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人生十论》读书笔记学号:2014015093班级:广告141姓名:刘一婧第一章人生三路向这章钱穆对人生定向的前提是: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向往必有对象。那些对象,则常是朝我而外在。然后提出三种路向的人生。第一种,以近代西方人生为代表的向外路向的生命。生命自我之支撑点不在生命自身之内,而安放生命自身之外,因此造成了这一种人生一项不可救药的致命伤——你向前追求而获得了某种的满足,并不能使你的向前停止,向前停止即是生命空虚。人生的终极目标,变成了并不在某种满足,而在无限地向前。第二种,以印度人为代表的向内寻求对象的人生。可以看成是一条无限向前或向后的人生。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的人生。向外在外建立和向内把外面拆卸想对立。推理来,若外面都拆尽了,你将见本来便没有一个内。推理来,只有把终极宁止的境界,轻轻的移到眼前来,所以说“立地可以成佛”。第三种,中国禅宗式的中立路向人生。中立态度是消极,无为的,不似前面两者,都有他辽远的向往。若我们走上中国儒家思想里面的另一种境界,它不偏内或外或心或物,它也有向往,但他只依着一条中间路线而前进。他的前进也将无限。但随时随地,便是他的终极宁止点。飞翔的远离现实,将不是一种福;沉溺的迷醉于现实,也同样不是一种福,有福的人生只要脚踏实地,安稳向前。在最后小节,钱穆讲述了印度佛家和中国禅宗的关系,并就中西方新旧人生观的合理融合抛出了令人思考的问题。如何将这三种人生观融合起来,则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努力的方向。否则,一味追求物欲和享乐就形成“现社会的放纵与贪污”,形成一种“人欲横流的世纪末的可悲的现象”。本章感想:能看透不同人生的根本差异,而且把它们分为三类基本人生,形容贴切,果真大师风范。能透析这种抽象的话题,并且清楚的理论化,形象化。并且我觉得这些分析都很客观,每种人生,都有其优劣之处。只有把握好了度,才能走到自己这条人生的终极追求。以我看来,现在我们的社会,更少中国禅宗式的中立路向人生了,更多西方式外向人生了。我见到的形形色色的家长,学生都不把上学看作一件读书事,而是一件工作事,我也不禁跑偏了,最近总是因为自己三本学校而为未来提心吊胆。现在依钱穆的理论来,我如果只是头脑发热地抱着西式人生观来,恐怕只会永不满足,永远紧绷,不会幸福啊。不管哪一种人生啊,切忌偏跛。第二章适与神钱穆先生这一章介绍了德人巴文克的五个价值领域:除了真、善、美,还有适合与神圣。配列是:科学真,道德善,艺术美,工技适,宗教神。用辩证法看待真理,讲了唯物和唯神。以此五种范畴来讨论沟通中西人的“宇宙观”与“人生2观”。本章感想:这章我几乎是看不懂的,只能把我觉得重点的摘录到上面的总结。前面把我们的人生观分为五个范畴来分析,后面提到了一点辩证法和唯物唯心观。第三章人生目的和自由整个自然界好像是无目的的,但由自然界演进而有的生物,生物便有目的。而生物之唯一目的,是求生,亦自然所给予,也可以说没目的,仍是以自然。生命演进而有人类,而人类有甚至于超过求生目的的其他目的。有目的有意义的人生是“文化人生”。其实“文化人生”中依然有大量的自然人生之存在。选择此等目的之自由,且自由量应是人生目的价值之唯一的标准。举例,在自由界,根本无善恶。飓风地震老虎伤人,都不能说它们是恶。当人类在无更好办法时来选择杀人之一法,这也已是人类之自由,所以那时也不算它是一种恶。若人类提供的好的办法,能无限进展,则次好的便要变成不好的。“恶”字的内涵义,便也循此转变了。给人更多的选择,则有更好的挑选,这选择可以用创新来增多,用教育把不好的替换为好的。人类本身是没有罪恶的,只教人类能有更高挑选之自由。若说有恶,也是不能挑选之大罪恶。与其在消极方面限制压抑人,不如在正面,积极地诱导人,指点人,让人更自由地选择,并还容许人更自由地提供和创造。如果回到人吃人时代,只有选择“生”在生死选择间,就无所谓“不好”,更是没有“好”了。本章感想:这章讲了人生自由,这自由展开在文化人生还有善恶两个主题上,都非常有启发性。文化人生,是因为我们除了“生”之外有选择其它生存目的的自由。善恶本来是没有的,只是因为多了选择,有了一定的自由,较好的比起更好的,才成了恶。是啊,生存之上有了自由,不好之上才有了好。我们看来理所当然的一些观念,经过剖析,才知道是由于人类社会发展才有的相对概念,它是会变的。第四章物与心生命的价值高于物质,心物交融、生命与物质交融就形成了人类的文化。一切由物来决定心的那一种唯物史观,以及其仅懂得生产与财富价值的人生理论与历史观,实在是太偏狭,太卑陋浅薄得可怜了。本章感想:钱穆认为心灵的价值最高,其次生命,最后物质。前人留下的理论,工艺品是心的痕迹。肯定心的力量,通过一个和尚静坐打木鱼进而感动人们为信仰建庙宇。中间尤其有一个概念使我印象深刻:我们若明白了这一番生命演进的大道理,就会明白整个世界中,有一个“大我”,有一个“大生命”在表现。第五章如何探究人生真理“人类求真理,必当还就人类本身之有限可知中求之,而同时又必知人类本身所知之永远是有限。而此有限之外,永远有一无限不可知者包络之。”理想的境界是天人合一,有限的小我与无限的宇宙融为一体。因此人生一切真理,就是3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好人。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本章感想:身为一个曾经的理科生,我理解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和崇拜,科学真理的美是一种永恒的美。国家强调科技,再来也有知识改变命运一说,大家自动把此处的知识当成我们能知道的有限宇宙的真理知识。可是确实读了这一章,我觉得我们也过于外倾地探寻外在真理了,以致于忽视内在修养。这样人生内容反而全为那一点知识充斥,没有个体人生的珍贵了。这一章有一个很准的概括:《大学》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以我为天下里面一份子为立场的。而西方人的个体主义不以个人为全体之工具,反而以全体为个人之工具。第六章如何完成一个我人人皆可为尧舜。认为不论是运水搬柴的平凡人还是科学家、电影明星,只要德性和品格高尚,就可以说是完成了自我,而完成的途径就是“我的事业与行为”。本章感想:人们总是想成为别人,却不知道怎么当一个完完全全的自己。这章略微解决了我以前的一些疑惑: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以为成绩代表我,我以为我的外在性格代表我,我把自己物化了,所以不知道完成一个我需要耐心,需要通过学习构筑内在。抛弃西式物化的角度,用儒家的角度来看,我只要好好磨炼德行和品格,无论事业是什么,也可以成为一个最好的我。第七章如何解脱人生之痛苦世界各大宗教,莫不于观察人生处有特见之深入。但似乎他们都一直承认人生本质,乃一苦痛的过程。人生本质既是一苦痛,则寻求快乐,决非人生之正道。人生有两大限:一为“人、我”之限,一为“生、死”之限。中国人好像在五伦中忘失了个人,其实是在五伦中完成了个人,得出了中庸的实际我,与个人主义者的理想我相对。求圆满,则必求有限。求有成,则必求有死。主张用儒家的伦理观和生死观来解脱“人我之限”与“生死之限”所带来的苦痛。人不可绝对超脱于人伦之外,而只能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人只要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就是死得其所,生死的界限也就打破了。本章感想:以前我不喜欢五伦说,除了觉得迂腐盲从,也许还有部分原因是其中“夫为妻纲”。但是从扮演好自己的各种角色来说,这也许是适合的。比起因为自己的享受而去奋斗未来,为了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去奋斗对我来说确实更有驱动力。是使命,也是价值。人不能只单独自己,成为一个强大无所不能的理想我,这样即使得到了物质上的所有,也是不幸福快乐的。看起来扮演了角色,为了别人,其实完成了自己。你为了爱的人奋斗,得来的成果是有分享的,快乐的,有使命感和成就感的。只为了自己,不知何时才有满足。爱别人是为了爱自己。再一说,如果人人都这样,每个人可以从外得到爱,只比自己为自己付出有趣得多。4第八章如何安放我们的心譬如动物,只是心为形役,当身的保养暂时无问题,心即暂时停止其运用。人类对于如何保养身这一问题,已经渐渐感到轻松了,因此心有时解放了责任,感到闲散,这才发生了新的问题,即心自己独立而自生的问题。心从仆人,渐渐反客为主,婢作夫人。人类开始心生活也就是精神生活了。孔子的教诲,“道心”、“仁心”,把人心安放在“道”与“仁”里面,而不是安放在宗教与科学之中。本章感想:宗教唯神,科学唯物,唯心哲学中也是有神与物,但照不到自己的心。因此文章说只有将己心于他心和合为一,才是人之心。我觉得还是比较虚的,也许是阅历太浅,思想太短,总觉钱穆有些太偏宋儒了,攻击其他,而后便只有宋儒可以选了,但我觉得与今天不太适合了已经。即使宋儒,也只是有可取之处。第九章如何获得我们的自由讲到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的“肉体我”、“社会我”、“精神我”。相比来说,社会我是客我,是假我。精神我才始是主我,是真我。宗教、科学、法律都不可能求得自由,而只有通过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心性论”和“道德论”才能寻求自由。“一切人类道德只是一个善,一切的善则只是人类的一个性。必得许认了此一理论,人类才许有追求自由的权利;必得认许了此一理论,人类才可获得自由的道路。”本章感想:里面用了颜渊举例我觉得很形象。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如果是内心所自发,是颜渊之真乐;如果是想,我这么做,可以博人称赞,心不真,乐亦不真,则他心上仍是一社会我。是啊,同一件事,如果你的出发点不同,得来的意义和趣味高低立现。第十章道与命讲了孔子形而上的天道观与天命观,钱穆先生认为“道与命之合一,即天与人之合一也,亦即圣人知命行道天人合一之学之最高之所诣。故孔子虽不自居为教主,而实独得世界人类宗教信仰中之最深的领悟”。本章感想:这章比较简短,却举了很多论语和宗教的例子,我看得很艰难。只能觉得在文人眼里,孔子不像我课堂上所学的过时迂腐样子了,有关于他反而是掘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来日方长,希望我能渐渐领略,满满挖掘圣人的智慧吧!通篇感想总的来说,我最喜欢第一章,第三章,第七章。既有形象的介绍比喻,又有有逻辑的分类推理。看完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我相信日后不知不觉中一定对我那些朦朦胧胧的困惑有帮助。其他章节似乎专注于解释儒家了,看来钱穆先生对于儒家,是很精深喜欢的。也让我领略了儒学不一样的风采。
本文标题:《人生十论》读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84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