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社会生态链”概念及其理论价值
1“社会生态链”概念及其理论价值“社会生态链”与城市空间多样性的规划策略导言城市规划带动了城市的飞速发展,却也带来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城市的多样性在规划的演变中慢慢的减少甚至消失了。这是城市发展的客观本质规律吗?城市发展应该这样继续下去吗?“社会生态链概念及城市空间多样性的规划策略”,赋予每一个城市应有的个性!1、“社会生态链”概念及其理论价值(1)“社会生态链”的概念“社会生态链”(SocialEcologicalChain)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以各种需求进行交往而组成的动态、多元、暂时或长久的社会经济链状结构。”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相互关系的结构模式,对丰富和拓展城市规划策略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对研究城市空间多样性及其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社会生态链”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第一,“社会生态链”概念解释了人群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关系与结构模式。尽管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活动类型纷繁复杂,但是在复杂多样类型的表象下,都可以抽象的概括出这些人群之间的相互联系。不同的人群组织成环环相扣的链条,我们把这种链状结构称之为“社会生态链”。第二,有助于解释社会关系中集团利益的相互作用。任何个体背后所反映出的集体名称,都是社会关系结构模式的抽象表达,并且具有社会学的意义,所以那些代表特定集体行为的集团利益,在“社会生态链”的链状结构中得以实现。第三,可以解释社会结构稳定或失衡的原因。2社会问题和矛盾冲突,是社会结构不稳定或失去平衡的具象表现,其实质是“社会生态链”链状结构中连接的环节或节点本身发生了破坏。换言之,社会经济链状结构因活动特征而发生变化,因活动变化而呈动态转换,因活动结束而断裂,因活动持续而长久,并且因活动的复杂性而呈多元状态。第四,可以解释货币具有缓解社会链状结构冲突和矛盾的重要作用。市场经济下,“社会生态链”结构关系中各节点之间实现诸如产品、服务、能量和信息等物质或非物质的传递和交换,其中最为通用、恒定并具有信誉和效率的纽带是货币。因此,当链状结构发生失衡或受到破坏时,货币可以作为修复失衡关系的重要工具,对利益缺失的一方进行补偿,从而维持“社会生态链”的继续存在。第五,可以揭示城市空间的社会属性和分布特征。一般来说,社会发展具有相应的空间尺度。因此“社会生态链”结构关系中任何节点及其链接状态,也都会对应其特定的空间表达。当大量、重复的个体行为在空间上不断聚集而成为一种规模化的集体趋向,那么,特定的城市空间也就出现了。因此,社会结构的多层次和多元化,对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2“社会生态链”多元结构对城市空间多样性的诉求(1)自然界生态平衡中的生物多样性的启发“自然生态链”的生态平衡,得益于物种种群的多样性。自然界物种种群的不断灭绝,是导致当今世界范围内自然界生态平衡遭受破坏并让人类忧虑的主要原因。因此,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对于自然生态系统本身的良性循环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把这一认识运用到对人类社会结构的研究,3我们可以建立“社会阶层多元化”的概念,即在一个特定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内部,具有多种类型、层次明晰并且相互关联的人群阶层。多样性和多元化结构具有更为依赖的相互关系,它避免了单一性之间的对立、隔离和冲突。相互对立、隔离和冲突正是人类社会在不同时期产生矛盾、争夺甚至战争的主要根源;而相互依赖正是人类社会实现互助和谐的重要社会基础。因此,“社会生态链”的链接节点越多元、越丰富,那么对于社会稳定来说就越有促进作用。(2)“社会生态链”多元结构实质上是社会生活丰富性的印证人类文明的进程和社会劳动分工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农业的出现使得人类社会从游牧状态转向定居成为可能,而定居在根本上促进了围绕居住而衍生出的居住文化。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定居生活的精细化过程,并促进了城市文明的诞生和发展。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发展,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长,社会职业群体和阶层多元。城市文明的进程和产业类型的发展及其职业人群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一致性。从以农业和采掘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到各种工业门类的第二产业,再到以商业、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等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反映了城市文明的逐步发展进程,即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组织程度进步的结果。产业类型的丰富性导致了从业人员的多样化,并使得不断集聚的产业类型和职业人群在城市空间上具有一定规律地分布,使得城市土地使用类型和空间类型具有相应的特征。同时,“社会生态链”的结构类型也受到相应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影响。例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高度集中、自上而下的计划安排,经济活动具有规定的秩序。而经济活动的秩序也影响并促成了相4应的社会活动秩序,因此,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生活的丰富性是有限的。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自发形成、自下而上的市场动力,使得经济活动具有更多的市场选择导向,而丰富的经济活动及其相应的社会生活必然促进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3)社会生活的丰富性需要多样性的城市空间来承载社会阶层多元化要求城市空间(主要指建筑外部、建筑之间的公共空间)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作为社会活动的空间载体。从而使得社会人群活动具有属于他们的空间场所,并实现不同人群之间的交往。而这种人群活动内容本身又进一步构成了城市空间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从我国城市建设历史来看,多元化的社会生活反映在多样化的城市空间形态之中,早在我国北宋初期就开始发展起来。由于北宋突破了之前坊里制和集中设市的制度,即城市商业经营无须在特定的地点集中设置,允许沿街开店,经营也不受时间所限。因此,城市经济活动蓬勃发展起来,也使得城市布局形态和结构呈现出多样类型。(图1)图1清明上河图(局部)5基于上述对“社会生态链”多元社会结构与城市空间关系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多样性的城市空间具有承载社会多元结构的积极作用,它对建构网络化的“社会生态链”具有无法替代的物质基础。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我们不仅要重视既有多样性的城市空间,更要在规划新城、新区方面,注重多样性城市空间的塑造。3“社会生态链”理念下城市空间多样性的规划策略(1)加强对城市空间现状调研和评估,深刻领会既有城市空间的价值城市空间形态多样性是社会生活多样性的物质表达。城市土地使用和空间形态背后隐含着相应的社会生活的意义。在土地使用规划图中,除了新规划地块大而整齐之外,那些原有的、现状散乱的小地块也大部分被重新规划的大色块覆盖。长久以来,人们对此习以为常,然而仔细一想便会发觉,那些原有小而零乱的布局背后所反映出的城市社会生活的多样性,被规划的“大手笔”清除了。那些记载着旧城区历史变迁丰富信息的、混合功能的细碎用地,以及它们之间空间关系的结构所赋予的城市特征,被崭新的、单一模式的规划所覆盖了。因此,城市规划布局需要深层次考察土地使用的现状特征,规划布局应采取更为精细的对策,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规划策略,反映并尊重社会生活多样性的内涵。(图2)6图2上海城市中心传统街区空间的多样性(2)注重传统城市空间“板块”的保留和功能转型不同规模尺度的传统城市空间在城市中宛如一个个“斑块”,镶嵌在现代城市功能结构之中。这些“斑块”的形态背后,是长期以来当地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等城市活动的空间轨迹,记载了城市发展的历史事件,蕴含着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丰富的信息。这也使得这个城市土地使用的形态呈现出令人惊叹的多样性,构筑了建筑在土地使用形态基础上的城市空间多样性,赋予了这一城市具有和别的其他城市所不同的个性特征。城市发展过程中在社会阶层多元化和城市空间多样化之间建立的这种联系,要求我们更为谨慎地对待城市空间的历史遗存,避免单纯权利与政绩的空间表达。以创造性的思路,规划设计更富有社会意义和属性的城市空间。(图3)7图3上海田子坊空间肌理多样性(3)提倡土地混合使用,承载多元社会结构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提出“人与人的交往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一理念,明确城市土地使用功能的混合反映出人们交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种丰富和多元的社会生活,在城市土地使用形态和空间结构上塑造了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征。然而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土地混合使用的思想在具体规划实施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阻碍。这是因为混合使用的土地产权性质难以确定,直接影响到产权的年限。土地混合使用管理法规的缺位,导致现实操作的困境。因此,关于土地混合使用的法规亟待研究制定,以便促进城市社会生活多元结构的融合。(4)适当运用小街坊划分方法,增加小尺度公共空间我国城市空间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城市用地划分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新建城市街区来说,新建道路网结构基本奠定了城市用地尺度。我国城市道路网规划中的主干道、次干道网络密度一般有一个合理间距的控制。在这样的干道间距划分下,虽然可以做到道路网密度的合8理性,但是同时也造成了城市用地尺度的雷同,并导致大尺度街坊的用地,间接地促成了城市空间的单一性。因此,在规划策略上,一方面应充分重视既有城市物质环境中的小尺度公共空间,尽可能加以保留和改造完善,提升其物质环境条件品质;另一方面应在规划新建的城市用地中,合理布局小尺度公共空间用地,为多元化的社会生活创造条件。(图4)图4城市支路小尺度街道空间的多样性(5)加强公众参与规划过程和决策,体现多元社会集团利益参与规划过程的决策及其意见,是社会各方体现其利益的最好途径。只有通过充分的公众参与,规划建设的结果才能使得各方利益诉求的最大化实现。然而,现阶段我国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仍面临较大挑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快速规划建设的需要,难以真正实现有效的公众参与。9要深入细致地进行现状用地调查需要时间,而提出有针对性的、精细化的更新改造规划则更需要评估和论证。相比之下,简单、整齐划一的大地块规划模式要简便和快速得多,这既满足了委托方的需要,也比较符合规划设计机构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中追逐经济效益的工作模式。第二,公众参与的途径有限,即不知道通过何种渠道了解规划过程。当前规划编制过程中除了进一步做好专家评审论证的必要环节之外,还应当加强规划过程的公众参与。不仅是在方案编制完成之后的法定公示时间内接受公众的意见,而且应当在规划方案形成过程中吸纳多方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第三,公众关于参与规划过程和决策的基本知识有限。在这方面,我国各级政府规划主管部门需要加大专项资金和人力投入,推进规划基本知识的普及和规划法规的宣传,使得公众在参与和决策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提高针对性及参与效率。
本文标题:“社会生态链”概念及其理论价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49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