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教育质性研究》考试A4
1陕西师范大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教育学院2011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质性研究(考查)请在以下两题中选定一题作答(100分)。1.在教育领域选择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设计一份较为完整的质性研究方案;2.阅读一本质性研究的著作,并对其进行分析与评论。要求:请在以下表格中作答,字数不少于3000字。姓名:刘晓芸学号:411151192题目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研究问题1.总问题探究乡村(仁村)学校和教育在近一倍多年来的发展变化2.问题的分解仁村学校教育及其内部生活的变迁外部学校嵌入本土教育的进程不断更新的学校教育和村落社会互动之中产生的代际差异,研究目的1.个人目的鉴于自身的求学经历以及出身农村的生活经历,试图解决困扰自己许久的关于教育的本土信仰以及外来教育的问题。2.实践目的帮助偏远乡村地区的人们,使其教育经验及其意义能够在公共领域发出声音来,能够唤起人们对普通人生活经验和教育经历的关注。3.理论目的本研究借鉴了人类学的方法,想走入田野对研究的问题获得一种现场感。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无文字的社会,缺乏文字史料的记载,人类学的现场感可以取得传统史学无法获得的历史真实借鉴人类学的方法,获得一种认识和态度上的疏远感,人类学强调从内部的观点来研究社会,而传统历史学强调研究者的中心意识,借鉴人类的方法可以去除历史学这种根深蒂固的中心观念;2,扩大传统史学的研究领域,用田野作业来重构历史现场,使得历史资料的来源多样化。3文献综述1.已有研究简评(观点和方法等)在华北村落研究中,日本学者的研究非常突出,远的就有配合日本侵华战争而进行的,其中以日本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1940一1942年在华北农村的调查最为著名,日本很多学者如清水胜光,平野义太郎等,主张中国农村存在乡土共同体,认为中国农村是以共同体为基础的,在农耕,治安,防御,娱乐,祭祀,婚丧嫁娶等方面存在着乡土性的生活原则,而另外一些学者如戒能孝通,福武直则等认为,中国不存在明确的地界性,村民的关系是扩散性的,村落本身不是共同体,而仅仅是一种结社性质,村落无非是一种由松散的个体联合起来的群体,受到纯粹权力关系的支配。美国的几位学者,施坚雅通过对成都平原上村庄的研究,对人类学者只重视小社团倾向提出了批评,认为他们忽略了村庄与外界的联系,他提出了中国基层社会的单位不是以村庄为界限的,而是以集镇为中心的社区,形成了一个基层市场共同体。黄宗智主要利用满铁的资料,对近代华北农村经济和社会变迁的进行了研究,提出由于小农经济过密化生产而带来的困境,导致了华北农村社会贫农经济的形成,并且在贫农经济形成过程中,紧密内聚的村庄日益松散化:提出1949年前的乡村,既不单纯是面向市场的单位,也不纯粹是阶级对立的单位,而是一个包含以上特征的一个散沙似的街坊,分层化了的社团和闭塞的共同体。这样,他对施坚雅的观点持否定态度,仍然认为村落是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合理单位,至少在华北地区是合适的杜赞琦也主要利用满铁资料,通过国家政权建设和权力的文化网络两个概念,分析了国家政权和华北农村社会的关系,认为在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中带来了国家政权的内卷化,使得乡村社会中非正式团体代替过去的乡级政权组织,成为一种不可控的力量。42.进一步的研究空间传统上的人种志叙述框架,有意识地省略了时间推移对社会文化造成的影响,这种方法的缺陷,就是没有看到任何社会或社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它们是经历了从-过去.到-现在.的变化,才成为人类学者所观察到的现象。所以,主张在社会人类学的研究中,将历史变迁的时间概念引入社区研究,采用历时性的叙述框架,这样的文本就构成了一部社区史。研究者的经验性知识作者和文中的任何被研究人物一样,背后拖着历史的影子,出生在村庄中,在乡土社会中接受了社会化的早期阶段,使其在转移入城市后时常反思自身的成长和生活,对身后那个逝去的社会充满了不舍;工作之后,近几年有机会到各地参观访问,使得作者对当下的社会有了一个相对直接的观感,延续了对基层社会关注的兴趣。核心概念与概念框架1.核心概念解释(不少于3个)(1)本土文化:本土文化主要是指扎根本土、世代传承、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本土文化既有历史传统的沉淀,也有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变化和发展。(2)社区认同感:社区可以是一个自然村,一个乡,乃到一个更广阔的地区,也可以是一个居民区。认同感可分为两个部分来谈,一是自我认同(selfidentity)或是个人认同(personalidentity),是指自己对自我现况、生理特征、社会期待、以往经验、现实情境、未来希望等各层面的觉知,统合而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结构。亦即追求自我统一性及连续性的感觉。其二是社会认同(socialidentity)。所谓社会认同,根据Tajfel(1972)的定义:「是个人拥有关于其所从属的群体,以及这个群体身份所伴随而来在情感上(emotion)与价值观上(value)的重要性(significance)知识(knowledge)。」亦即个体身为一个群体成员这方面的自我观念。(3)外来组织:从外界或外部而来的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系统建立起来的集体(4)博弈和互动:多决策主体之间行为具有相互作用时,各主体根据所掌握信息及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的行为。5(5)教育变迁:教育的变化迁移的漫长过程。(6)嵌入:学校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现象,实际上处在村落规范、外部空间(如国家、政治等)的紧张之中,不仅仅是单面的深入村落之中的国家力量。2.概念框架图“研究关系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华北地区一个村庄的教育变迁为对象2.讨论研究关系①研究者个人因素对研究的影响研究者的童年时期在仁村度过,在以后的求学历程中又转移到城市社会中生活,在一段时间之内处于两种文化的边缘地带,这给了他观察这两种文化的特殊身份,使其能够从一个更加中立的立场,来对仁村社会和教育进行一种同情本土文化本土教育私塾社区认同感外来组织学校外部力量互动博弈降低正相关嵌入6地理解和解释。没有这种距离感,很难获得曾浸淫于其中的这种文化的认知敏感性,距离感给予了他一种特殊的文化身份和机缘来认识仁村社区的文化和社会,获得了一种反思和洞察的能力。②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对研究的影响研究者作为一个在社区长大并接受了它的社会规范的熏陶,在某种程度上研究者熟知了很多村落规范和意识,这有助于其和村民的人际交往。同样,他的进入,作为一名回乡者的角色,村民很自然地将他当作自己人和村中人,并没有将他作为外来者,充满了信任和关切。另一方面,我还被村民当作家庭和家族的成员身份来被认同,这一层关系使得研究者的一些口述和访问比较方便,减少了怀疑和疑惧,以及极大地减少了人为的干扰因素,更容易获得一手资料。研究过程1.研究现场与入场方式有鉴于进入现场的艰难,作者选择了自己出生地的村庄来做调查,这样就避免了作为陌生人的,侵入和不被信任的现象,可以作为一个曾经在社区生活过的圈内人,很快地进入现场,进入研究领域的腹地,获得一个外界陌生人很难达到的境界。一个外来者很难获得村民的信任我的村内自己人的身份,研究者一口不变的方言,拉近了他和村民之间的关系和亲情,也有助于他更快进入现场,在自然情景之下进行参与观察和口述,访谈,既降低了霍商效应(Hawhtomeeeffct),又可以让被观察者忘记研究者的存在,使得研究更加顺利进行。72.收集资料的方法参与是观察,访谈记录,口述,田野调查,个人生活史,实物研究3.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深度描述,教育叙事4.理论建构的方式(选答第一题的同学需要对此做出简要的讨论;选答第二题的同学需要较为详细地分析研究结论得出的过程或步骤)本研究以引子为开头,以尾声为结尾。在引子和尾声之间,以时间的演进为线索,考察了自然!社会背景之下的教育,学校的变化,以及在这种变化中,教育对生活在仁村社区之中的儿童所造成的影响。正文一开始,考察了村庄的外部社会历史背景,引导读者进入了华北广阔的自然和社会背景之中,考察了村庄所处的冀南这个小型地域,这一切意在表明村庄的自身演变离不开社会历史的背景,它自身有复杂的大社会时代的投影,它是在大社会,时代背景之中展开的在上述背景之后,逐渐聚焦关注的地点,将村庄从一个模糊的背景之中显露出来,凸现在读者的面前,研究者考证了村庄的起源和历史发展,在上述一系列广阔的社会历史基础上,进入了研究的最主要领域,考察了仁村学校!教育的变迁以及现状。研究结果的检测1.效度在我国现有的教育史学著作中,很少看到教育的具体事件、实践,缺少具体微观教育实践的描述,更多的是理论式的概括描述,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我国真实的教育状况在微观层面上往往陷入笼统和模糊之中。《嵌入村庄的学校》一书聚焦一个村庄百年的教育变迁,从晚清民国直到当代,把农村教育状况真实地展现出来,农村的经济状况、社会关系,村庄学校的发展历史、当前现状等一目了然,在客观阐述农村经济与学校发展之间关系的同时,学校管理方式和师资水平对学生身心、未来发展的影响等深层次的内容也被挖掘出来,丰富8了人们对乡村教育的认识,这研究的效度因此是比较高的。2.推论处于村落之中的学校,受到村落规范的强烈辐射和制约,学校显现出民间的,传统的一面,它具有深刻的记忆。外部的社会生活形式,在仁村学校中虽泛滥无忌,但并没有内化成人们的自觉意识,或者说还没有进入教师,儿童深层的无意识领域,没有内化为习惯的一部分。本研究发现,学校在村落社会之中,它越来越强大,逐渐占据了村落儿童所有的时空,对乡村的儿童所造成的影响越来越明显。3.研究伦理反思乡村作为中国的真实存在,以往的学术研究有意无意地加以漠视,由于人口迁移,中国的乡土性在某种程度上广泛延伸到了城市中。直到今天,中国绝大多数的人口还定居于乡村,乡土本色依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作为一种乡土社会色彩浓厚的社会,这就要对学术界忽视的问题展开研究近年来,虽然掀起了一股研究乡土社会的热潮,但依然不够研究乡土社会,是我们面对中国社会重大的变迁不得不作出的选择,是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创新之处可以包括问题、方法、观点等几个方面(仅需选答第一题的同学作答)9评价该项研究“好”的地方与“不好”的地方分别是什么?谈谈具体的理由。(本部分仅需选择第二题的同学作答)好的地方:1.在研究文本的叙述时,作者采用了一个新的叙述结构,将叙事的引子放在正文的前端,给人一种活跃的现实感,同时将事件结局的叙事放在文章的末尾,达成了一种前后呼应的结构。这样,一篇历史研究的论文,就以现场感的形式呈现在读者的面前。2。本论文采用口述史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将人类学的研究小社区的经验和长处引进教育史研究,3.本研究大量采用了第一手的资料,这包括口述资料,档案资料,内部文件,党史,大事记户籍资料等。4,本研究是一个村庄教育变迁的小型个案,是一种小历史。本研究试图转向微观研究,研究一个小型社区的教育变迁,这是传统教育史研究的空白点。当然,给研究的结果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研究者主观的一些先前经验的影响。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5条(仅需选答第一题的同学作答)
本文标题:《教育质性研究》考试A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84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