量人员流入四川,带来了具有各地乡土气息的剧种。“川剧”名称的正式出现,大约是在清朝同治年间。川剧的声腔:高腔——源于明代江西等地流行的“弋阳腔”;胡琴戏——由徽剧和汉剧演变现时来;弹戏——源流是陕西的秦腔,道光年间传入四川;昆曲——源自苏州的昆山腔(产生于明朝景泰年间),康熙初年传入四川;灯戏——地道的四川地方戏。川剧的昆、高、胡、弹是分别由川西岷江、川东长、川北嘉陵江、川南沱江(资阳河)四条河道输入,故有“四大流派”之说。在四川的分布:川西——以成都为中心,高腔、胡琴戏盛行;川东——以重庆为中心,流行胡琴戏;川北——以南充为中心,擅长弹戏;川南——以自贡为中心,高腔戏最为盛行。为什么说川剧是“歌、舞、剧、杂”有机组成的统一的综合艺术?被誉为“天府之花”川剧:歌1、川剧风格独特,道白和吟唱是四川方言,诙谐风趣,词汇丰富,文学性强,“俚中见雅”;2、唱腔优美,有昆、高、胡、弹、灯五种腔,以高腔最为突出和具有代表性。(全国几十种地方剧中,唯有川剧保留了高腔形式)舞表演生动细腻,形象感人。以写意为主,以虚带实,虚实结合,以神传形,神形兼备。表演上有四功—唱、做、唸、打;五法—手、眼、身、法、步;都各有规范,有程序,自成体系剧传统剧目浩如烟海,有“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之说。悲剧—《梁山泊与祝英台》;喜剧—《拉郎记》《乔老爷上轿》;文雅的戏—《情探》《焚香记》杂变脸、吐火、藏刀、踢慧眼、顶灯是川剧中的绝活。(其中川剧的帮腔和变脸也是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绝活)高腔:就是通过“帮、打、唱”三位一体的音乐结构形式表现出来,无任何其它乐器伴奏的人声合唱。高腔中别具风格的是“帮腔”和“飞句”。帮腔:就是在首句和末句由第三者在幕后帮唱(音乐上称为合声),也可以由演员重唱。飞句:更是匠心独运,当人物内心的感情自己难于启齿描述时,则由幕内第三者加入代唱,(类似电影的画外音)。角色分:生、旦、净、丑等,以生、旦、丑角戏居多。服饰:以明朝服饰为基础,参照唐、宋、元、清服饰制成的。蟒袍—皇帝,官衣—官员,朝服武官有铠靠,群众—帔、褶子、茶衣、老斗衣等。头饰:有帝冠、后冠、武士冠、武士盔、纱帽、头巾、雉尾等。纱帽—最高的为细长翅,次为长椭圆翅,再次为圆翅。类圆翅叫尖纱,表示人物奸恶。脸谱:分红、白、五彩、小花等多种。红脸—有血性、耿直;黑脸—忠直憨厚;白脸—又称粉脸,专横、诡诈;小花脸幽默风趣,丑角,在演员鼻眉涂一方块白粉。B、四川曲艺四川扬琴——“坐地传情”。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还有鼓报、小胡琴、碗碗琴、三弦等;演唱一般分三人,后为五人,分生、旦、净、末、丑五种角色,边伴奏边说唱。66四川竹琴——道琴,竹琴,原是道士劝善说道的古老艺术。以竹筒鼓、简板和碰铃伴奏演唱一般由一人自打自唱,也有四五人一组坐唱的。四川清音——唱小曲、唱琵琶、唱月琴等,演唱者多为一人,左手击板,右手敲打竹鼓以掌握节奏,其伴奏乐器为月琴
本文标题:《导游基础》教案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47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