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投融资/租赁 >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综述
摘要.....................................................21绪论...................................................21.1研究背景......................................................21.2研究意义......................................................22国外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综述............................33现状...................................................43.1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总量不足......................................43.2........................................53.3..................................53.4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效果存在差异..................................54农村公共物品供绐对策....................................65总结...................................................7...............................................7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综述摘要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对比重的国家,要想在这样一个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村公共物品建设这一基础。随着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变得现实而严峻,成为当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如何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针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进行研究综述,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以后研究提供借鉴。关键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1绪论1.1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自1979年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人民公社制度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农业生产的激励机制,释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民完成了由生产者向生产经营者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增长。但是自1984年以后,中国出现了长期的农业增长缓慢,农民收入相对下降,形成农村建设停滞甚至倒退的格局,这除了制度变迁的边际生产力递减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户个体承包责任制的引入,动摇和瓦解了在集体经济下农村公共物品集中供给的制度安排,而新的供给制度又没有在改革中及时有效建立起来,从而导致中国农业公共设施的恶化,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水平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步,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不对称,与城市社区的发展现状反差巨大。农村公共物品的长期低水平供给,严重制约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共物品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农村落后的关键原因是农村公共事业的落后,是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不足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严重障碍。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增加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因此,基于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现状,针对现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种种弊端和问题,进一步探讨完善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的路径,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最终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突破口。1.2研究意义加大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力度是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从近几年的实践看,真正缩小城乡差距并不容易。要统筹城乡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提供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社会公众利益的载体,为社会福利的增长与改善提供最基本的平台。因此,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公共物品供给问题是一个经济学基本理论问题。从2000年开始,随着“三农”问题逐渐成为热点问题,国内专家学者们开始从多学科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他们分别从制度诱致性变迁、社区供给、非营利组织供给、多元供给等角度对中国目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存在问题及所能采取的对策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对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讲,理论界对已有的关于农村公共物品的研究系统性、理论性还显不足,缺乏相关的深入的理论分析。依据经济学理论在对现有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有关研究进行整理分析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深入地研究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提出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在思想上观念上引起人们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的重视,推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理论研究的深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但现阶段中国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改变扭转,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极不平等,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仍然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不相适应,与国际上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明显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当前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总量上的不足以及供给结构的不合理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农民生产生活、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影响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困扰农村发展的瓶颈,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合理有效的解决,必然会使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恶化,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重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成为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经验教训,改革完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提高供给效率,对今后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及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表现在研究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有利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终促进和谐社会建设。2国外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综述国外学者对一般意义上的公共物品供给研究较多,其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也适用于农村公共物品。在国外,西方国家对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的认识源远流长,早在18世纪,对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或供给模式的研究,一直是西方学者研究的重点。早期的经济学家大都认为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天职。如大卫·休谟通过对公共草地积水例子的分析,说明了在公共利益的追求中,个人具有局限性而政府却具有优越性。其后的穆勒(Mill)认为为了保护公共资源,增进普遍的利益,弥补人们认识能力的缺陷,政府应该提供众多类型的公共物品,包括制定法律法规。公共物品研究领域正式形成系统的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情。以萨缪尔逊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以及考虑社会公平、公正等问题,通过市场方式提供公共物品,视了私人对公共物品收费也是在政府许以特权的前提下进行的,政府许以特权事实上也是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20世纪50-70年代,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把政府视为公共物品的当然提供者。农村公共物品当然也不例外,政府是其当然提供者。公共物品理论的不断拓展和模型化,使之逐步成为现代公共财政理论的核心。关于公共物品分层供给的深入研究,形成了地方公共物品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福利国家危机的出现,人们普遍认识到政府在有效克服公共物品消费过程中的搭便车问题的同时,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新的无效、低效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管理领域兴起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一新公共管理理论并以此指导了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其核心问题正是变革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和方式。科斯通过对英国灯塔制度演变的研究,表明公共物品并不一定要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存在不是市场失灵的原因,但他忽视了私人对公共物品收费也是在政府许以特权的前提下进行的,政府许以特权事实上也是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3现状3.1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总量不足多年来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供应系统投入太少,投入和管理的体制十分落后。主要表现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民就业缺乏培训;城乡税制差别;现有的科技水平对农业支持不够;乡镇机关服务意识不高、效率低下等等。与此同时,农村公共资金短缺也影响到物品的供给。3.2农村社区和农民是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重要力量。农村村一级组织和农民自己负担了他们公共物品投资的很大一部分。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投入也不断加大。改革开放以来,县乡政府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地位不断提髙,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渐扩大,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规模日益增长,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发展产生了显著效果、。虽然农村公共物品投资不断加大,但仍然很有限。这14年间,农村公共投资总量逐年增多,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开始后投资规模增加很快,项目范围也涵盖了农村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但是,与发达国家同样发展阶段相比,中国农村公共投资还显不足。3.3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民是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重要力量,农民参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受多种因素影响。一是村庄状况。村庄规模显著负向影响村民参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村庄密度(村庄每平方公里户数)显著正向影响村民参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二是乡村社会资本。农村公共服务的农民自主供给是当前典型的农民集体行动,其效率提升取决于乡村社会资本。三是农户家庭特征和被调查家庭成员个人特征。农户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给的意愿比较强烈,绝大多数农户愿意或者在一定条件下愿意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农户的家庭特征比被调查家庭成员的个人特征对其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意愿有更强烈的影响,家庭收入状况、家族姓氏和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都会影响农户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给的意愿。3.4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效果存在差异在发展中国家,公共物品对当地农村经济、农业生产率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尤为显著,但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类型公共物品供给效果存在一定差异,而且在降低城乡差距方面的作用不明显。樊胜根等的研究表明,政府在农业研发、灌溉、农村教育和农业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不仅推动了农业产出增长,也有助于缓解农村贫困,但政府投入的效应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投入类型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但和农村居民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罗仁福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农村村级公共基础设施在最近10年有显著的改善,然而,不同类型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程度有所不同,很多基础设施仍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罗万纯的研究表明,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农村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饮用水水质有待改善,厕所无害化程度有待提高,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有待增加,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有待形成体系。4农村公共物品供绐对策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面临总量不足、供求结构失衡、供给效率低下、地区间不平衡、城乡差距大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创造新的农村共物品供给机制为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改革应统筹考虑制度外公共物品的成本分摊与制度内公共物品的成本分摊,更新农村公共物品供求衔接机制,建立统一的、规范化的农村公共资源筹集制度。黄志冲认为,机制失衡是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主要症结,必须从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公退民进等方面创造新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刘保平、秦国民认为,中国应该建立充分体现农民需求的公共物品供给决策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职能,建立针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转移支付制度,鼓励企业和私人参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建立多元化的供给主体结构,加强对公共资源使用的监督,在公共物品供给中引入竞2.明晰政府责任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政府责任的缺失。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要把重心放在农村,把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负担由原来的“以农民为主”转向“以政府为主”。在政府责任划分上,高层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应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事权进行根本性调整,更多地承担义务教育和基础设施供给的责任。公共物品的提供者不一定要充当生产者的角色,而可以运用政府采购手段完成其职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已经处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转型的关键时期。以上海市松江区为代表的中国东部发达地
本文标题: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55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