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教育学原理》2012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021《教育学原理》2012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一)说明本门课程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二)题型及各题型所占分数和相应的答题技巧1.简答题(每题10分,共8题,共计80分)答题技巧:简要写出答案的要点,适当扩展知识点,不需要展开详细的论述。2.论述(每题20分,共1题,共计20分)答题技巧:答题时注意结合相关的知识点,首先找到题目对应的知识点,再阐述自己的对其的认识,然后围绕此观点展开论述,一般来说,最好分几个方面谈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需要比较详细的展开论述。二、复习重点内容第一章学校的性质、价值与目的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学校的概念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社会组织和机构。根据“教育”的定义,也可以将“学校”定义为:学校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3.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的专门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专门的教育职能;第二,专门的教育人员;第三,专门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第四,专门的评价方式;第五,专门的经费支持。4.学校的价值根据学校意图服务的价值主体的不同,可将学校的价值分为个体价值、社会价值和人类价值三个维度。5.学校的社会价值(1)学校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学校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在农业社会中表现的还不是很明显,许多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的人仍然可以过他们的社会生活。但是当人类进入到现代工业社会以后,特别是进入到知识社会以后,学校就越来越重要,有助于个人获得公共生活必须的态度、知识、技能和信念。(2)学校是社会团结的纽带,学校特别是现代学校消除或至少致力于消除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或种族的不平等对青少年儿童发展的影响,致力于共同文化基础的学习和公民的培育。(3)学校是社会进步的有效工具,人类社会的进步,通过政治领域的变革、经济领域的繁荣、文化领域的昌盛以及人类生活领域的幸福等各方面表现出来。这诸多方面的改良或改善,没有哪一方面能够离开学校。6.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所颁布的有关学校教育的政策文本,及其对教育目的的表述。1949年《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明确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章学校的历史与教育遗产1.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有官学、私学、书院等三种类型,它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一起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形态。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学体制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封建社会的中央官学产生于汉代,随后在各个朝代有所发展。封建地方官学始于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创办郡学,招收“下县子弟”入学。自汉代到明清,都分别按地方行政单位设立地方官学,如府学、县(州)学。明清还在乡村设立社学。私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被禁绝,汉代得以复苏和发展。汉代私学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种类型,为蒙学教育性质,主要形式是书馆或家馆,主要学习内容是识字、习字;第二种类型,是初读一般经书的私学,通称为乡塾;第三种类型,是专经研习性质的私学,这种机构多称为“精舍”或“精庐”,讲学者都是精通一经或数经的名师巨儒,多以研讨学问和治术为办学目的。魏晋南北朝以后,直至明清时期,私学在历朝历代都一直存在,并且在绝大部分时期都非常兴盛。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诞生于唐末五代,宋代时期书院发展成为一种制度化的教学形式,并产生了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等六大书院,明清时期有著名的东林书院、漳南书院、诂经精舍、学海堂等。我国封建政府不仅重视官学,并且对私学、书院等非官学教育给予支持,从而使官学、私学、书院等三种学校教育形式并存与相互配合,在社会动荡时期,每当官学衰微的情况下,私学、书院的发展与繁荣,很好地弥补了官学教育的缺失,并且促进了非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为中华固有文化的绵延不绝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基础。2.孔子的教育思想(1)教育与政治:主张通过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观念传播到民众中去,从而对政治发生影响。(2)教育与经济:一方面教育必须依赖于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又优先于经济,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统治者取得民众的信任。(3)教育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才智不是先天获得的,主要靠后天习得的,无论什么人,只要肯努力学习,就一定能获得成功。(4)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没有贫富、贵贱、地域等区别。(5)教育方法论:强调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只有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下,有求知的欲望或动机而又发生困难时,教师再去启发他,这样自然就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施教。(6)道德教育原则:第一,立志乐道,即教育学生确立远大目标和理想,眼前利益必须服从远大理想,要有崇高的精神、道德追求。第二,克己自省,即道德修养的核心是贵在严以责己,培养道德自觉,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合符道德规范。第三,改过迁善,孔子把道德修养的过程称作发扬优点、长处和改正过失、克服缺点的过程,闻过则喜、见过自讼。第四,身体力行,主张慎言敏行、言行一致。(7)教师观:第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厌是做好一名教师的前提和基础,“诲人不倦”是一名教师最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最宝贵的品格。第二,关爱学生,无私无隐。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到了学生身上,关心学生品德和学业的增进以及学生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又主张把对学生的爱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对学生的教育做到无私无隐,鼓励学生超过老师。第三,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要求教师对学生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作学生的表率。3.双轨制一轨是初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各种职业初习学校的纵向衔接,另一轨是古典与新兴的普通中学同古典大学及新型的现代大学相衔接。前者形成为自下而上发展的“上构型”层次结构,后者形成为自上而下发展的“下构型”层次结构。两种结构并行而互不相通,使学校教育的功能也是分轨发挥的。“上构型”学校教育层次结构系统重在训练学生基本的读写算技能和职业技能,注重体力劳动者和小职员、公务员的培养;“下构型”学校教育层次结构系统则重在提高资产阶级的素质,注重培养担任国家、教会和高级专业的高级职位人才。第三章学校的结构、体系及类型1.学校的基本构成要素学校的简单要素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目标、活动参与者以及教育技术。学校组织目标是学校组织预期中且力图实现的某种未来状况。学校活动的参与者,他们是为学校组织做出贡献的个体,也是构成学校组织的重要要素,主要包括教师、管理者和学习者。学校组织的技术要素就是各种与学校组织目标的实现直接相关的物的(空间的、设备的)、经费的、知识的(或经验的、技巧的、策略的)、程序的、方法的、工艺的因素或特征,它们都是作为客观资源而存在。2.学校结构的变革的共同趋势(1)促使学校由权威结构向专业结构转变。当今学校结构变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如何促使权威结构向专业结构转变,在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之间找到平衡,使学校走向专业科层制结构。(2)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当今许多国家学校结构改革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促使学校由权威结构向专业结构转变。即通过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促使校长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我国现行的校长负责制还需进一步加以完善。一方面要向学校放权,使学校在人事权、办学权、财产权和课程设置权等方面,真正具有相应的权力;另一方面要对校长的权力进行监督,防止校长权力膨胀和扩大。(3)赋予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权。促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家长与社会人士的参与是当今学校结构与功能变化一个显著特点。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管理,这是家庭教育权和社会教育权的体现。家长不再是学校教育的旁观者,而是学校教育的参与者和合作伙伴。(4)重视非正式结构的功能。首先,非正式结构有助于员工对政策的理解和传播。其次,除了形成非正式的社会结构,还会出现非正式的共享价值与信念——规范取向。第三,非正式结构对正式结构是有益的补充,非正式组织有助于提高凝聚力。第四,与正式的等级制度、非人格化以及正式权威不同,在非正式组织中,这些不起主导作用,因为个性化的需要是非正式组织的动因,这有助于维护个体诚实、自我尊重和人格独立。3.学校体系的变化趋势(1)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初等学校加强与幼儿学校和中等学校的衔接。(2)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3)在初中设定向教育阶段,初中阶段修业年限有延长的趋势。(4)实行综合中学体制,推行中等教育综合化。(5)根据本国国情实施学校体系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合理分流。4.蓝带学校蓝带学校的特色: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发展公民意识、品性教育和自我决策的教育;教学方法灵活,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学校重视学生评价和学校改进计划;注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行政重视问题的解决,并视问题为改进的机会;学习环境有利于所有的学生,学校气氛有助于教学和教师专业成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并与家长密切合作;要与周边的学校共享本学校的成功办学经验,以发挥学校的辐射作用。5.灯塔学校灯塔学校的特色:与其他学校或组织机构有较紧密的联系,易于分享观念和经验,相互激励,共同提高教学水准;协助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自尊与自信,增强其荣誉感;为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的机会,并能赞扬且珍视教教师的工作;能吸引教职员任教与留任;鼓励反思;较弹性化的运作管理,不仅有利于创造的发展,也较能符合个别的需要;开设具有特色的学科课程;对学生的管教比较好。第四章学校组织与文化1.规范结构和行动结构、技术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1)规范结构与行动结构规范结构和行动结构一起构成了学校组织中的社会结构。一般而言,行动结构与学校组织的规范结构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冲突,很多时候甚至存在令人惊喜的一致。由于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有时还由于学生之间的不可比性,或者由于学校激励结构的特殊性,教师们的这种私下耕耘甚至不会引起其他教师的排斥或嫉妒。但即便这种行动结构也并非与学校的规范结构完全一致。因为通常教师们的自我努力并不是为了使自己表现得和大家格格不入,或者是要殚精竭虑、挖空心思地出人头地,而是希望赢得组织中的非正规地位,因此在表现出自己的才能之后就可能会选择“适可而止”。(2)技术结构与社会结构学校的规范结构并非都是效率取向的。学校的规范结构除了受制于学校的技术结构外,通常还有另外的渊源,如对权力或其他价值的认识和偏好。最为明显的是,我们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学校/教育以及如何创建真正的学校/教育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们对学校组织
本文标题:《教育学原理》2012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82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