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结题报告浙江省上虞市崧厦镇中心小学课题负责人:林志明联系电话:15267555686研究顾问:绍兴教育教学研究员沈江峰一、课题的提出(一)两种不可忽视的“错误观”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谁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然而深入课堂,我们却发现:不少教师一味追求教学中“对答如流”、“滴水不漏”的效果,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则往往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或将错误视为个性,一味迁就;或将错误视为猛兽,一概棒杀。1.将错误视为个性,一味迁就。自实施新课改以来,“珍爱生命”“珍视个性”一时成了频频出现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口头的热门词汇。可以这么说,中国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将学生视作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生命意识的人来看待,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进步,改革的成功。然而,就在积极倡导“珍爱生命”“珍视个性”的同时,我们似乎又走进了另一条死胡同:为了不充当扼杀学生个性的“刽子手”,为了不落下贻误下一代的罪名,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回答时,不管对错,不问是非,一律加以肯定,这不能不说是新课改中的一大“怪现状”。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量词的用法时,有学生填了诸如“一(位)蚂蚁”“一(名)蚂蚁”之类的答案。面对如此常识性的错误,这位教师非但没有加以纠正,反而把它当作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而大加赞赏,甚至旁引香港女诗人西西的《可不可以》予以证实,真是煞费苦心。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一想,不禁要问:学生的这种“个性化学习”是否真正掌握了量词的用法?是否真正懂得了诗歌的特殊表达?试想,如果“一(位)蚂蚁”对,“一(名)蚂蚁”对,那么,“一(块)蚂蚁”可以吗?“一(座)蚂蚁”正确吗?若此,“语文教学”还有“教学“的必要吗?当然,由于语文学科本身的丰富性和学生对知识反应的多元性,注定我们的教学必须“珍视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师应当呵护学生的奇特思维,鼓励学生的个性感悟,使之不禁锢于教师,不局限于教材,不拘泥于传统。但是,“珍视学生的个性”并不是任由学生肆意放荡、不辨是非;“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也并不是唯生是从、唯生独尊。一味地迁就与放任,只会让学生迷失自我,迷失学习的方向!2.将错误视为猛兽,一概棒杀。在一次“赛课”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普罗米修斯》一课。整堂课设计精巧、内容精当、语言精致、板书精美,学生的回答更是精妙绝伦。无疑,这是堂近乎完美的优质课。然而,就在课堂行将结束时,一位学生突然发问:“老师,我觉得普罗米修斯没有得到宙斯的允许就到太阳神那里去拿取火种,这是一种偷窃行为,应当受到惩罚。”一听此言,这位教师立刻慌了手脚,一时竟不知如何应对,无奈之下,只得悻悻回应道:“普罗米修斯是为了让人类摆脱没有火的悲惨生活才这样做的,这跟我们平常说的偷窃行为不一样。”随后便匆匆结束了教学。课后,这位教师不无伤感地说:“这堂课让那孩子给害了!”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是人,总有犯浑犯晕的时候。然而,一些教师却不明此理,总是担心学生犯错,总是想方设法地躲避学生犯错。为了一堂公开课,有的教师一遍遍地试教,一次次地彩排,其目的无非是为了把课上得顺畅些,再顺畅些,尽量不让学生出现差错,不让课堂“旁逸斜出”。诚如一位教师所说:“记得以前上公开课,最怕学生犯错误,似乎学生一犯错就说明教师教学水平有问题,没把学生教会,于是事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步步为营,惟恐学生出错,课堂上也只敢挑那些成绩优秀又不会怯场的学生回答问题。”出现这样的“怪现状”,不能不提时下对于“好课”的评判标准。尽管《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已有十年,尽管我们一再倡导“以生文本”“以学定教”,然而真正落实到课堂上,许多人依然习惯站在教师的角度来审视教学的优劣与成败。而所谓的“好课”,自然就是教学流程顺畅、师生配合默契、时间把握合理之类的课了。正因如此,不少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让学困生来回答或展示,更害怕由于学生一时出错而影响了整堂课的节奏,最终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所以,为了减少学生出错的概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把一个大问题拆成若干个小问题,然后小心谨慎地加以引导,以求不出轨、不出错。其实,课堂是最容易出错,也是最应当出错的地方。没有错误的课堂恰恰是课堂最大的错误。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不断通过反复思考挖掘错误的缘由并逐渐消除错误的过程。”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教师不应害怕与回避,更不应一概棒杀;而应当正视错误,冷静分析错误产生的原由,并从中找准“豁口”,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由“错误”走向“正确”,走向成功。(二)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综述关注学生的错误,将其视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历来受到中外教育名家的重视。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并非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其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学生的认识必然有一个深化和发展的过程,包括出现一定的错误和反复。为此,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发生的“错误”应当采取理解的态度,不应简单地予以否定。元认知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认知的过程,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错误”成为学生进步的基石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法宝”。多元智能理论也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教师应充分了解其原因,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使之得到有效的转化。新课改强调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包括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产生的错误性学习资源。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也开始关注这方面的实践与探索。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曾明确倡导“要正确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并以“课堂应差错而精彩”作为研究的主题;周卫东、蒋寿军等老师还专门著文,在《江苏教育》、《教学月刊》等刊物发表了相关的观点或经验。这些理论或研究均对本课题有着重要的启示。二、课题的实施(一)研究的目标1.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错误的类型及成因分析,探索有效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的策略;2.针对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出现的不同错误,研究各种错误作为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捕捉并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的能力及自我思辨能力。(二)研究的内容1.小学语文课堂学生错误资源的价值研究。(1)利用错误夯实学生语言。尽管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但这些语言往往是不规范、不系统的。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已有的语言程度,通过有效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字、词、句、段、篇等方面的知识,发展听、说、读、写、书等方面的能力。例如,《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后,安排了仿写环节,其中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师:谁能仿照这句话的样子,用上“向……向……向……”来说一句话?生:小鸟向我欢快地招手,向小朋友问好,向辛勤劳动的农民伯伯唱歌。生:每天早上,我向草儿问好,我向同学们打招呼,我向小花说“早上好!”(听了这位学生的回答,教师将这句话写在了黑板上。)师:同学们,这句话说得不是很对。谁来改一改,让这个句子更准确、更好听。生:这句话中有三个“我”,只要用一个“我”就可以了,后面两个可以去掉。师:对。一个句子中写了三个“我”,给人一种罗嗦的感觉。请你把修改后的句子读一读。生:(读)每天早上,我向草儿问好,向同学们打招呼,向小花说“早上好!”师: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这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生:这句话前面说“我向草儿问好”,后面又说“我向小花说‘早上好!’”意思重复了。师:你连这么细小的问题都发现了,真不简单!那么该怎么改呢?生:我觉得可以把“向小花说‘早上好!’”改成“向小花微笑!”师:好,你再来读一读。生:(读)每天早上,我向草儿问好,向同学们打招呼,向小花微笑。上例中,当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时,这位教师既没有弃之一边、不闻不问;也没有简单处理,直接告之,而是果断地抛弃原来的预案,以学生那句错误的回答为教学的生发点,引导学生剖析错误的原因,探究修改的方法。在不动声色中,学生的智慧得到了启迪,语言得到了历练。(2)利用错误引发学生思辨。小学语文是一门语言和思维相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正是在语言和思维的结合点上既学习了语言,又发展了思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学习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当充分利用错误中隐含的价值因子,引导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将错误中的“合理成分”激活。这样,即便是错误也会生发出不一样的精彩。请看一位教师在上《小珊迪》时的片段:生:老师,一先令等于几便士?师: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好好地去找一找?生:我觉得一先令等于十一便士。因为课文中说,小珊迪醒来后只找到了四便士,七个便士不知去向,加起来就是十一便士。师:大家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生:我觉得一先令等于十二便士。还有一个便士是小珊迪卖火柴得到的钱。师:是的,一先令等于十二便士。但是从小利比的话中我们发现少了一个便士。那么,这不见的一便士究竟去哪儿了呢?生:我认为小珊迪绝不会拿这一便士。他宁可自己吃亏,也不会让那位先生再少一便士。所以我觉得他丢的应该是八便士。生:那他弟弟为什么说丢了七便士,而不是八便士呢?生:那是善意的谎言,是小珊迪让弟弟这么说的。因为小珊迪觉得自己丢了那位先生的那么多钱,如果再把这一便士留下,那就更对不起人家了。生:我觉得这不见的一便士是小珊迪拿的,因为这是小珊迪卖火柴应得的钱。生:是的,就算他拿了钱,别人也不会说他是个贪小便宜的人。因为他受了重伤还让弟弟来还便士,这足以说明他是个诚实守信的人。“一先令等于十一便士。”这显然是一个错误。对此,教师紧紧地抓住学生这个“美丽的错误”,引导学生就一先令是等于多少便士展开讨论。当学生找到了正确答案的同时,这位教师并没有停下教学的脚步,而是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辨:“这不见的一便士究竟去哪儿了呢?”在这一问题的驱使下,学生又一次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算便士、找便士、议便士的过程中,从而得出无论小珊迪是否真的拿了这一便士,他都是一个诚实守信、心地善良的人的结论。尽管最终学生对问题的答案各持己见,但此时,结果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走进了文本,发散了思维,读出了各自眼中的“小珊迪”。(3)利用错误传递学生温情。作为承载着教育孩子求真、向善、臻美使命的语文教学,需要教师拥有一颗涌动的爱心与一片缱绻的爱意。然而,不少教师却不明此理,常常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便对其进行训斥、讽刺,甚至谩骂。殊不知,当学生学有所误、知有所困之际,正是教师传递温情、雕凿灵魂之时。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槐乡的孩子》时,出示课题后,请一位学生朗读课题。谁知这位学生将“huái”读成了“huí”,结果引来其他同学一阵哄笑。对此,这位教师这样引导——师:这个字的确很难读,老师也曾读错过。不过我想说的是,当同学出现错误时,我们该怎么做呢?生:(齐)帮助他。师:谁来帮助他呢?生:(看着老师)这个字应该读“huái”。师:你想帮助我吗?(生恍然大悟,立刻转过身来,对着刚才读错的那位同学。)生:这个字应该读“huái”。生:(淡淡地)哦。师:你觉得这样说,他能愉快地接受吗?生:他好像不是很愉快。师:那该怎么说呢?(生若有所悟,再次转过身去。)生:我觉得你其他地方都读得很好,就是这个“槐”字需要努力一下。这个字应该读“huái”,不读“huí”。生:谢谢你。在这一教例中,当一位学生因为读错课题而引来其他同学的哄笑时,这位教师没有批评那位读错的学生,也没有指责那些嘲笑同学的孩子,而是通过“当同学出现错误时,我们该怎么做呢”和“你觉得这样说,他能愉快地接受吗”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他人的错误与不足,恰当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正是有了教师机敏睿智、春风化雨的引导,才避免了一次哄笑带给学生无言的伤害;也正是有了教师诚挚和谐、润物无声的伴奏,课堂因此弹奏出了如此美妙动人的乐章。(4)利用错误拂拭学生心尘。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思想尚未成熟,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
本文标题:《小学语文课堂学生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49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