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我国法律体系与实体法解读》教案
1《我国法律体系与实体法解读》教案-----思修教改专题(参见原第8章)德州学院社科部WangYongjianJune-10th-2010【教学目的与要求】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的几大部门法、以及相关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2(素质目标):通过案例分析法律,辐射法治精神,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和道德自持力,使大学生的素质习惯养成中融入足够剂量的法律素养和道德情愫。3(能力目标):通过重点突出地讲解分析劳动法、婚姻家庭法的相关实用知识,从实体和程序(实务)操作上提高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权、平衡利益的现实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我国的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诉讼法,国际法,经济法,环境法,军事法九大部门法体系&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分类2、﹝劳动法律制度中﹞劳动合同签订中的法律风险、维权实务热点。3、婚姻、家庭和继承法律制度中的理财法律技术、道德自持问题。【教学方法与手段】21、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案例教学,启发与学生讨论相结合2、通过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式(比如社会调查)将课堂讲授的专题向课外延伸,也使学生在学以致用的结合中切身体会法律精神和道德力量。【课时安排】4课时【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1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教出版社,2010年版。)及教学大纲。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及解释1+2)《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一节我国现行法律体系(部门法体系/实体法&程序法)部门法部门法或称为法的部门,它是指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一国现存全部实定法规范的总称。它是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3分,也是法律分类的一种形式。/在法理学上,法的部门的划分主要是依据两个标准,一个是调整对象,一个是调整方法,前者是主要标准,后者是辅助标准。9分法: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诉讼法,国际法,经济法,环境法,军事法1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它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国家内部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的变化对宪法的发展变化起着直接作用,同时国际关系也对宪法发展趋势有所影响。我国宪法的基本制度一、宪法的特征和原则(一)宪法的特征: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2、在法律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二)宪法的基本原则1、坚持党的领导;2、人民主权原则;3、保障公民权利原则;4、法治原则;5、民主集中制原则。二、我国的国家制度41、人民民主专政制度;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基本经济制度。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1、平等权;2、政治权利和自由;3、宗教信仰自由;4、人身自由;5、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国家赔偿权权;6、社会经济权;7、文化教育权;8、特定主体权利。(二)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与各民族团结义务;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6、依法纳税。四、我国的国家机构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3、国务院;4、中央军事委员会;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7、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2行政法一、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履行其职能过程中所发生的行政机关与其它国家机关之间、行政机关内部、行政机关与其它社会组织之间、行政机关与公民个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5称。(一)行政法的概念和原则基本原则是:1、行政合法性原则;2、行政合理性原则。(二)国家行政机关和公务员(三)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力针对行政相对人作出的、能够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根据行政行为所针对的行政相对人是否特定这一标准,可以分为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四)行政责任(五)行政处罚与行政复议3民事法律制度(一)民法的概念和原则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有:1、平等原则;2、自愿原则;3、公平原则;4、诚实信用原则;5、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二)民事主体民事主体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1、公民(自然人)6我国民法通则根据公民的不同年龄和智力状况,将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种:(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2、法人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三)民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四)民事权利1、物权;2、债权;3、知识产权;4、继承权;5、人身权。(五)民事责任制度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我国《民法通则》以民事责任发生的原因为标准,将其分为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和侵权的民事责任。(六)民事诉讼时效制度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行使自己的权利,法律规定其胜诉权归于消失的时效制度。诉讼时效分为普通诉讼时效和特殊诉讼时效两类。1、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2、特殊诉讼时效: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的诉讼时效为4年。7因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拒付租金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毁损的,其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七)合同法律制度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以下条款: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合同的订立经过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八)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主要是由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构成。《伯尔尼公约》和《巴黎公约》是知识产权领域中的重要公约。4经济法律制度(一)经济法的概念和原则1经济法是国家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管理和调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概念是经济法学研究的首要问题,也是经济法立法,司法等活动的基础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经济法现象在世界各国大量出现,经济法概念问题也成为经济法学界争执最多的问题。2、经济法的三大基本原则8①营造平衡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原则②合理分配经济资源原则③保障社会总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三)税收法律制度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如何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2、我国民法有哪些基本原则?3、我国民法所规定的民事权利有哪些?4、我国民法的民事责任制度。5刑事法律制度(一)刑法的概念和原则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当原则、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二)犯罪概述1、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2、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9犯罪客观方面。3、排除犯罪的事由: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4、故意犯罪形态: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5、共同犯罪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犯罪。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对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所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三)刑罚制度刑罚是指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或者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1、刑罚的体系我国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1)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10(2)附加刑: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2、刑罚的裁量:累犯,自首与立功,数罪并罚,缓刑,减刑,假释。(四)犯罪种类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有十大种类。6程序法律制度一、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一)行政诉讼的概念、受案范围和参与人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有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和裁判的一种诉讼活动。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指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即法院依法受理和审判一定范围内行政案件的权限。行政诉讼参加人,是指参加行政诉讼的当事人和类似于当事人诉讼地位的人以及他们的诉讼代理人。1、原告;2、被告;3、第三人;4、诉讼代理人。(二)行政诉讼程序行政诉讼程序包括起诉与受理、审理和判决、执行三个阶段。二、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一)民事诉讼的概念、管辖与当事人1、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为解决民事争议,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的参加下,审理和解决民事案件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11此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称。2、我国民事案件管辖的种类可分为:级别管辖、地域管辖、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3、民事诉讼人当事人(二)民事诉讼程序1、审判程序A、第一审普通程序;B、简易程序;C、第二审程序。2、特别程序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3、执行程序三、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一)刑事诉讼法概述1、刑事诉讼参与人:当事人和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等其他诉讼参与人。2、我国刑事案件的管辖包括立案管辖和审判管辖。审判管辖又包括:级别管辖、地域管辖、指定管辖和专门管辖。3、回避。4、辩护制度。5、与代理。6、证据。7、强制措施。(二)刑事诉讼程序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刑事诉讼程序可分为:立案、侦查和提起公诉程序;审判程序;执行程序。审判程序包括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死刑复核程序、审判监督程序。四、我国的仲裁法律制度12(一)仲裁概述仲裁法的原则:自愿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原则;独立仲裁原则;或裁或审原则;一裁终局原则(二)仲裁程序1、仲裁的申请和受理;2、仲裁庭的组成;3、仲裁的开庭与裁决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如何理解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2、如何理解犯罪构成要件。3、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与刑事诉讼程序规定。7国际法一定义及原则国际法指适用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的总体。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以区别于国际私法或法律冲突,后者处理的是不同国家的国内法之间的差异。国际法也与国内法截然不同,国内法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法律,它调整在其管辖范围内的个人及其他法律实体的行为。7个基本原则:即主权、承认、同意、信实、公海自由、国际责任和自卫二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第一种认为国际法与国内法同属于同一个法律体系这是一元论的观点13一派认为国际法从属于国内法,即国内法优先说:耶利内克、佐恩、考夫曼另一派认为国际法优先,国内法受制于国际法,这是所谓的国际法优先说:狄骥、波利提斯第二种认为国际法与国内法是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
本文标题:《我国法律体系与实体法解读》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74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