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作业名称:《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课题名称:三角形的边设计者:何厚伦作者单位:兴仁县第十一中学一、教材内容分析1、教材内容地位:本章首先介绍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例如,在了解三角形的高的基础上,了解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又如,在知道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的基础上,了解这个结论成立的道理。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另一方面,这些内容是以后学习各种特殊三角形(如等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基础,也是研究其它图形的基础知识。以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为基础,本章接着介绍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多边形的内角和,这是利用三角形进行推理而得到的。通过这个课题的学习,学生可以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2、课时安排:9课时,但本次只上传讲开始第1课时的教案。3、编写特点:与原教材的对比,“三角形”这一章的章节结构是“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多边形及其内角和”“课题学习镶嵌”。这与以往的内容安排有所不同。按照以往的教材,受三角形、多边形、圆顺次展开的限制,这些内容分属于不同年级,而新的结构是一种专题式设计,以内角和为主题,先研究三角形内角和,再顺势推广到多边形内角和,最后将内角和公式应用于镶嵌。联系现实情景和实际操作认识三角形及其基本特征,联系现实世界具体感知——形成表象——抽象出图形,空间与图形的概念教学,一般要让学生经历感知——表象——形成概念的过程,教材注意按学生的认识规律安排教学过程。在P22例题认识三角形时,先观察现实情景中的三角形,并联系生活里的三角形进行交流,感知三角形;接着让学生想办法做一个三角形,在小组里交流,进一步强化表象;在此基础上抽象出三角形的图形让学生认识,并观察三角形图形的特征。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充分感知,促进形成表象,在图形出示以后要通过观察,明确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二、学生学情分析我认为,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有一定的必要性,特别是这些刚刚进入中学阶段的孩子,对于他们学习数学爱好、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及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了解更为重要,同时能很好地让他们自己了解自己学习状况,以便能在课堂的学习中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对于这些边远山区的孩子来说学习数学是非常的吃力。全班学生总体来看都比较善良、可爱,可能因为我是班主任的缘故,对数学课都比较喜欢,学习积极性很高,绝大部分同学都善于动脑筋,动手操作,所以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是也有十来个同学较懒,学习习惯不好,不愿意思考问题,书写不认真,做作业粗心大意。由于在这次的培训中听了培训授课老师的课后,我问卷调查得出我班(七年级(2)班学生总数43人,女生23人,男生20人,少数民族19人。)学生几个方面的信息:很喜欢数学课的人占80%,喜欢老师在课上安排讨论的占60%,老师安排讨论时,会积极地和同学一起讨论的占45%,课余时间会阅读一些数学课外书籍的占28%,回家做课外辅导资料的占55%,上课时会积极发言的占55%,有45%的人上课从不主动发言,对于课堂作业,65%的人会及时独立完成。把解决数学问题当作是一种乐趣的占33%。从以上调查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还算高的,这就需要我在教学中要以更加独特新颖的教学方式来把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教学过程中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先端正学习态度,再到怎样学习数学,最后到提高数学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所在,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对优秀的学生,鼓励他们还要刻苦学习,努力进步,要致力于发展性思维训练,不光是为了考试考高分,更主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的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并了解按边的相等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3、理解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并会初步运用这一性质来解决问题。4、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以及这一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及动手能力。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2、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五、教具准备多根不同颜色直线型小棒,三角尺,细线2米若干条,硬纸板若干个。六、教学方法选择分析1、问题推进式。课堂教学是在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对学生来说,解决问题所用的知识是已经学过的,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潜能,教师只是相机给予适当的点拨,这样做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推进式的教学基础是知识建构理论。新知识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它们之间有内在联系可以建构学科知识体系。问题推进式的教学结构是: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2、启发讨论式。这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间和学生间相互研讨为主的一种教学法。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挥各自才能和多向交流的条件,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实践探究式。在教学中把社会调查、实验操作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途径和手段,创造条件,提供器材,使学生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进行观察测量、分析研究。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兴趣、展开思维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这种教学方式的实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供了确切方法。七、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个用硬纸板剪好的三角形,并提出问题:小学中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那么你能不能给三角形下一个完整的定义?教师出示教具,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教具,然后给出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设计意图]通过小学知识,引入新的知识,温故而知新。通过教具观察,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究三角形的有关概念1、三角形的顶点及符号表示方法。2、三角形的内角。3、三角形的边。教师继续利用教具向学生直接指明相关的概念。学生注意记忆相关的概念。学生感受数学概念名称的由来,更好地理解概念,享受成功的愉快。然后教师出示另外剪好的三角形,各顶点字母与原来不同,然后通过新三角形让学生巩固刚才的有关概念。[设计意图]直截了当地向学生指明相关的概念,之后借助练习巩固。(三)、探究三角形的分类问题1:小学中已经学过,如何将三角形进行分类?问题2:如何将三角形按边分类?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教师提示,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学生回答:按角进行分类。教师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并进一步讲解,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然后给出三角形的按边分类方法:不等边三角形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又分为两类: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之后师生共同归纳三角形的分类方法.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可以有不同的分法。[设计意图]在三角形的分类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即:统一标准,不重不漏。(四)、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探究:画出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画图然后进行讨论,并思考问题,然后教师指定学生回答问题。(1)小虫从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有如下几条路线.a.从B→Cb.从B→A→C(2)从B→C路线短。然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这条路径为什么是最短的?学生举手回答:“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设计此问题的思考:用生活中的故事情境迅速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积极地建构他们的数学认知结构。亲身体会了数学与生活密切关系。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AC+BC>ABAB+AC>BCAB+BC>AC即: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师出示教材64页例题.分析:(1)“用一条长18cm的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2)有一边长为4cm,是什么意思,哪一边的长度是4cm?师生共同完成分析以后,教师给出规范的解答过程.[设计意图]借助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学生的探究入手,得出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问题的解题思路,一方面涉及方程思想的运用,另一方面涉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故教师的讲解与点拨是必要,也是必需的.逐步向学生渗透教学中的思想方法,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是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关注的问题.过程中的反思: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三角形边的长短之间的关系,按照课程标准具体目标,要使学生了解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通过学生的具体体验来使学生知道这一点。如,在P23例题中,要求学生从指定长度的小棒中任意选三根围三角形,充分交流围成和围不成的情况,感受当两根小棒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体会不能围三角形时三根小棒长度关系的原因,讨论有什么发现,得出三角形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五)、练习巩固练习:教材练习第1,2题.教师在布置练习,学生举手回答即可,第2题注意让学生说明理由.解决完以后,教师利用投影出示补充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补充练习: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周长为20cm,一边长是6cm,求其他两边长.[设计意图]补充练习的安排是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例题的掌握情况.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应当通过练习达到掌握了目的。(六)、回顾小结与整体感知1、小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引导学生主要从对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边关系的认识方面进行小结.[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2、布置作业:习题7.1第1,2,7题.板书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二、探究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三、探究三角形的分类四、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五、练习巩固六、小结与作业七、课外拓展:乡村老式住房设计观察有感,提出问题房屋设计与三角形三边关系应用。八、教学反思录1、按照课程标准具体目标,要使学生了解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通过学生的具体体验来使学生知道这一点。2、引导学生分类并体验各类三角形特征,在学生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表内三角形内角大小的情况,讨论可以怎样分类,探索和交流分类结果,获得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认识,掌握不同三角形的特点。3、学生在看、围、折、剪等活动中获得各类三角形特征的直接体验,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具体感受所学图形,积累对其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的感性认识,可以发展空间观念。4、联系现实情景和实际操作认识三角形及其基本特征,联系现实世界具体感知——形成表象——抽象出图形,空间与图形的概念教学,一般要让学生经历感知——表象——形成概念的过程,教材注意按学生的认识规律安排教学过程。5、本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着手,通过议一议,比一比,试一试等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一定理的发现,形成过程,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归纳、表达、想象能力,更是学会了如何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教师营造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是引导者、组织者、活动的配合者,学生才真正是课堂的主人。
本文标题:《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64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