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中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说明
1中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简本)2一、规划范围与期限(一)规划范围本规划确定中山市城市规划区范围为中山市域范围,即中山市行政辖区范围;在地域空间上分为市域、中心城区两个层次。1.市域规划范围包含陆域总面积1784.00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176.00平方公里。其行政建制包括石岐区、东区、西区、南区、五桂山、火炬开发区、小榄镇、南朗镇、三乡镇等24个街道办事处及建制镇。2.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包括主城区(石岐区、东区、西区、南区4个街道办事处)、火炬开发区(不含马鞍岛部分)及港口镇、五桂山街道办事处(不含桂南、南桥部分),陆域总面积362.60平方公里。(二)规划期限2010-2020年二、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一)城市发展目标坚持全面改革创新,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打造新型专业镇,加强两岸四地区域合作,走国际化道路,与粤港澳共同建设世界级城镇群,把中山建设成为适宜居住、适宜创业、适宜创新的创新发展与专业制造中心城市、珠三角宜居建设精品城市、全国改革先锋示范城市。(二)城市发展策略1.经济发展策略(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3(2)构建以现代专业制造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区域创新服务业为支撑,都市休闲农业协调发展的创新型特色产业体系,提升中山区域与国际竞争力。(3)加快专业镇与传统制造业升级转型,打造新型专业镇,发挥经济转型引领作用。强化生物医药、健康保健、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与粤港澳和湾区合作力度,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研发、教育、信息、文创等高端服务业。发展特色休闲农业,为珠三角都会区提供观光、休闲、教育等服务。2.空间发展策略(1)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加强两岸四地合作,围绕珠江口湾区打造世界级城镇群,形成与港澳共建的世界生态宜居湾区。借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与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区的联系,构筑面向区域综合发展的城镇空间结构。(2)强化市域空间管制,优化整体空间结构,提升外围组团中心服务功能,培育翠亨新区等战略性发展节点,构筑分工明确的多层次空间结构。(3)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强化地域文化特色。通过城市有机更新,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3.社会发展策略(1)加强人口服务和管理。完善积分制入户城镇政策,建立全口径的人口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加快人口市民化进程。不断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质量。(2)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率先实现城乡资源要素市场、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美丽乡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积极促进社会公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保障型住房建设,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社会化,改善创业环境,建设完善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展。(4)加快智能型城市建设。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打造政府现代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生态低碳智能城市。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完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44.宜居城乡发展策略(1)优化市带镇模式下的城乡协同发展与管理机制,完善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与公共服务平台。(2)强化城乡空间分区分类指引,实施差异化的空间管制措施,构建生活、生产、生态一体化的景观体系。形成现代城市与传统乡村相融合的城乡空间格局。(3)优化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生活品质,营造优良的人居环境;在满足不同人群对住房、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需求的同时,重视低收入人群对于住房和服务设施的基本需求。三、城市性质与规模(一)城市性质珠江三角洲地区性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专业制造基地,国家生态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二)城市职能1.中山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2.高新技术及现代制造业的创新型产业基地;3.珠江口西岸现代服务中心;4.珠三角优质生活圈的宜居城乡示范区;5.以香山名人文化、岭南水乡为特色的旅游服务中心。(三)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规划期末市域常住人口约为420万人,其中城市(镇)人口约为403万人,城镇化水平约为96%。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约为167万人,其中城市(镇)人口约为164万人。2.用地规模(1)市域城乡建设用地规模5规划期末市域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695.00平方公里以内,其中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584.00平方公里左右,强化全域范围内的土地集约利用,加强城市建设用地管理,逐步降低人均建设用地规模。(2)中心城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规划期末中心城区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205.71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123.18平方米左右。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96.41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19.76平方米左右。四、市域资源利用和空间管制(一)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目标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控制建设用地总量,节约用地,全面规划,严格管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全市规划期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43867公顷,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实施严格保护。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按照已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严格管理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城镇建设布局应注重耕地保护,应主动避让城区周边基本农田。(二)空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1.结合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城市绿线划定生态控制线,控制资源环境底线。2.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内禁止安排污染工业;加强湿地、人工湿地等的建设和保护。(1)全市自然保护区即长江库区水源林市级自然保护区,范围涉及东区、五桂山办事处和南朗镇,总面积6.36万亩,其中山地5.76万亩,水面0.60万亩。(2)重点保护和建设崖口红树林滩涂湿地公园。(3)严格保护城市内河流水系,划定河道管理范围,抓紧实施水利工程确权划界,各级水源保护区严格执行国家与省市相关标准与规定。保护与培育山体林地,严格限制城市建设用地占用该区域内的土地,严格控制该区域内开采活动。6(4)规划期末全市控制开发区域的总面积不低于全市陆域面积的50%。4.严格保护海岸线资源,坚持深水深用的原则,合理安排港口深水岸线、旅游岸线和城市生活岸线,保持一定比例的自然岸线。(1)港口仓储岸线,主要分布在马鞍岛、小榄水道、磨刀门水道、石岐河岸段。应集约利用港口岸线,提升港口运作效率和用地集约水平;专注发展集装箱等高附加值业务及港口物流服务,改善港口物流产业结构;发展城市生活功能,建设综合性港湾。(2)工业岸线,主要分布在马鞍岛、鸡鸦水道、拱北河岸段。应严格限制滨海工业发展,加大污染整治力度,提高新入产业门槛;原有村镇工业园区应优先纳入旧工业区改造,限期改造、搬迁。(3)城镇生活岸线,主要分布在小榄水道、石岐河、黄圃水道、磨刀门水道及狮滘河岸段。引入会展、商务、购物等功能,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滨海城市中心区。(4)自然生态岸线,主要分布在狮滘河、石岐河、北台溪、拱北河、小榄水道、鸡鸦水道岸段。对其实行分类管理:第一类需重点保护的,纳入各类保护区严加管理,禁止任何开发建设行为;第二类可适度开发的,在保护自然景观、合理限定旅游容量的情况下,进行高质量、低污染的开发,并严格限定开发范围;第三类已遭受破坏或生态价值较低的,采用人工保育的手段,恢复或提高生态价值与景观价值。5.规划期内适度控制新的围海造地。维护与保持近河海交界水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各大口门,疏通口门航道,保持其安全状态。6.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针对历史文化名镇和名村、历史地段与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等制定相适应的保护措施和规定。(三)空间管制1.合理划定生态控制线,生态控制线范围包括一级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坡度大于25%的山地、相对高差大于50米的山地、林地、河流湖泊、水库及湿地以及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生态廊道和隔离绿地和其他需要进行生态控制的区域。生态控制线内控制面积892平方公里,占中山市域总面积约50%。72.严格划定市域开发边界,开发边界是基于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合理发展形态下的建设用地选择区域,可以有效防止土地无序供应。结合生态承载力,中山市域规划期末开发边界面积约775平方公里。3.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联动,保证重大项目落实,促进“多规合一”,实现城市“一张图”管理和开发边界管控。五、市域城乡统筹与空间结构(一)城乡统筹1.城乡统筹策略(1)坚持生态优先,严格空间管制、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乡村发展区,明确生态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地区。(2)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城乡制度改革为动力、以经济产业统筹发展为核心、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一体化为措施,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社会的融合、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空间的合理布局以及地域特色的保护。2.市域城乡统筹分区将全市划分为城镇发展区、城乡协调区、生态控制区三类,构建统一的城乡空间发展与管理平台。(1)城镇发展区范围、统筹模式与引导策略①城镇发展区,即2020年城镇增长边界范围内区域,包括主城区、火炬开发区、南朗中心区、港口南部地区以及沙溪与大涌,以小榄、古镇为中心的北部地区,以三乡、坦洲为中心的南部地区,是未来中山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②城镇发展区重在“提升”,发展应主要集中于高品质城市组团的打造和融合,提升整体服务品质和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③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引导产业高端化发展,提升服务品质;增加旧城区基础设施投入,逐步改造旧城,改善生态环境与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工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的治理力度,有效控制区内城市休憩用地、生态廊道等。(2)城乡协调区范围、统筹模式与引导策略8①城乡协调区,即生态控制线与2020年城市增长边界之间区域,是外围产业空间拓展区域,主要包括南朗镇东部沿海地区、阜沙镇小榄水道以北地区等,以项目带动为主,相对独立发展。②城乡协调区重在“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和项目带动推进乡村地区的集聚城镇化,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用地扩张相协调。③城乡协调区应进行适度的集约开发,提升用地效益;以高等级园区为载体,完善配套和服务,加快城镇化进程;严格投资审批,限制高污染、高消耗项目。(3)生态控制区范围、统筹模式与引导策略①生态控制区,即生态控制线内区域,包括小榄水道、鸡鸦水道、洪奇沥水道等主干河流沿线地区,以及五桂山、云梯山、铁炉山、长江水库等各类生态敏感区、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地质灾害易发区,是生态保育型地区,承担着生态保育、农业生产、绿色经济发展、海洋生态保护等功能,以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为主。②生态控制区重在“控制”,以发展生态保育、都市农业、旅游休闲、渔业为主,并作为各城市组团的边界和隔离绿带。③生态控制区一般不再大规模开发建设;鼓励都市农业、休闲度假等产业的发展,引导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要求的产业,原则上将予以外迁;严格保护区域内的自然、农业、海洋等生态资源。3.村庄建设指引根据城乡统筹分区,将村划分为城镇发展型、优化提升型、生态控制型三类,进行差异化发展引导。(1)城镇型村居主要为未来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地区内的村庄或社区,逐步向城市化地区转变,重在落实拆迁安置与促进村民身份转变。(2)优化提升型村居主要为已建城镇地区内的村庄或社区,重在优化各类用地功能布局,提升环境质量与品质,协调与周边城镇风貌。(3)生态控制型村居包括各类生态敏感区、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地质灾害易发区等区域内村庄或社区,主要发展现代农业、特色文化、旅游服务等产业,塑造村居特色。94.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按市、组团、镇、社区(1-2万人)四级体系进行配置,构建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二)市域空间结构规划构建“一轴两带、一主两副、四
本文标题:《中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说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77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