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
1《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使用说明】1、借助导学案充分阅读文本,理解文章大意,将重点字词音义在书上标注。2、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实虚词及句式;牢记文学常识;梳理文章结构。2、(能力目标)把握人物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3、(情感目标)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学法引导】1、认真诵读课文,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文句式是重点。2、文章较长,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进而把握人物性格,探究艺术特色。(文言文学法:1.读——动口以培养语感;2.译——动手以掌握知识点;3.思——动脑以积累写作素材。)【课前预习案】第一步:通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正音,将课下注释整理到课文中,疏通文意。第二步:结合【自主学习】自学,完成【预习案】。【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1、、走走近近作作者者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①家学渊源。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学问广博。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③艰难发愤。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关于司马迁的名联:(1)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2)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22、、《《史史记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世家30,列传70,年表10,书8,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记述人物事迹,书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史书体例。《史记》的文学成就也主要体现在“世家”和“列传”中,《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篇。它原是廉颇、蔺相如、赵奢、赵括、李牧等人的合传,选作课文时,2只节录了廉、蔺两人的主要事迹。课文以歌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足智多谋、不畏强暴等优良品质为主,以表彰廉颇勇于改过、英勇善战为辅。蔺相如的胸怀广阔、才干卓绝,廉颇的心地正直坦荡、勇于改过,千百年来传为美谈。在艺术上,主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等几个著名的故事将两人的事迹串联起来,从而揭示人物性格。这篇课文也是高中语文教科书中一直入选的传统经典篇目,有助于学生了解《史记》的史学成就和文学成就,同时也有利于文言文的学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简简介介时时代代背背景景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秦国多次击赵,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本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自主学习·梳理基础】一、给下列黑体字注音。1.臣等不肖(xiào)2.刎颈之交(wěn)3.广成传舍(zhuàn)4.缪贤舍人(miào)5.见臣列观(guàn)6.相如虽驽(nú)7.臣语曰(yǔ)8.使人遗赵王书(wèi)9.睨柱(nì)10.秦王不怿(yì)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1、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用作动词安置住宿2、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名词用作动词穿3、左右欲刃.相如名词用作动词用刀杀4、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动用法使……负担6、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使动用法使……完好7、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使动用法使……破8、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名词用作状语在朝堂上使动用法使……归国9、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名词用作状语从小路10、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意动用法以……为羞1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312、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借介词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介词③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而连接行为和目的连词13、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负担使动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动词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动词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动词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动词14、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动词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牵拉动词③相如引.车避匿掉转动词三、特殊句式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2、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句3、君幸于赵王被动句4、君何以知燕王宾语前置句5、故燕王欲结于君介词结构后置句6、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难道……吗?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与……相比,哪一个……?四、成语积累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怒发冲冠负荆请罪刎颈之交【课内探究案】【合作探究·研读剖析】一、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者“保璧”与“骗璧”展开三个回合的较量:献璧取璧;归璧于赵;廷斥秦王。这个故事体现了蔺相如足智多谋,英勇不屈,不畏强暴的性格特点。二、“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样的不同?在记载内容上,秦御史着一“令”字,蔺相如则用一“为(wèi)”字,“令”者,威逼也,不得不为;秦国君臣依靠其强力威压,逼迫赵王就范,置赵王于优伶之地,不禁沾沾自喜赵王几近优伶,顔面丢尽!“为”者,替也,给也,非为威逼,主动请击也,非为人请,自愿4为之也。蔺相如挽狂澜于既倒,反令秦王击缶,缶乃市井盛酒浆之容器,其为乐器则为劣等,秦王无奈,击缶助兴,无地自容!两个动词,意蕴丰富,一个是鼓瑟,一个是击缶;一个是被逼无奈,一个是死皮赖脸要献丑,秦国君臣满盘皆输!三、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无须高声,无须宏论,蔺相如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两个事实是:一、两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质;一、在秦王面前是一个敢“以颈血溅大王”的人,是一个大智大勇,敢说敢为的人,是一个不顾生死,死而更勇的人。一个暗示是:我要与你同归于尽!无庸置辩的事实,凌厉明确的暗示,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四、“负荆请罪”这则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駣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凡,超人一等。【当堂检测】1、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君幸.于赵王幸:宠幸B.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徒:白白地C.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而:如果D.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示:给……看B(徒:只,不过)2、“负”字在本文中多次出现,下面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秦贪,负其强负:凭借,倚仗B.决负约不偿城负:违背C.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负:背着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负:担负D(使动用法,使……担负)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大王亦幸赦.臣②十恶不赦.B.①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②前倨.后恭C.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②口诛.笔伐D.①且相如素.贱人②素.不相识C(①杀,②责罚;A项应解释为“饶恕”;B项应为“傲慢”;D项应为“向来,本来”)4、下面的句子为定语后置句的一句是()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求人可使报秦者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大王见臣列观B(A项为判断句;C项为被动句;D项为省略句)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①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②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B.①乃使其从者衣.褐②左右欲刃.相如C.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②舍.相如广成传舍D(A项名词作状语;B项名词作动词;C项意动用法;D项①名词作状语;②名词作动词)阅读14——16段,完成下列问题。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5A.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拔:攻克B.明年,复攻赵明年:今年的下一年C.请奉盆缶秦王奉:献D.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怿:高兴B(第二年)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蔺相如大智大勇的一组是()①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②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③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④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⑤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⑥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A.①②⑤B.③④⑤C.④⑤⑥D.①③④D(⑤不能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部分的写作做到了详略分明,具体地说就是渑池会的背景、结果写得简略,能够表现廉、蔺二人特别是蔺相如的思想性格的部分详写。B.赵王深知前往与秦王会面,凶多吉少,所以有畏惧思想,不想前往,但廉、蔺二人都从维护国家尊严的角度力劝他前往,赵王怕在群臣中丢面子,也就答应了。C.本部分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的,层次极为清楚,第一自然段为会前计议,第二自然段为会上斗争,第三自然段为斗争结果。D.本部分虽然重点写蔺相如,但廉颇一心为国的形象也十分鲜明。他与赵王分别时的建议,让我们在感受到悲壮的同时,看到了廉颇的一片忠心。B(“赵王怕在群臣中丢面子”,文中没有这样的信息)9、翻译下列句子(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译文:(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译文:(3)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译文:(4)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译文:【高考链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
本文标题:《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60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