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教学设计-吴莉荣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吴莉荣1《把种子散播到远处》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吴莉荣指导教师徐宏江王思锦北京市评优课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吴莉荣2学校北师大实验小学学科科学年级四年级教材版本教科版课题《把种子散播到远处》作者吴莉荣年龄27学历本科职称小高骨干级别区级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指导思想:自然规律——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1、生物发生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2、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哲学背景——唯物辩证法: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果实或种子的形态结构与其传播的方式是相适应的。理论依据: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科学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把种子散播到远处》一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第4课。属于《科学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这一领域。在前面的科学课中,孩子们已经通过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学习认识到植物一般都有根、茎、叶,会开花、结果、产生种子;有基本的生存需要(包括水分、阳光、空气、空间和营养);会经历生长、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后代。在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通过孩子们亲自种植凤仙花使孩子们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一般都要经历:种子萌芽、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的生命周期;并通过研究知道根、茎、叶在植物生长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初步认识到植物的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这种结构与它们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相适应;知道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知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吴莉荣3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在学生已经观察认识了生命体的特征,建立起“生命体”、“生命周期”概念的基础上,试图帮助孩子建立起“繁殖”的概念。本单元有7课,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5课帮助孩子认识开花植物的繁殖方式;第二部分6—7课帮助孩子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学情分析《把种子散播到远处》在传统科学课上经常可见,教师一般为学生准备丰富的材料和大量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后,将重点放在传播方式的猜测和验证上,可是这样的课后学生如果对于没有学习过的植物果实并不能产生关联,从而进行推测。有的教师虽然在教学目标上提出了结构和功能相适应,但在教学中没有具体实施,或者是将传播方式一致的果实放在一起让学生寻找结构上的相似,让学生对结构和传播方式的认识上出现因果倒置。这两种教学方式式表面上看起来有差别,实际上仍是放在知识点:传播方式上,学生并未掌握一种学习方法。基于这样的现象我对学生进行了前测,主要了解以下几个信息:1、学生对果实和种子的区分认识。2、学生是否能观察到蒲公英和苍耳的果实结构特点。3、学生是否能建立果实结构和传播方式的关系。一、学生对果实和种子的区分认识。绝大部分学生无法辨别两者的果实,有的课堂还存在教师将果实和种子混淆的现象。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我们一般在教学中提到果实和种子的作用一般都是繁殖,让多数人有了困惑。二、学生是否能观察到蒲公英和苍耳的果实结构特点。辨别蒲公英和苍耳的果实051015202530果实种子其他蒲公英苍耳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吴莉荣4051015202530354045蒲公英苍耳认识植物名称判断传播方式正确推断原因部分正确在调查的四年级40名学生中有39人认识蒲公英,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能判断蒲公英果实的传播方式(功能),但是反推蒲公英为什么可以用这种方式传播果实时仅有20人能说出蒲公英果实轻、小,或有毛。而这些学生中2人认识苍耳,6人见过但说不出名字。对苍耳传播方式的猜测中正确的仅有7人,而推测苍耳果实传播方式正确的今后6人,学生对于苍耳的结构并没有产生疑惑,并和它的传播方式挂钩。甚至有的学生观察了错误的结构,做出错误的推测。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吴莉荣5三、学生是否能建立果实结构和传播方式的关系在调查中因为学生基本认为植物传播的是种子,为避免混淆,题目中不刻意纠正果实和种子的区分。以下分析中的种子即为果实。在调查中发现超半数的学生认为两者没有关系,还有的学生提到了结构并举例但是用来反驳。17名认为两者有关的学生中仅有14名学生能举例说明,但是大多数以蒲公英为例,这17名学生对于苍耳的传播方式和为什么能这样传播判断正确的仅有6名,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于两者的认识仅局限于熟悉的具体植物上,并没有意识到果实的结构和传播方式相适应。种子的外形与传播方式0510152025有关无法说明原因有关举例说明错误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吴莉荣60510152025蒲公英苍耳植物系列1同样是结构和传播方式的关联上,学生因为事物的不同(熟悉的蒲公英、不熟悉的苍耳)(具体的蒲公英、苍耳和概括的植物总称),呈现出数据的跳越。通过对学生是否能观察到“蒲公英和苍耳的果实结构特点”和“学生是否能建立果实结构和传播方式的关系”的数据分析,我发现学生没有建立植物果实的结构和传播方式相关的概念,所以不能自然的关注果实的结构,或者关注的不是主要结构。而在传统教学中,更多时候学生掌握的不是一种方法,而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种子或果实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果实或种子的形态结构与其传播的方式是相适应的,即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植物把种子撒播得更远,有利于繁殖后代。过程与方法学会通过分析果实或种子的结构特点来推测种子的传播方式的方法,理解结构和功能相适应。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的学习兴趣。世界是可认识的。感受自然的神奇,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尊重证据。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吴莉荣7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知道植物果实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二)教学难点学会通过分析果实的结构特点来推测种子的传播方式的方法,理解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设计思路教学流程图:教学资源教师准备:课件、记录单。有层次的材料:1、斜面、方形小盒子、悬铃木的果实2、每组1枚放在昆虫瓶中的蒲公英、臭椿、苍耳的果实。3、一个标本盒(蒲公英、臭椿、苍耳、樱桃、榆钱、元宝枫、鬼针草、萝摩的果实)。3、樱桃图片。三、认识果实结构的多样性(2’)六、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意义(5’)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七、后测:多种植物果实的传播方式一、前测四、观察认识果实的结构,预测验证传播方式,让学生建立:植物果实的结构决定了传播方式(25’)(一)外形结构蒲公英、臭椿、苍耳等——风、动物传播(15’)(一)外形结构:樱桃——动物传播(2’)(二)内部结构(1)莲蓬——水流动传播(5’)(2)喷瓜——自身传播(1’)(三)复合结构悬铃木——自身+风传播(2’)五、果实和种子的关系(3’)二、导入实验:果实外形和滚动距离的关系(5’)八、拓展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吴莉荣84、莲蓬、水槽5、臭椿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模拟实验,聚焦果实的外形结构(5分钟)1、引导学生关注悬铃木果实的外形结构。2、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3、分析实验结果:圆形的果实滚动得远。4、总结:圆形的果实滚得远,从而把果实传播出去。学生用斜面模拟山坡,分别将圆形果实和方形盒子从一定高度掉落到斜坡上,观察实验现象。从学生日常熟悉的材料引入,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关注植物果实的圆形结构与滚动距离的关系,初步引起学生关注果实的外形结构。二、认识果实结构的多样性(2’)1、播放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果实结构的多样性。2、果实的结构有什么作用?3、为了了解作用,必须先观察果实的结构。观看图片,产生疑惑。引导学生关注果实结构的多种多样,从而产生疑惑,结构有什么作用,再将学生注意力放在结构上。三、观察认识果实的结构,预测验证果实的传播方式,让学生建立:植物果实的结构决定了传播方式(25’)(一)外形结构(15’)1、观察蒲公英、臭椿、苍耳果实的结构2、总结结构特点蒲公英:有毛、小、轻臭椿:有翅、小、轻苍耳:有刺、倒钩观察、记录、预测、验证设计意图: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果实结构,预测验证果实的传播方式,让学生建立:植物果实的结构决定了传播方式。在对结构的认识上既有外部结构,又有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吴莉荣93、预测果实传播方式和判断的依据4、实验、视频验证传播方式5、从教师提供的标本盒中寻找具有相似结构的果实6、推测这些果实的传播方式,再一次建立果实结构决定传播方式这一概念。内部结构,还有复合结构。在对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认识上,既有正向思维:从结构上推测传播方式,也有逆向思维:从生活环境猜测传播方式再推测相应结构。(一)外形结构樱桃——动物传播(2’)1、观察结构:颜色鲜艳2、根据经验推测传播方式观察、记录、预测、验证(二)内部结构(1)莲蓬——水流动传播(5’)1、了解荷花的生活环境2、从生活环境预测莲蓬的传播方式3、从传播方式反推莲蓬的结构4、实验验证观察、记录、预测、验证(二)内部结构(2)喷瓜——自身传播(1’)通过视频了解其独特的内部结构和传播方式。(三)复合结构悬铃木果实——自身+风(2’)1、外形-滚动2、在时间和空间的作用字下,果实散开3、内部结构:有毛-风传播四、果实和种子的关系(3’)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吴莉荣101、提问:果实和种子有什么关系2、观察图片,种子在什么地方?3、解剖臭椿果实4、总结:果实里有种子。解剖实验设计意图:对于前测中学生无法区分两者作铺垫,再用其余的时间将学过的关于种子的知识进行联系,学生就能区分两者。同时也是课堂的一个过渡五、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意义1、果实传播也是把种子散播到远处。2、如果种子不散播到远处?3、意义:物种更好延续4、保护植物,帮助传播种子。猜测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意义设计意图:自然的插入对学生的教育——保护自然。七、后测:多种植物果实的传播方式八、拓展:观看视频。设计意图:既拓展学生对其他果实结构的知识,认识再次上升,同时让学生感慨自然界的完美,从而自然的产生敬畏,最终热爱自然。教学反思一、科学课的结构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见,整个课堂活动围绕主要概念“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展开,通过学生对结构的观察和认识,最终达到对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认识,这种认识则是反复、螺旋式上升的,分为六个层次:1、前测:学生对结构与功能联系的了解2、简单的外形结构与滚动从学生日常熟悉的材料引入,初步引起学生关注:外形结构3、观察果实外形结构的多种多样学生产生疑惑4、验证结构与功能的联系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吴莉荣11外形结构与传播方式内部结构与传播方式复合结构与传播方式5、后测加深认识,运用6、拓展认识上再次上升为了让学生的认识的螺旋上升,学具的安排也是根据探究的主题有结构的发放:二、自然给我的感动和教育关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曾在海淀区开展了说课和研究课,在我第一次说课的时候曾有一些老师提出了一些问题,互相探讨后,除了对我之后教学设计的修改给予了帮助,也使我思考之后再次被自然界的完美所感动,同时也为一些教育中的难题而揪心。老师们的问题:1、为什么模拟实验中要用方形盒子和圆形果实?2、为什么要用斜坡模拟山坡?3、苹果也是圆的,那它的传播方式?4、为什么要讲复合结构?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吴莉荣125、为什么一直在讲果实的结构,然后过渡到种子?先说说感动:一、对自然的情感:认识自然的神奇完美----敬畏自然----向自然学习a圆形果实和方形的盒子有位老师问“一开始的模拟实验为什么用方形的盒子,而不是自然界中真实的果实,”这个问题其实和“苹果也是圆的,它的传播方式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讲复合结构”是同一个范围的问题。一开始,选择圆形的悬铃木果实是因为学生熟悉,而方形盒子则是对比明显,又是模拟实验中追求典型。但老师发问后我开始思考,自然界中并不天然存在方形的果实,而且棱角特别分明的果实都少见,大部分果实都有一些弧线。而另一位老师则问:苹果也是圆的,那它是滚动传播,但是果肉又鲜美,也可以是动物传播,岂不是矛盾?当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思考时,我豁然开朗。其实植物果实的传播方式并不单一,可以多种多样,而我们课堂所讲的以办事主要传播方式。比如樱桃因为颜色鲜艳、果肉甜美主要靠动物传播,假如樱桃从树上掉落,又凑巧地
本文标题:《把种子散播到远处》教学设计-吴莉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77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