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三维设计》2015届高三二轮地理复习资料可编辑文稿(五)
1一生态环境脆弱区[考点归纳·找共性]生态环境脆弱区是生态环境变化明显的区域,其最大的特点是系统抗干扰能力弱、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时空波动性强、边缘效应显著等,现已成为生态保护的重要领域。我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国家之一。我国生态脆弱区大多位于生态过渡区和植被交错区,处于农牧、林牧、农林等复合交错带,是我国目前生态问题突出、经济相对落后和人民生活贫困区。同时,也是我国环境监管的薄弱地区。加强生态脆弱区保护,增强生态环境监管力度,促进生态脆弱区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下面将这些热点区域知识系统归纳。生态环境脆弱区表现典型地区考查点荒漠化我国西北地区、中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荒漠化产生的原因2.荒漠化治理的措施水土流失我国黄土高原、东南丘陵、西南地区1.水土流失的原因2.水土流失利弊分析3.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湿地退化三江平原、三江源的保护区、洞庭湖和鄱阳湖1.湿地的生态效益2.湿地退化的原因3.保护湿地的措施森林退化亚马孙平原、刚果河盆地、东南亚热带雨林1.森林的生态效益2.森林破坏带来的危害3.森林保护措施2[线索提炼·抓联系]1.荒漠化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运用“地理位置→气候→植被→土壤”思维线索,剖析自然带的形成、特点。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干旱是本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由于东西距海远近不同,受夏季风的影响程度不同,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干旱程度加剧,并依次形成了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植被分异,土壤也由黑钙土演变为荒漠土,自然带也由温带草原带演变为温带荒漠带。(2)运用“地理位置→气候→农业”思维线索,剖析农业生产条件。我国西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内部,年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但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特点有所不同。东部地区畜牧业较发达,属于农牧业混合区;西部畜牧业较落后,以山地牧场为主,种植业以绿洲农业为主,农业多分布在山麓地带;中部黄河沿岸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以灌溉农业为主。由于西北地区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农作物品质优良。(3)运用“地理位置→资源→人口、城市”思维线索,剖析人口、城市分布特点。我国西北地区深居亚欧大陆内部,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是制约该地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水源条件相对较好的山麓地带,河流沿岸,多呈条带状分布。由于西部地区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发,在资源开发区形成了资源型城市,如克拉玛依等。(4)运用“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生态问题→措施”思维线索,剖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我国西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内部,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植被覆盖率较低。由于人类过度樵采,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对地表植被造成了严重破坏,形成了土地荒漠化现象。该地的荒漠化现象是自然和人为共同作用的产物,但在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2.水土流失区——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3(1)运用“地理位置→气候→植被”思维线索,剖析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脆弱性。黄土高原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即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沿海向内陆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区,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比较突出,而人类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都会引起自然环境的强烈反应,使得自然灾害发生的频度增大,生态环境更加恶化。(2)运用“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生态问题→措施”思维线索,剖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黄土高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夏季多暴雨,对地面冲刷作用强;地形坡度较大,地面物质不稳定;地表物质疏松,抗侵蚀能力强;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的水土保持作用差,再加上营造宫殿,过度樵采、毁林开荒、轮荒、开矿等对地表植被和地表结构造成了严重破坏,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要采取合理建设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植被、大力开展土地复垦等基本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具体治理措施有工程措施(如打坝建库、平整土地、修基本农田等)、生物措施(如植树种草)、农业技术措施(如地膜覆盖、轮作套种、选育良种等)。3.湿地退化区——以洞庭湖地区为例(1)运用“地理位置→气候→植被”思维线索,剖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洞庭湖地区位于长江中游地区,是长江中游平原的组成部分,地形平坦;属于亚热带季4风气候,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河流水系发达,河湖众多,水量大、汛期较长;土壤以水稻土为主。(2)运用“自然地理特征→湿地形成→湿地环境效益→湿地破坏与保护”思维线索,剖析湿地保护问题。洞庭湖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多,加上地势相对低平形成了大面积的湿地。湿地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减少洪涝灾害、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境效益。但由于洞庭湖及其上游地区人口增多,上游山区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湖泊淤积严重,加上围湖造田,导致湿地面积减小;沿湖地区的工农生产排放大量的污水也直接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平衡。因此可以通过加强上游山区植被保护、退耕还湖、建立湿地保护区、治理沿湖地区的污染源等措施保护湿地。4.森林退化区——以亚马孙平原地区为例(1)运用“地理位置→气候→植被→水文”思维线索,剖析亚马孙平原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亚马孙平原位于赤道两侧,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并发育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再加上面积广阔的平原地形,使得亚马孙河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阔、水量巨大、流量季节变化小,水流较平稳,含沙量较小。(2)运用“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生态问题→措施”思维线索,剖析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亚马孙地区终年高温多雨,雨热充沛、雨林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植物在快速生长的同时形成枯枝落叶,这些生物残体在地表很快就被分解者分解,所释放的养分又直接被根系再吸收以继续维持植物的快速生长,由于高温多雨的淋洗,雨林中的土壤一般很贫瘠,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所以如果人类大量破坏地表植被,就会造成整个雨林系统因能量消失而陷入崩溃边缘。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如焚耕开垦、农场牧场开发、商业性伐木、开矿、水利和公路建设等。可采取加强环境教育,设立国际基金,建立自然保护区,鼓励保护性开发,采伐与更新相结合等措施,保护热带雨林。[体验感悟]我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生态环境压力大。下图为我国自然生态5环境脆弱地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易发生自然灾害。其中A地区易发生________、________等气象灾害,D地区易发生________、________等地质灾害。(2)人们在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进行农业生产时,如果不注意生态保护,往往容易诱发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其中C地区容易发生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E地区容易发生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3)分析图中B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4)简述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人为原因。(5)试总结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解析:该题主要以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命题角度,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A地区多发的气象灾害为干旱和沙尘暴,D地区多发的地质灾害为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第(2)题,C地区为黄淮地区,容易发生的环境问题是土地盐碱化,E地区容易发生石漠化。第(3)题,B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自然环境较脆弱。第(4)题,从人口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分析。第(5)题,防治措施从退、建、改、法四个方面分析总结。答案:(1)干旱沙尘暴地震滑坡(泥石流)(2)土地盐碱化石漠化(3)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地处地势第一、二级阶梯过渡地区;土壤贫瘠;植被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河流少,且多为季节性河流。(3点即可)(4)我国人口多,环境压力大;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包括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环保意识薄弱、管理力度不够、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等。(5)一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二建:建设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三改: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生活用能结构。四法:逐步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专项训练·悟规律]一、选择题(2014·温州二模)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61.⑤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A.热量充足B.水源充足C.降水丰富D.光照充足2.仅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A.①②③④全部种树B.①②种草、③种树C.①种树、②③种草D.①种树、②③④种草解析:1.B2.C第1题,草原景观出现在降水量相对较多的地区,而⑤地降水量在100mm以下,则可能该地有较充足的地表水或地下水水源。第2题,降水量在400mm以上的半湿润地区可以种树,而半干旱的②③由于降水少而适宜种草。塬是我国西北地区群众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读图回答3~4题。3.为合理利用土地、保持水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①甲处打坝淤地②乙处整修梯田③丙处修建水库④丁处平整土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4.下图为该地区水土流失原因分析图,图中自然因素中的动力是()A.冬季所刮的西北风B.植被破坏C.人类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D.夏季的暴雨解析:3.A4.D第3题,读等高线地形图可知,甲处为沟谷,应打坝淤地;乙处为缓坡,可以整修梯田;丙处为塬面,应平整土地;丁处为陡坡,应植树种草,营造护坡林。第74题,黄土高原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冲刷力强,是水土流失问题产生的自然动力。下图所示地区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5~6题。5.图中甲地区农业发达,但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该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分别是()A.水土流失植被被大量破坏B.土地荒漠化气候干旱C.草场退化过度放牧D.土壤盐碱化大水漫灌6.乙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的人为原因分别是()A.水土流失过度樵采B.土壤盐碱化不合理灌溉C.土地荒漠化不合理开垦D.水土流失不合理开垦解析:5.D6.C第5题,宁夏平原发展农业生产主要依靠黄河水灌溉,长期大水漫灌,在较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易造成土壤盐碱化。第6题,读图可知,乙地区为毛乌素沙地,该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其人为原因是不合理开垦等。二、综合题7.(2014·江淮十校联考)结合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湿地”,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洪泛平原、河口三角洲、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调蓄径流等多种基本生态效益。材料一东北地区湿地分布图。8材料二三江平原沼泽率与垦殖率的变化图。(1)简析东北地区大面积沼泽地的形成条件。(2)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指出三江平原沼泽率下降、湿地萎缩,对该区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解析:第(1)题,沼泽地的形成条件一般从来水多(降水多、径流来水多等),且不易失去(排水不畅、蒸发弱、下渗少等)角度分析。第(2)题,可从自然环境要素角度分析。答案:(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夏季降水多;河网较密,径流丰富;土质黏重、有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2)湿地生态功能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淡水资源减少;气候趋于干燥;旱涝灾害增加;水质变差;生物多样性减少。8.(2014·郑州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红壤是重要的土壤资源。我国红壤地区跨越热带、亚热带,北起长江沿岸,南到海南,东到台湾,西到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占全国总面积的22.7%。红壤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现有耕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3.33%,是我国重要的粮、油、果、林、茶及水产生产基地。材料二有人在裸露的红黏土上进行人工降雨试验,不同坡度与土壤冲刷量关系结果如下图所示。9(1)说出我国红壤分布区夏季最易发生的生态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2)结合试验数据
本文标题:《三维设计》2015届高三二轮地理复习资料可编辑文稿(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64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