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万盛历史(第三稿)《万盛历史》编写组2目录第一专题万盛文明之光第一课万盛的由来第二课灿烂的民族文化第二专题万盛的文物、古迹、遗址第一课古桥梁、水利、建筑第二课古石刻第三课其它古迹、遗址第三专题近代万盛的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一课近代万盛的政治、军事斗争第二课近代万盛社会经济的初步发展第四专题万盛人民的革命斗争第一课中共万盛党支部的地下斗争第二课革命志士美名传千古第五专题前进中的万盛第一课解放后的万盛概况第二课万盛工业的兴起与发展第三课特色农业和水利事业的发展第六专题万盛社会事业的新发展第一课旅游与交通第二课教育文化与体育事业的进步3第一专题:万盛文明之光第一课:万盛的由来万盛的建置沿革万盛区位于重庆市的东南部,与贵州接壤。为两省市(重庆、贵州)三县(綦江、桐梓、南川)交界之地。古为巴蜀与夜郎交错之地,其历史沿革比较复杂。殷商、西周、春秋时期和战国前期:区境地属于巴国。在公元前250年左右,世居牂牁河的古夜郎国逐渐强盛起来,兼并了周边的一些弱小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大夜郎国,当时我区的区境大部份归夜郎国所属。唐朝时期,我区境各地分别隶属溱州荣懿县(治所在本区境内)、南州的南川县。公元1075年以后,区境地隶属南平军的荣懿寨、隆化县和南川县。明朝时期,我区区境分别属于重庆府的綦江县、南川县及遵义府的桐梓县。中华民国时期,南川县所设各乡镇中有:万盛乡、腰子乡、丛林乡。桐梓县所设乡镇中有:兴隆镇、桃子乡、天桥乡。綦江县所设乡镇中有:金灵乡、青年镇、建设乡。南桐矿区的建立万盛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川黔两省交界处,与四川省綦江县,南川市贵州省桐梓县相邻。这一地区煤炭资源非常丰富,是我国西南地区煤矿建设的重点。建区前已有东林、南桐等大型煤矿及一些地方性的小煤矿。由于各矿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其生产、经营、管理无法统一。另外,矿内、外的社会治安、市场管理、公用事业等也无专门的机构来进行管理。这一地区的市场混乱、物资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为此,建立一个统一的地方政权就显得十分必要。在进行大量调查、论证工作的基础上,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会议讨论,一致同意:根据山川地形、人口分布以及厂矿生产发展的需要、各大型煤矿的隶属关系等具体情况,在南川、綦江、桐梓三县交界地区内,建立南桐矿区政权,由重庆市人民政府管辖。1954年12月6日,呈报国务院审批。1955年1月2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重庆市市辖区南桐矿区,矿区政府设在万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复事由:南桐煤矿区可试划设为重庆市的市辖区主送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贵州省人民政府抄送机关:国务院第一办公室、内务部、邮电部、交通部、铁道部、文化部、人事局四川省人民政府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六日府民密字第0六0八号报告及附件均悉。同意在四川、贵州两省交界处,包括四川省南川县的万盛、邓家、大垭、腰子、丛林、簸箕、松林等七个乡,綦江县的建设、青年、金灵等三个乡及贵州省桐梓县的第十区桃子荡等十七个乡共二十七个乡(包括南桐、东林等煤矿区)的地区内,建立重庆市的市辖区,称重庆市南桐矿区。矿区人民委员会设在万盛乡。希即按照执行日期和情况(说明与报告有无出入)迳报内务部备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一九五五年一月二十一日1955年2月,国务院的批复通知到了重庆市人民委员会,随即以重庆市徐光开为主任的南桐矿区交接委员会到7月基本完成了交接工作。8有16日,经重庆市人民委员会第24次市长办公会议决定:成立“重庆市人民委员会南桐矿区办事处”,办事处立即开国务院关于设立重庆市南桐矿区的批复文件4始办理政府事宜并积极筹备选举成立南桐矿区人民委员会。1956年1月25日至27日,南桐矿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南桐矿区人民委员会,徐光开任区长。1993年4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重庆市南桐矿区更名为重庆市万盛区。万盛乡镇建制的变化南桐矿区建立时有一个镇二十六个乡,共二十七个乡镇。1956年,将部分乡镇合并,设立万盛、桃子、民权等十五个乡及南桐、东林两个街道办事处。1957年增设了万盛街道办事处。1958年8月,全区十五个乡合并为万盛、青年、兴隆、两河、青山五个乡。后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将五个乡改设为五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1960和1962年又将公社数分别改为6个和11个。1966年调整建置,设万盛、东林、南桐3个街道办事处及9个人民公社,即万盛、南桐、青年、兴隆(后改名为关坝)、两河(后改名为南天)、景星、丛林、青山、金灵(后改名为金桥)。1984年,全区9个人民公社改名为乡。1992年,再次改区建置,设万盛、东林2个街道办事处,万东、南桐、青年、关坝、丛林5个镇,景星、南天(后改名为石林镇)、金桥(后改为镇)3个乡。沿用至今。学习测评:一、选择:1、万盛区最早作为县治所在地是()A、唐朝时期B、北宋时期C、明朝时期D、清朝时期2、南桐矿区成立于()A、1949年B、1950年C、1955年D、1956年二、填空1、南桐矿区建立时,主要是从贵州省的县,四川省的县、县各划出一部份地方组成的。2、年4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重庆市南桐矿区更名为重庆市万盛区。学习活动:请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万盛的历史沿革”制作成表格。第二课灿烂的民族文化万盛区所辖地域,森林密布,岭峻壑深,孝子河流经的万盛冲积小平原与溱溪河、刘家河、清溪河沿岸的河谷地带,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勤劳、善良的夜郎人、巴人、苗人、南平僚人以及汉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从事农耕、狩猎、畜牧等生产,他们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共同开发了这块土地,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崇拜竹的夜郎人夜郎民族生活在盛产竹的地区,“竹”是夜郎人的图腾。他们把竹当作出身的根源、民族的象征、保护氏族的神灵。夜郎民族留传下来的“竹王传说”、“竹王林”等传说故事,反映出夜郎人对竹的崇拜和敬仰。竹贯穿在夜郎民族的生产、生活、文化中,是夜郎民族生活的主题。他们居住的“吊脚楼”等建筑使用了竹,夜郎人的弓箭、长矛、锄、耙等作战武器或劳动工具都离不开竹。他们还用竹制成了乐器,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生活。传说中的夜郎王称为竹王,说是一个妇女在牂牁江边洗衣,有三节大竹子顺流到这个妇女脚前,这个妇女把竹子推开,这三节竹又漂流回来,并且听到竹子发出婴儿的啼哭声,这个妇女剖开竹子一看,里面有一个男婴,就把他抱回家哺养。这个婴儿长大后,智勇双全,成为夜郎部落的首领,因从竹子生出而姓竹。竹王具有神气,养他长大的妇女把他出身的三节竹子丢弃在野外,结果长成了一大片竹林,后来称为竹王祠竹林。更为神奇的是,一次竹王带着从人外出,走到一块大石坝上,5命从人煮饭,从人说:“没有水怎么做饭呢”?竹王举剑击石,立即就有水从剑击处的石眼中流出来,自然就可以做饭吃了,这股长流水,后人称为竹王水。在秦汉时期,夜郎民族就进入了农业社会。由于夜郎地区范围较广,民族分散,地理环境差异较大,他们生产、生活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的过着“随畜迁徙”的游牧生活,有的过着“或土著、或移徙”的半农半牧生活;有的过着“耕田,有邑聚”的农耕生活。夜郎的手工业生产比较发达。文献记载“夜郎出雄黄”,说明夜郎很早就开展了丹砂的生产。历来就与中华民族的其他民族一样,是勤劳、勇敢、富有创造性的民族。枸酱①(枸酱:有的说是酒、有人说是魔芋、也有人说是豆瓣,已无从考证)也是夜郎著名的商品。早在西汉时,枸酱作为贡品就享誉全国。秦汉时期夜郎人用竹筏将枸酱、丹砂及其它农副产品和山货运到广东南部等地,将盐、布匹等物资运回夜郎。夜郎与周边其它地区利用马队驮运进行商品交换也十分活跃。能哥善舞的“红头苗”万盛区为苗族生息之地。秦汉时期,苗人生活在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地区。当地有五条河,因此,称为“五溪蛮”。唐宋时期被称为苗人或苗众。现在我区的苗族大部分是明末清初从湖南西部、贵州东北部迁徙而来。因为他们用红布裹头而被称为“红头苗”。苗族同胞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非常灿烂的苗族文化。节日:我区苗族同胞的节日异彩纷呈、丰富多彩。在众多的节日中,万盛红头苗的“踩山坪”和“砍火星”节就很有特色。万盛区苗族踩山会是区苗族同胞在每年丰收之后举行的一年一度传统的庆典活动。在踩山会上,一般要组织盛大文娱演唱赛,进行文娱、体育活动和物质交流,同时也是苗族青年男女求爱、定情的最好场所。“踩山坪”在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初六举行。据史料记载,这一活动在我区历史久远,由于种种原因,它沉默了半个世纪。直到1989年初,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才得以恢复,至1992年已举办了四届。期间,特别邀请了川黔两省三县区的苗族和其他民族。为了充分发挥万盛区资源优势,促进对外开放,加强文化交流,加速区经济发展,1998年7月,经与苗族同胞协商,将举办的时间和地点作了调整,成功地举办了首届重庆万盛苗族踩山会暨旅游漂流节。这是万盛区建区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档次最高的“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地区性文经活动,共举办了文艺表演、商贸展销、招商引资等活动。万盛苗族踩山会暨旅游漂流节于每年五月在万盛石林举办,一年一届。万盛的“踩山坪”活动近几年来都是在奇峰怪石的万盛石林风景区内举行。“踩山会”开始时,从川黔交界的綦江、南川、桐梓、道真等邻近地区的苗族同胞就会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戴上漂亮的首饰汇聚于万盛石林。奇异多姿的莲花群峰是背景,亿万年前的龟甲鳞石是看台,蓝天白云环绕之下碧草青青。在这个天然的表演场地,桶鼓敲起来,芦笙吹起来,山歌唱起来,惊天的号子喊起来……姑娘们美妙的舞姿映衬着落小伙子们强壮的身躯,老人们的唢呐声掀起滚滚热浪,尤其是那一对对青年男女的情歌对唱,成为踩山会上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所有这一切,充分表现了苗族同胞们对自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砍火星”是苗语“坐梭”的汉语意译。因此又称为“坐梭”节。它是红头苗十分重视的传统节日。这个活动一般是在每年的农历八、九月间在各个家族内部按户轮流举办。苗族同胞通过“砍火星”活动祈求驱除邪魔天灾,祝祷合家吉祥如意。同时,联络了家族成员间的感情,增强了家族的凝聚力,还借机交流生产耕作的经验,促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歌舞: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老少都喜欢唱歌跳舞。万盛红头苗歌谣的主要内容是婚嫁歌、情歌、祭祀歌、劳动生活歌以及哭丧歌等类型,还有即兴的对歌。其代表作品为《苗族情歌》和《踩山坪萧花对歌》。苗族舞蹈主要是以芦笙旋律为音乐6基础,分为“祭祀舞”、“农事活动舞”、“社交舞”等类,芦笙舞内容丰富节奏明快,其基本动作是身体下沉,左右晃动,双膝自然屈伸,主要是脚上动作变换较多。每逢节日或喜丧仪式,男女老少伴着芦笙或唱或跳,翩翩起舞。服饰工艺:苗族民间有丰富多彩的工艺美术。苗族妇女大都擅长刺绣和蜡染。刺绣一般以绸缎作底,绘上或贴上图案,采用平绣或凸绣的方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技巧。苗族的蜡染技艺世代相传,其中以点花百褶裙最为苗族妇女所喜爱。刺绣和蜡染多用于苗家人的衣饰上,如:围腰、被单、百褶裙、包袱、背带、蚊帐、枕巾等。因此从苗族人的服装上可以充分反映出他们精湛的刺绣和蜡染技艺。万盛的红头苗保留了远古先民“好五色衣服”这一传统,其服装面料以棉织品为主。男子服饰多为青色长衫,开襟处镶织有花边,上身著刺绣花背心,头缠白帕,腿缠绑腿。女性的服饰就比较复杂、讲究。一般身著颜色鲜艳的衬衣和百褶裙,衣裙在袖口、裙边都绣有民族风格的花纹和图案,手臂套一绣花的袖套,衣前襟也有刺绣,或是腊染的大套围腰,十分精美。妇女头饰用红布缠绕数圈。宛如一个圆形大帽,并在头饰外沿垂吊有各种色彩的珠子和用色彩斑斓的线头扎成的小花。淳朴尚武的南平僚人南平僚,是巴人的一支板楯蛮的后裔。是本区的土著居民之一。东汉时期,板楯蛮主要居住在嘉陵江和渠江左右两岸,他们非常勇猛,善于行军打仗。曾经协助东汉政府镇压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叛乱。东汉后期,板楯蛮不堪忍受官府的压迫剥削,多次起兵反抗,遭到残酷的镇压。大部分被迫逃奔到长江以南。到唐朝,居住在江南地区的板楯蛮人被称为“南平僚”。南平僚人的组成包括两部分:一是板楯七姓蛮,系最主要的部分。他们中的大多数通过长期与汉人的接触和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逐渐汉化,习汉字、讲汉语、改汉姓,被称为“熟夷”或“熟
本文标题:《万盛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63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