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专业代码:*******准考证号:*****贵州师范大学(独立本科段)毕业论文题目: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教育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时间:2011年**月联系电话:XXXXXX2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摘要:环保教育是学校工作的一个新课题,开展环保教育的目的是借助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和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有关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并在人与环境的问题上采取正确的态度,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中学是培养青少年认识环境、热爱环境、自觉地保护环境的重要阶段,是对青少年渗透环保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关爱环境的态度,在重大环境问题上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够对一些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真正使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做出贡献,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在生物教改中,生物教师应重视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关键词:中学生;生物教学;环保教育;生态学;生物资源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支配力大大增强,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大大增强,对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经济获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发展,但是环境问题也十分严重,突出表现在城市环境污染使大气质量严重下降、水环境质量恶化、自然生态破坏等方面。环境污染作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随着环境破坏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1]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们应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破坏的现状,主动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大事,使学生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的环保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就成为生物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注意以下教育环节,采用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1.1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在学习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时我们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生物圈的整体认识,让学生有“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意识。告诉学生:“我们的生物圈是不能替代的,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作为生活在生物圈中最高等的生物更应该珍惜我们的生存空间,更应该有意识地保护我们的生物圈。”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认识,又能够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3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认识到生物圈的不可替代性,从而增强环保意识。在教材中还有不少环境污染的例子,如七年级下册中“水俣病和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1.2在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努力挖掘教材,上好渗透课,将环境教育渗透到相关的知识点去。在中学生物课中,有许多章节可渗透环境教育内容。作为教师要紧扣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探讨课本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有计划、有目的的渗透环境教育。课堂上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在环保部门的支持下,通过运用数据、图片和录像等,将环境保护中的一些知识性、趣味性内容有机的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轻松、自然的情景中接受环境教育。例如在讲授“两栖类”内容时,可以补充介绍蛙的捕虫知识。蛙的食量相当大,据测:一只泽蛙一天内食虫量可达266只,如按平均吃虫量50只统计,设每亩稻田有1000只泽蛙,每天就可以消灭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等害虫达5万多只,据环保统计数字表明,全球蛙的数量正在锐减。当今青蛙数目的减少,显示着环境的问题日益严重,人类因此可能面临严重灾害,进而告诫学生,为了人类的生存,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或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人们不能无限度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如在讲《青蛙》时向学生介绍:1996年10月,以美国著名的动物生态学家雅各布·米尔为首的科学考察团一行7人,在巴西亚马孙河上游的密林中,遭到一群恐怖的“血蛙”及“巨蛙”的袭击,尽管最后获得直升飞机的救援而脱险,但已付出巨大的代价:一名队员双目失明,三名手臂和脸部的皮肤溃烂,部分肌肉被巨蛙咬食,所有队员都皮开肉绽,伤痕累累。考察的唯一收获是,拍摄到非常珍贵的血蛙和巨蛙的照片。消息披露后,立即引起轰动。为什么可爱的青蛙会变成如此可怕呢?美国和巴西科学家组成的联合调查组,经过严密的分析研究后得出结论:环境恶化!原来这两种青蛙的生存环境的非常好,但由于近年来污染日趋严重,森林水源的重金属含量已惊人的速度增长。在这样环境中长年累月地生长的青蛙,产生变异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演化成“小变种”,继续变成“大变种”,终于变成与原来完全不同的动物。一些著名环保专家闻讯后断言:“如果说几千年来就一直被视为绝对不会伤害人类,并且是消灭害虫能手的青蛙会变得如此可怕,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倘若环境继续恶化,其他一些原来温顺的动物也会变异成触目惊心的恶魔。”此举极大的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清醒的认识到破坏环境所带来的灾难,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起环保意识,自觉参加到环境保护的行列。1.3上好典型课这类课设计的环境内容比较多。初中生物第二册第三章“生物与环境”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极好素材,教师在这一章的教学中要注意:第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环境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而不是专业技术教育。所以教学方法应由传统的灌输式讲授知识,转为启发的探究式教学。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4手段,如:幻灯、图片、录像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适当使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表演科学小品,例如:在讲“生态系统”时,选8位同学上台,他们代表草、动物(包括兔、虫、蛙、鸟、羊、狼、鹰),要求每位同学用绳将与自己食物关系的生物连接起来,呈现一个食物网,体现生态平衡的状态。然后一位同学代表“人”上台,抓走了鹰、狼,问问学生有什么变化?再把草拉走,结果又会如何?这种游戏的方法,很生动、形象,增强了趣味性,学生自然地理解了生物之间的联系,初步树立了生态学的观点。第二,重视数字的作用。在讲“人口与环境”时,列举:当今世界每日增加21.6万人,目前已接近60亿人。我国在1949年时有5.4亿人,建国40多年增加到12亿多,占世界人口的22%。在学习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时,列举全世界每年灭绝的野生动物达4万余种,现存的我们熟悉的大熊猫不过1000头左右,朱鹮不超过100只,云南的亚洲象不足50头,野生华南虎不足30只等等。2强化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生物资源与现状问题我国地大物博,有位居世界第三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有位居世界第四的102.6亿立方米的林木蓄积,拥有世界第五的9589万公顷耕地,并拥有十分丰富的生物资源,作为一个资源大国,值得我们骄傲。但人口众多这一基本国情,使我国按人均标准衡量,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我国又是一个资源“小国”。在“植物资源保护”、“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教学内容中,要强调指出,尽管我国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生物资源虽为可再生资源,但它绝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由于人口剧增,加上自然因素等影响,造成了森林减少,水土流失,每年被水冲走的地表土地达50亿吨。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一些珍稀动植物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自50年代以来,我国的野马、朱鹮等数量也极稀少。据推测:在未来的40年内,亚洲象、华南虎、东北虎等十多种珍稀动物将在中国消失。由此可见,生物资源极待保护和发展,能源危机迫在眉睫,以这种危机感来激发我们的同学,爱我资源,爱我中华的爱国主义热情。3通过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做一些探究、调查、资料收集方面的作业.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在讲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我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物圈的。例子;在讲到动物部分的内容时,我让学生课下调查由于人类活动面灭绝或数量急剧减少的稀有动物。这样的作业既能够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5又能让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强化环保意识。4让学生具备关心环境动态的意识当今社会各种媒体差不多每天都会有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报道,如世界各国保护环境的新举措、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等方面的消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提醒学生主动通过报刊或网络关注环保动态,定期了解这方面的信息,使他们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大事。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对某些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这都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形成。让学生具备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要让学生能够真正视环境保护为己任,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地留意身边的小事,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并且能够向身边的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像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垃圾分类放置等,要让学生具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能够自觉地在行动上得以体现。只有这样,我们的环保教育才是卓有成效的,才真正落到了实处,对于每个学生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于保护我们唯一生存的空间———地球,都有着重要的作用。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强化环境意识除了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外,第二课堂活动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场所。在利用好课堂教育进行环境教育渗透的同时,应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时候,进行环境教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调查、分析和收集资料、讨论、实验等形式多样的生物课外活动,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有助于新型自然观的形成。如初一年级可结合教材内容,开设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一些植物的辨认,园艺制作等活动。在此基础上,可进行校园植物种类调查,调查校园附近的植物种类或到公园、植物保护区进行参观考察活动等。初二年级可开展环境调查活动,调查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有多少种鸟类?属于国家珍稀地保护动物有那些?还可以到学校附近的厂矿企业进行参观,认识环保工作。初三年级可设立环境兴趣小组,让学生参与环境检测活动,并在活动中得到教育。例如,在学习“生物和环境”时,指导学生到附近的溪流、池塘中寻找水螅,但发现很难找到。通过分析讨论对比水螅的生活环境,得出结论:水环境的污染是水螅减少的根本原因。从而一方面验证和充实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使学生亲自感受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在暑假,可开展夏令营,让学生走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提高保护环境环境的意识。6地球只有一个,破坏自然进程、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必然是毁灭人类自身。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使新一代的中学生能够真正具备环保意识,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参考文献:[1]李博主.普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钱易.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曹凑贵,严力蛟,刘黎明.生态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白志鹏.环境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宋老师修改意见:1、增加了封面,加上自己的手机号和准考证号;2、红字的地方是宋老师修改的部分,刷黑后定稿打印即可;3、整篇论文进行了排版定稿。
本文标题: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9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