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育传播学》教案姓名:屈洁系别:教育系时间:100分钟《教育传播学》教案第一章教育传播学绪论第一节传播环境:多媒体教室目标:1.初步了解传播的国内外产生背景。2.认识主要历史人物及相关的理论贡献。3.理解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教育传播学的概念。4.小组协作,将各类型传播的特点完成表格,与全班交流。教学工具:1.Microsoft*PowerPoint2.Microsoft*Word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活动:(注:具有下划线部分为板书内容)活动1:了解课程安排及任务(5分钟)说明:在这项活动中,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大体内容安排、专业地位及学习任务和本节课的课程要求。主要教学内容:教育传播学是教育与传播领域中的一门新兴学科,是教育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理论基础课。该学科可以帮助我们用传播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教育现象,分析教育过程,并用教育理论促进传播研究的深化,使传播与教育互相促进发展。活动2:初步认识传播(35分钟)说明:在这项活动中,教师向学生讲解传播的基本背景知识,包括传播学的产生背景主要的历史人物及其贡献。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应该关注以下问题:1.传播学产生的背景。2.主要历史人物及其相应贡献。3.传播的含义。主要教学内容:一、产生背景(15分钟)1、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①传播媒介的发展(科学技术:电报业、电子媒体);②历史和社会环境(两次世界大战中信息心理战);③与传播学有衔接点的社会学科有了充分发展(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2、产生在美国的因素:①社会条件和环境(美国是当时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②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大批欧洲学者逃亡美国,如:卢因、拉扎斯菲尔德等)。3、在我国:1982年4月,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之父)和他的学生余也鲁(香港中文大学)先生在华南师范大学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教育传播学”的学术报告,首次将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介绍到中国来。了解了传播学产生的背景后,我们来看看是那些主要历史人物推动了传播学的建立。二、主要历史人物:(20分钟)1、四大奠基人:①拉斯韦尔——宣传与传播研究拉斯韦尔(1902-1980),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倡始人之一,二战期间担任过国会图书馆战士报道调查局局长。1927年,出版了《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进行了全面地分析。在理论方面,1984年,发表了《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分析了传播的五个主要环节建立了“5W”模式(Whosayswhatthroughwhichchanneltowhomwithwhateffect?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②卢因——“把关人”研究卢因(1890-1947),德国犹太人,1933年逃亡到美国,原为柏林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他的主要专业领域是群体力学,研究了不少群体传播的问题。二战期间,美国为了节约战争开支开展了号召人们食用牛下水的宣传活动。卢因对这场活动进行研究发现,家庭主妇的态度,会影响一个家庭对这类食品的接受,从而提出了“把关人”的作用。1947年,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再次论说了这个问题,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③霍夫兰——说服效果研究霍夫兰(1921-1961)美国耶鲁大学的实验心理学教授。在二战中,霍夫兰曾担任美国陆军部心理实验室主任,研究军内教育电影对提高士气所起的作用和效果。1949年,出版了《大众传播实验》,1953年,又出版了《传播与说服》,将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④拉扎斯菲尔德(四大奠基人对后来传播学贡献最大)——经验性传播研究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奥地利籍犹太人,1933年逃亡到美国,1940年他参与对总统大选的宣传战进行调查,以测定大众传播对选民态度的影响。1944年,出版了调查报告《人民的选择》。他发现大众传播并没有力量左右人们的态度,决定选民投票意向的还有其他众多的因素,据此他提出了“两级传播”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2、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科的创立(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8),早年在大学讲授文学创作,二战期间应聘到美国国防部战争情报所工作,开始与霍夫兰和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接触,。1947年,他创办了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并开设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课程。1950年,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通过,施拉姆成为该校传播系主任。1956年,他又创办了斯坦福大学传播学研究所。而且他还主编了最早的一批传播学教材,比较著名的有《大众传播学》(1949年出版)、《传播学过程与效果》(1954年出版)。他一生中编写了近三十部论著,开辟了几个新的研究领域,如电视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国际传播中的信息流通,传播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等等。施拉姆曾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数次访华,是最早向中国介绍传播学的学者之一。活动3:认识传播的基本概念(10分钟)说明:在这项活动中,教师向学生介绍传播的多种定义,讲解传播的基本含义,分析如何理解,促进学生对传播含义的准确认识。主要教学内容:认识了传播学的著名历史人物以后,我们就来详细地了解一下究竟什么是传播。三、传播的含义(communicare共用、分享→communication交通、沟通、传通、传意等)1、定义(众多):①[英文牛津大辞典]借助语言、文字和形象来传递或交换信息。②[大英百科全书]若干人或者一群人,互相交换消息的行为。③[美国哥伦比亚百科全书]透过形象(观看)、声音(聆听),运送思想和信息。④[美]施拉姆:传播可称之为对一系列消息的信号所含取向的分享而已(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共享说⑤霍夫兰:某个人(传递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⑥南国农、李运林: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感情,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世界处处充满了传播现象,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传播活动,生命不息、传播不止。(见课本)⑦奥斯古德(认可度较高):传播是一个系统通过操纵可以选择的符号去影响另一个系统。(这些符号可以通过连接他们的信号得以传播)。2、理解定义(以下项目见课本)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中进行;②是一个互动过程(传播者传递—受传者接收);③基本条件(传播者、受传者、信息、通道);④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相互影响,建立共识,不断调节各自的行为态度;⑤媒体丰富(语言、文字、音乐、图画、人的行为等);⑥广义传播(机器、动物、植物传播)。活动4:学生分组(课间)说明:利用课间,建议全班同学自由结合分为小组,每组5-6人。按照小组划分重新调整座位,以小组为单位就座。以方便下节课开展小组讨论。活动5:播放录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25分钟)说明:在这项活动中,教师提醒学生从传播的角度注意观察视频中所表现的不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内容。小组进行初步交流与协作。主要教学内容:前面我们讲解了传播的基本概念,下面我们给大家播放几段视频,大家看一下,下面的四段视频中表现的是否属于传播,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教师播放四段视频,每个大概1分钟左右。分别为:两个人见面寒暄,领导在给单位员工开会,一个人正在阅读报纸,老师在教室讲课。(5分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要求每个小组提出一个他们认为的最主要的不同点。(5分钟)各小组代表发言,说明讨论结果(10分钟)。同时教师纪录主要观点。教师点评。(5分钟)活动6:深入认识人际传播的基本类型(20分钟)说明:在这项活动中,教师总结分析学生的观点,向学生讲解说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教育传播学的概念。引导学生反思,进一步认识传播的不同类型。主要教学内容:通过上面的视频同学们虽然发现了很多不同,这些不同的表现其实都是传播,只是他们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也就是传播的不同类型。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地看一下,传播具有哪些类型,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四、传播的类型(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1、人的内在传播:在人体内部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主我—客我)。①外刺激传播(下雨);②思维性传播(电影票);③反射性传播(砸手)。2、人的外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①人际传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直接传播(面对面),间接传播(媒体中介)②组织传播(团体传播):组织成员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工厂、学校、医院等)目的:协调组织内部,促进组织间沟通。③大众传播:指职业传播者和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报纸、书刊、广播等)向大众提供知识、信息、观念、娱乐等的过程。目的:多方面影响受众,使之接受和认同传播者的意向。④教育传播: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目的: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在传播的不同类型中,人际传播最为广泛,但是我们研究的主要是教育传播。活动7:教师总结(5分钟)说明:教师总结教学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主要教学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传播产生的背景知识,认识了传播学之父和四大奠基人,他们的理论我们会在后面的学习中详细讲解。了解了传播的不同类型后,大家明确了我们的研究方向,下节课我们将探讨一下传播对我们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功能。课后作业:1、完成个人学习反思报告。2、预习下一节内容。3、思考传播中可以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4、完成下表,以便对教学内容进一步掌握。传播类型传播者受传播者目的特点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注:各小组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补充表格选用教材: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1、张迈曾《传播学引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3、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4、李运林《传播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本文标题:《教育传播学》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82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