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人生》从小说到电影的得与失
1《人生》——从小说到电影的得与失田贺君摘要:“反思文学”的代表作品《人生》从人生哲学角度阐释了生活的来之不易;“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向我们展现了华夏民族特有的一种雄浑、大气的民族品格……关键词:路遥、吴天明、《人生》、小说、电影、高加林、刘巧珍、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影像美学、女性主义、意识形态批评路遥的小说《人生》作为反思文学的代表作品,并未辜负“反思”二字的哲学深意,其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不仅仅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的思考,更在于思考背后的哲学意义——人在“活人”的道路上是矛盾的。同样,作为第四代导演的杰出代表吴天明,他所执导的电影《人生》向观众展现了一幅华夏黄土文明覆盖下的雄浑、博大的民俗生活画卷,从生活的角度揭示了两种文明的矛盾——黄土文明与城市文明的矛盾,或者说革命传统与资产阶级生活情调的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小说、电影究竟哪个更优秀一些,只是侧重角度不同。作为编剧的路遥在编剧阐述里提到:这部片子要表现的不仅是陕北的人情、民俗和大自然的风貌,还应揭示出蕴蓄于其间的社会的、历史的、审美的甚至哲学的内涵一影像美学下的民族韵味路遥用敬畏乡土的心态写成了《人生》,那一望无际的黄土,那一个个黄土地上结实的农民,《人生》以其特有的美感震撼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原著对于黄土高原的风貌有许多描写:黄土高原八月的田野是极其迷人的,远方的千山万岭,只有在这个时候才用惹眼的绿色装扮起来。大川道里,玉米已经一人多高,每一株都怀了一个到两个可爱的小绿棒;绿棒的顶端,都吐出了粉红的缨丝;太阳正从大马河西边无垠的大山中间沉落。通往他们村的川道里,已经罩上了暗影;川道里庄稼的绿色似乎显得深了一些……无疑,这些景色描写是用来抒发感情的,从这些景物描写上看,我们似乎并不能体会到陕北高原的大气深沉,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些带情绪的一般的农村都会有的景物。或许是当时的感情还没有达到那种气魄,所以路遥并未在原著中过多地描写黄土高原广大的一面。然而,在电影中,我们却看到了原著中所没有的大气磅礴。电影《人生》的编剧仍是路遥,导演吴天明和路遥都是陕西人。他们对陕北高原有着不可言语的熟悉,高原的那种气概对于他们的艺术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依稀记得吴天明《老井》中的大山印象,那种农民的原始气质。这在《人生》中同样得以体现:电影的开篇就是高加林赤脚光身下地劳动的镜头,他此时已不再是教书先生的细皮嫩肉,而是看上去像劳动人民那样黝黑健美,这像古希腊人追求的一样,真正的人应该是健康高大的。中国原始的劳动人民就是这样的气质。除此以外,最能打动人的就是高原的那种雄厚,黄土的那种苍茫。影片无数次出现高原、黄土、羊群,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完美象征,高原川梁的力度,三分之二的黄土,三分2之一的蓝天,我们似乎在第五代导演的电影中看到过这些,《黄土地》里的黄土也是这样的。这部电影和《黄土地》是同一年的出品的,从导演代际上说,陈凯歌是受到过吴天明影响的。此外,一九八四、八五这两年是影像美学民族化的高峰时期。小说是语言文字艺术,电影是视听艺术。电影里有好多陕北民歌和信天游,我们在陈凯歌《边走边唱》中也听到过,这些都是民族传统的瑰宝。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只是文字,而在电影中我们却能直观地听到声音。所以,在画面造型和音乐上,电影《人生》是成功的,因为电影给了我们小说所不能给予的视听享受。二“女性主义”下的爱情在爱情方面,刘巧珍和黄亚萍都是自觉主动的,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她们是女性主义者,也不能说明《人生》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只能说明两个女性具有女性主义潜质。刘巧珍和黄亚萍并不是那个“阁楼上的疯女人”。在小说里,刘巧珍在追去高加林时,路遥有很多描写,比如:为了高加林,刘巧珍开始刷牙,为了刷牙她不惜和自己的父亲翻脸。为了让高加林再次注意她,她每天换好几次衣服……限于电影篇幅原因,这些小说中的行动在电影中并未得以体现。此外,还有巧珍出嫁时和妹妹所说的话也有所取舍,在原著里巧珍对巧玲说:“妹妹你放心,不管怎样,我还得活人。我要和马拴一块劳动,生儿育女,过一辈子光景……”而在电影中,巧珍只说了“不管怎样,我还得活人呐!”导演(或编剧路遥)把后面巧珍坚强的话给删掉了。或许是导演不希望巧珍嫁给马拴,但不管怎样,在巧珍方面,电影的女性主义特点是没有原著到位的。还有黄亚萍,在追求高加林方面,小说里黄亚萍是使尽了浑身解数,撒谎,撒娇都用上了,而这些在电影了里是完全没有的。在爱情方面,刘巧珍和黄亚萍是绝对的“女性主义”,或者按照“女性主义”三层的学说来看,她们的举动仅仅停留在女性主义第一阶段——征求做女性的权益:主动去爱和希望被爱。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电影在表现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三人之间纠结的感情问题就明显不如小说作的足。尤其是高加林的纠结,没有刘巧珍、黄亚萍的积极主动,就不会有高加林的百转千回。小说是文字艺术,它可以直接描写人物心理,可以直接抒发作者个人感受,也可以直接写上和主题相关的有哲理的话,但电影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这是一个辩证的事实。三意识形态批评的含蓄《人生》是“反思文学”的代表,相对于“伤痕文学”而言,意识形态的东西就减少了。但是,“反思文学”毕竟受到过“伤痕文学”的影响,所以,小说《人生》是带有意识形态批评的。比如,在教训黄亚萍的时候,黄亚萍的父亲就说了这样的话:“你这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思想!你们现在这些青年真叫人痛心啊!垮掉的一代!无法无天的一代!革命要在你们手里葬送呀!……”这句话在电影里是没有的。在给高加林找工作的时候,小说里大写特写马占胜的左右逢源,卖弄权势,而这在电影里只有一个场景,就是马占胜请客,马占胜油光满面,德顺老汉痛苦地喝了一盅酒,镜头就切了。3以上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批判现实方面,小说是直接地表现现象,而电影是含蓄的。这一点,小说有小说的优点,电影有电影的好处。小说可以直接表达观点,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电影是不可以这样直白的,或者说,电影不能只表现现象,给观众留白是很必要的。四结语从文学思考的角度来看,小说《人生》是成功的。《人生》给了无数读者以力量的启示,马云说:“路遥对我的影响最大。18岁时,我是蹬三轮车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所以有人说《人生》也是一部励志小说。贾樟柯说:“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个上中学的孩子。这么多年我看过很多作品,都对我的电影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反而是这本《人生》,它让我开始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思考我的人生。”《人生》是一个“出去又归来”的故事,于是乎,贾樟柯的《站台》也是一个“出去又归来”的故事……从电影审美角度而言,电影《人生》也是成功的,它奠定了第五代导演的雄浑大气的风格。编剧路遥自己也说要“力求通过银幕搞出一种气势。在用摄影机的角度描写生活描写大自然的时候,努力追求一种雄浑、博大和深沉的风格。不能孤立地表现生活表层的民情风俗以及和主题无关的民情风俗,这不是艺术所追求的,也不是艺术”。第五代导演的人们称吴导为自己的“导师”,吴天明导演对于第五代导演的恩惠体现在《老井》,更体现在《人生》……参考文献路遥:《人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吴天明:电影《人生》西安电影制片厂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周星(等):《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朱栋霖(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文标题:《人生》从小说到电影的得与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84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