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伦理学原理》教学课件
伦理学原理第一讲导言一、《伦理学》课程(一)课程简介(二)学习的出发点(三)课程内容(四)考试方式二、《伦理学》开课的目的性(一)《伦理学》是一门有意思的学科(二)专业学习与《伦理学》(三)做人、生活、事业与《伦理学》第二讲伦理学及其对象一、伦理学科的产生二、伦理学的性质与任务三、伦理学的对象及定义四、中国的经典传统伦理思想第三讲元伦理概念一、关于“元伦理的基本概念”的几个观点二、价值三、善和正当四、应该第四讲道德和道德原则理论一、界说伦理与道德二、道德本质:起源和目的三、道德总原则理论第五讲公正:社会治理最重要的道德原则一、公正的一般问题二、公正的根本问题三、社会公正的根本问题及相关原则四、平等总原则五、平等具体原则第六讲人道:社会治理最完美的道德原则一、人道总原则二、给人自由:人道正面根本原则第七讲社工的伦理基础和社工的职业道德一、社会工作的伦理基础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专题讲座三、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课程简介伦理学又称为道德哲学,其作为一种实践哲学,并非全然是抽象之理论与思想的辩证,而是关切于人生、关乎生命的哲学学科。简单说来,伦理学的讨论在于人应该成为怎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有怎样的目标?做怎样的行为?返回学习的出发点1.伦理与道德是什么?2.伦理学是什么?(1).伦理学中What的问题(2).伦理学中Why的问题(3).伦理学中How的问题返回课程内容一般而言,伦理学大致上可区分为优良道德之制定方法的元伦理;优良道德之制定的规范伦理;优良道德之实现的美德伦理。本课程之设计在于有系统地探讨、评价当代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及范畴,比如,道德原则、善、应该、正当、公正、平等、自由、人道、幸福等伦理学的基本课题,并在若干重要实践领域进行应用伦理学的反省,例如性伦理的争议(如堕胎、婚前性行为);生命伦理(如自杀、安乐死);经济伦理(如经济人与道德人问题);生态伦理(如自然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科技伦理(如克隆人问题);法伦理(如良法与恶法问题);管理伦理(如人本主义管理)等。返回本课程考试要求课堂讨论参与度与出席率占总成绩的10%,以一百分为基数,课堂参与讨论每一次加5分,无故缺席一次扣5分,有事先请假者不扣分,若累计达5次以上,多出者,则每次扣5分。分组或个人书面报告(视选课人数状况由同学表决决定)占总成绩的20%,书面报告主题请根据本上课内容自选,不拘形式,请同学发挥创意巧思)。期末考试占总成绩70%,原则上采closebook方式进行,则事先公布题库。(若为openbook方式进行,则以授课内容为主。)返回一个道德选择例证,一个生存选择例证一个道德选择的虚拟例证,以展示道德判断。例证:有一艘航船在海上遇险,很快就要沉没,船上载有12人,但只有一只至多能乘6人的救生艇。这12人是:72岁的医生、患绝症的小女孩、船长、妓女、精通航海的劳改犯、弱智的男孩、青年模范工人、天主教神父、贪污的国家干部、企业经理、新近暴发的个体户、你自己。现在请你选择能上艇逃生的6人,并说明选择标准。进入“条件”进入“总结”给定条件和限制条件:给定条件:第一,不可能改变这种处境,不可能设想比如说是否船还有救,或救生艇上挤挤是否再能多载几人。且你作出的这一选择将是有效的,即得到大家的服从。第二,我们不知道每个人更多的情况,除了已知情况,我们是处于某种“无知之幕”。限制条件:第一,不采用随机和偶然的,如抽签的办法。第二,不考虑那种不予选择的“选择”,即放任自流。不允许“适者生存”的丛林规则起作用。返回例证总结与评论1.生存原则:即保存和尊重生命的原则2.生存可能性原则3自我优先原则4.妇女儿童优先的原则5.最大功利或快乐原则6.平均功利或公平的快乐幸福原则(或补偿原则)7.德性原则首先妇女儿童优先原则,然后生存可能性原则,最后其他原则。返回为何专业学生需要学习《伦理学》?1.解答学习专业的目的性问题2.解答专业本身的目的性问题3.有助于塑造“德才双馨”的专业人才返回民德、官德与《伦理学》1.社会生活离不开社会公德,家庭生活离不开家庭美德,各项各业离不开职业道德,政府职能部门离不开公务员道德。即:民有民德,官有官德。2.做人的需要——内在构成论。3.个人职业与事业的权衡。冷眼看世界,反思不同社会、不同时代,沉思现实与理想,要有清晰的伦理原理和道德价值标准。4.人生终极目标的思考。返回伦理学科的产生人们对涉及善恶正邪的道德行为是不可能不有所反应和思考的,这样就会形成一些观念,但是,只有通过一种比较抽象和系统的反思,形成一些比较固定的概念,并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形成语句,进行推理,最后形成某种知识系统,我们才可以说产生一种伦理学。1.在西方历史上,系统的伦理学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到四世纪的古希腊,经历了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生三人不断推进的过程。2.在中国历史上,伦理学的产生可以孔子或儒家学派的产生为标志。3.总之,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伦理学的古代发生和近代转折可以说都受到严重的道德和社会问题的刺激,是对挑战所做的一种“回应”。当然,反过来,伦理思想的发展又会深入持久地影响社会与个人的道德状况和面貌。返回伦理学的性质与任务伦理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它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尤其是,我们可以对今天的伦理学抱有何种期望?它主要是用来提供一种全面的美好生活还是重点解决行为规范的问题?伦理学的思考是应当优先考虑如何达到快乐和幸福呢,还是应当优先考虑和处理那些最紧迫、最严重的不幸?我们下面就来看近一百年来几个有关伦理学的定义和对伦理学的内容与主旨的说明。进入中西方伦理学家的主要观点1.德国哲学家包尔生认为,伦理学的职能和任务就是决定人生的目的(善论)、以及达到目的的手段(德论或义务论)。伦理学的目的在于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使生活达到最充分、最美好和最完善的发展。因此,伦理学的职能是双重的,一是决定人生的目的或至善;二是指出实现这一目的的方式或手段。2.美国哲学梯利说,伦理学可以大致地定义为有关善恶、义务、道德原则、道德评价和道德行为的科学。3.西季维克宁愿将伦理学称为一种研究而不是一门科学,因此,他把伦理学分为对行为准则的研究和对人的终极目的、真正的善的研究两个方面。伦理学应主要看作是有关正当(right)或应当(ought)的研究。继续4.摩尔认为,伦理学的任务是讨论有关正当、人们的行为和品性的问题,并且要提出理由来。他的思想关注更倾向于一种价值论而非义务论,认为怎样给“善”下定义,是全部伦理学中的根本问题。5.弗兰克纳认为,伦理学的首要任务是提供一种规范理论的一般框架,借以回答何为正当或应当做什么的问题。6.张岱年认为,伦理学又称人生哲学,即是关于人生意义、人生理想、人类生活的基本准则的学说。返回伦理学的对象及定义(一)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二)伦理学的对象(三)伦理学的定义返回伦理学的基本问题1.罗国杰的观点: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经济与道德的关系;第二,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2.张岱年的观点: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可为两类问题:其一,关于道德现象的问题,主要问题是:道德演变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其二,关于道德理想和道德价值的问题,主要问题: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什么。伦理学的最高问题是:道德最高原则的问题。返回伦理学的对象伦理学的最为根本的研究对象,并不是人的行为应该如何的道德规范,而是人的行为事实如何的客观本性。伦理学的基本对象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道德主体:社会为何创造道德”。第二部分是“道德实体:伦理行为事实如何”。第三部分是“道德价值:伦理行为应该如何”。返回伦理学的定义伦理学基本说来是一种行为科学,是关于伦理行为的科学,是关于伦理行为事实如何的规律及其应该如何的规范的科学。这个界说,先哲多有论述。杜威说:伦理学者,研究行为而辨其正邪善恶之学也。斯宾塞说:伦理学者,研究一般行为中最进化之人类行为,及其直接间接对于群己福利之促进或阻碍者也。翁德说:伦理学为创始之规范科学,首当查核道德生活之事实,其规范乃由事实之境移入法则之域。继续王海明认为,上述仅仅是伦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而不是伦理学的全部对象。因为对于它们的研究仅仅确立、制定了科学的、优良的道德;而还没有解决如何使人们实际遵守这种优良道德。于是,伦理学的全部对象、结构顺序可以归结如下:伦理学包括:1.道德确证:优良道德的制定方法2.道德主体:社会为何制定道德3.道德实体:伦理行为之事实如何4.道德价值:伦理行为之应该如何继续这样,伦理学的对象、结构、顺序便可以进一步归结为:继续伦理学上卷:元伦理:优良道德之制定方法中卷:规范伦理:优良道德之制定下卷:美德伦理:优良道德之实现道德主体:社会为何制定道德道德实体:伦理行为之事实如何道德价值:伦理行为之应该如何返回中国的经典传统伦理思想(一)义利之辨(二)三纲五常(三)三从四德返回义利之辨1.孔子的“义”、“利”之意义:指行为必须遵循的原则。利:指个人私利。《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古代儒家的所谓“义”:有时指社会的整体利益;有时指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名义的统治阶级基本利益。“义”另一重要意义:坚持精神需要、实现精神价值。义即是坚持人格的尊严,实现精神的价值;不仅要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也要尊重别人的人格尊严。继续3.“义利问题”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义利问题”是公共利益、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问题。“义”就是公共利益、整体利益;“利”就是个人利益。反对“利”,事实上不反对整体利益,而是个人利益。因此,义利之分,事实上就是公私之分。二是,“义利问题”还有道德原则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在中国,讲“义利之辨”的,是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他们这些人接近于康德。继续康德认为,人为原则做好事,这才是真正的善,为善而善才是真正的善。人要是有点个人兴趣,考虑个人的利益,这就不是善,做了好事也不算真正的善。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孟子: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董仲舒充分肯定精神生活(义)的价值高于物质生活(利)。他说: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春秋繁露·身之养莫重于义》)继续总之:大体说来,宋明理学之前,我国伦理学说史上对义与利所持的看法有以下几种:一是老庄道家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论,“义利双弃”或“义利双斥”,主张心斋、坐忘;二是儒家的“欲不能无,节之为善”论,主张“重义轻利”,去私;三是杨朱的“贵己、重生”论,主张享乐主义;四是佛教“去累悟真”的无欲观。五是墨家的功利主义,主张义统一于利。这一时期的道德观所“设计”的道德人基本上是或者倾向于以理制欲。宋明理学时期,道德家们将孟子的“寡欲说”发展为无欲说。“存天理,灭人欲”成为程朱理学的核心。社会中就有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说。“养气寡欲”登峰造极。返回三纲五常1.三纲2.五常返回三纲(1)“三纲”内容: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2)“三纲”的史考:“三纲”之说,源于先秦,始于汉代。先秦孔子讲过“君君、臣臣”,孟子讲过“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人伦;荀子讲过“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三纲”的名词见于董仲舒的著作。《白虎通义》论述“三纲”说:“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故《礼纬·含文嘉》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继续(3)“三纲”涵义的演变三纲的每个纲都有两层意义:君为臣纲,臣要服从君,同时要求君做臣的表率;父为子纲,子要服从父,同时要求父做子的表率;夫为妻纲,妻要服从夫,同时要求夫做妻的表率。“三纲”之说的三类关系中,君、父、夫居于主导地位,臣、子、妻应服从君、父、夫的领导和指挥。汉儒相传《礼记》中的三伦关系还承认
本文标题:《伦理学原理》教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88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