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重点知识
1《教育学基础》考试重点河南大学2010-2011上学期考试重点,授课教材为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编写的《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教育作为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实践特性”: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其支配下的一套规则;耦合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个体化;“动力性”:一种“加速”或“促进”的作用;“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社会性、历史性、文化特征。教育三要素及其联系教育者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学习者传统上将“受教育者”或“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与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的统一。三者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教育是由上述三个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教育的形态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美国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要把握它们所处时代的生产力、经济状态以及上层建筑的特征。农业社会的教育不等于“农业教育”,前者是基本的教育形态,后者是专门的教育类型。三种形态的教育,是建立在前一种形态教育基础上的,彼此是一种历史的连续性。教育的起源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所有的宗教的观点)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法:勒图尔诺;英:沛西·能。根本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评价:离生物起源说不远,这种无意识模仿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但进步的是,认为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b、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c、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b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c、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d、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a、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的目的;学校的类型;学校教育网络的建立;学校市场化;班级授课制的改造;学校教育观念方面的改革。b、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C、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解释。生产性、政治性、文化性d、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学龄阶段——人的一生;青少年——所以社会成员。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教育学作品。(1)、16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2(2)、1632年,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一本近代教育学著作,标志教育学的诞生。泛智教育思想,系统的学科教育思想。班级授课制(3)、1803年,康德的《康德论教育》。(4)、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洛克的《教育漫话》(绅士教育)、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化”)实验教育学德。梅伊曼《实验教育学刚要》、拉伊《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德国。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的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不断的增长;学生在学校重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不足:过分强调学生的作用,忽视教师和学校的作用。(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五)批判教育学第二章教育功能教育功能的含义与分类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一)从作用对象看,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个体功能(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社会功能(工具功能或派生功能)(二)从作用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教育功能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符合的结果。隐性教育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多纬度的复合分类教育的个体功能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个体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3、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自主性)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独特性)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创造性)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一)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着眼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对人的知识技能的要求,个体把教育当作生存手段和工具。(二)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过程,在满足需要过程中,个体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三、教育对个体的负向功能第一,过重的学业负担、惟“智”是举的做法,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第二,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31、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1)普通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潜能(2)职业专业教育直接生产劳动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持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1)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2)生产新的科学技术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1、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1)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第三章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联系: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区别:1、教育目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方针:除上面两个,还有“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2、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显得突出。教育目的的功能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借助三种方式进行:确定价值的方式;标准的方式;目标的方式;调控对象: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受教育者(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控制)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三个功能相互联系、综合体现。定向功能伴随评价功能和调控功能而发挥;调控功能的发挥需要以定向功能和评价功能为依据;评价功能的发挥凭借定向功能。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社会依据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发展变化,对教育培养现代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人的依据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2、人的需要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特点:1、教育价值在于满足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2、教育目的根本在于促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3、教育目的的选择应依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4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马斯洛、萨特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自然主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知识和规范从而使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代表人物: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涂尔干(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应该以动态的、层次对等的方式来看待和认识教育目的选择中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1、就一个社会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2、就教育的实际运行过程而言,也要把满足社会需要和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予以动态的、发展的把握。3、就价值实践而言,要落在人的发展上。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1986《义务教育法》2006修订1995《教育法》1993《教师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一)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二)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三)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本思想: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含义: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才能的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全面发展教育: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1.德育: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质教育的总称。2.智育: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3.体育: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4.美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1.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2.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我国教育目的决定,实践教训,科学知识证明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各育相互渗透,相互联系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如“应试教育”,原本只是手段的考试,却成了教育追求的目的。真正的教育目的在实践中被遗失,教育实践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宗旨。第四章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包括两个方面: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教育法律、
本文标题:《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重点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82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