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介绍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由单墫先生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现将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教材体系结构、教材的主要特色及有关编写情况报告如下。一、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教科书根据2003年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编写。教科书充分体现《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实现《标准》的课程目标为宗旨,使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能获得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素养,满足他们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2.教科书中素材的选择充分考虑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多样性和可接受性。材料丰富,涵盖生活、经验、各学科等多个方面。教学内容的呈现,注意反映数学发展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科书充分创设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加强不同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同时注意到数学知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3.教科书编写以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出发点,致力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为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活动提供空间和可能。教科书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究,促进他们主动地学习和发展。教材注意为教师的再创造留有广阔的空间,促进教学范式的转变。4.教科书采取多种形式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充分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机整合,使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教科书编写始终贯彻与教学实验、实践紧密相连的原则。一方面,在收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集中专家、优秀教师进行初稿的编写;另一方面,对所编写的初稿以选修课等方式进行小范围的实验、跟踪,根据教师与学生的意见及时进行修改。对于新增内容(尤其是选修课程的系列3、系列4)更是在不同学校进行全程试教两轮之后,再形成实验教材。编写大致程序为:专家根据标准编写初稿→学校实验→收集信息→专家、教师讨论→编写组整合→再一次实验→总结修改→形成实验教材初稿。二、教科书编写的体系、结构1.教科书的编写体系根据《标准》的要求,本教科书的编写体系:按知识发展顺序把整套教材分成几条主线,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对于每一模块,充分进行模块整合,每个模块有自己整体贯通的主线。在模块统领下,提出各章的编写体系。在每一2章的编写中,同样进行全章的整合。同时注意各章之间的联系。数学1,数学2,数学3,数学4和《标准》的相关内容基本一一对应。《数学史选讲》、《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的内容基本覆盖《标准》的要求。各册内容见附录。2.教科书编写结构与体例教科书结构主要包括:模块、章、节、单元等,具体内容如下。(1)章、节章:由章头图、引言、各节内容、本章回顾、复习题、探究案例、实习作业等内容构成的整体。引言包括:①本章的主背景,以入口较浅的生活或学生能理解的实例,引发学生思考。这个背景又是本章核心内容的原型,在一章中将多次按不同层次或方向出现,统领全章。②引领本章内容的问题。这是本章的生长点、核心内容或研究方法,它将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节:包括内容组织、活动开展、拓展栏目、习题、阅读等内容。节为教学的基本单元,每节有自己的小系统。每节开头在章的背景下,给出分支背景,围绕章的问题,提出相应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本节的起点、核心内容的出发点。内容组织主要形式为:前言章1章k章n说明章头图引言问题节1节s节t本章回顾复习题探究案例实习作业背景问题单元1单元2单元3习题阅读探究问题活动理论运用练习实验,观察、操作。。。概念、法则、定理。。。例题、思考、探究、。。模块1模块M模块N3问题情境→学生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数学运用→回顾反思问题情境:包括实例、情景、问题、叙述等。意图:提出问题。学生活动:包括观察、操作、归纳、猜想、验证、推理、建立模型、提出方法等个体活动,也包括讨论、合作、交流、互动等小组活动;意图:体验数学。意义建构:包括经历过程、感受意义、形成表象、自我表征等。意图:感知数学。数学理论:包括概念定义、定理叙述、模型描述、算法程序等。意图:建立数学。数学运用:包括辨别、解释、解决简单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等。意图:运用数学。回顾反思:包括回顾、总结、联系、整合、拓广、创新、凝缩(由过程到对象)等。意图:理解数学。(2)拓展栏目:主要方式有思考、实验、探究、阅读、链接等,穿插在各个环节中。(3)习题、复习题:分为紧密联系的三个层次:感受·理解,思考·运用,探究·拓展。三、教科书编写的特色教科书的编写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认真研究国内外高中阶段数学教材的编写特点,借鉴其成功经验,努力探索,大胆尝试。本教科书主要有以下特色。1.在内容处理上,力图做到“入口浅,寓意深”“入口浅,寓意深”是一种指导思想,目的是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的、与他们经验紧密联系的背景中建立数学理论,获得数学理论后又能及时返回运用到他们的生活中。这种思想体现在教科书每一个环节的编写上,而不仅仅是引入部分。章头图给出本章核心概念或原理的直观形象。引言说明数学的来历,提出本章的核心问题或研究方法。正文建立数学理论、给出运用、研究方法。本章回顾是由厚到薄的反思过程,对全章作概括、整理、提升。每一个环节“入口”紧密相连,循序渐进,“寓意”不断加深。例如,基本初等函数Ⅰ的处理:开始给出三个背景例子(人口统计表,自由落体运动公式,温度曲线图)。通过对这三个例子的共同特征的分析,引出函数概念。进而利用这三个例子,研究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函数的性质。此后,给出函数的应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在学生获得函数的一般研究方法后,又回到开头所提出的问题中,建立模型解决问题,整个内容一气呵成。其主线是函数概念与性质,而入口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情景。简单的情景蕴涵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它们引出了函数的整个内容与研究方法。学生在这三个例子的反复学习中,不仅对函数概念与性质的理解不断加深,而且获得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背景数学应用。每一章都有这样的“入口”素材。集合中“介绍自己”,立体几何中“长方4体”、解析几何中“路面坡度”、统计中的“最高气温估计”、概率中“抛硬币”、三角中的“摩天轮”等都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但其中都蕴涵着深刻的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2.在结构设计上,注重整体贯通、互相联系教科书编写注重整体贯通、互相联系。(1)整体贯通教科书在编写时从整体出发,按知识发展、背景问题、思想方法三个纬度,将全书—模块—章—节做整体设计,实现整体贯通。思想方法背景问题知识发展全书模块章节单元①教科书从知识发展、背景问题、思想方法角度进行整合,使学生获得整体认识与理解。从知识发展角度,教科书分几条主线实现全书贯通:集合、函数、数列、不等式,导数及其应用;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圆锥曲线;平面向量、立体几何初步、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解三角形;算法初步、计数原理、统计、概率。教科书通过问题将整个内容贯通,将知识串联成一个整体。从章引言中的大问题—节背景中的中问题—知识单元中的小问题,让学生经历:数学产生、建立、应用的全过程。整个内容呈现给学生以“树”的形象:“根”是实际背景,“干”是数学理论,“枝叶”就是数学运用。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成为一个整体,在“本章回顾”中就给出整体“树”的形象。教科书编写时注意按相近的思想方法或研究方法进行贯通。解析几何、平面向量、三角等内容中始终贯穿“形--数”转化与统一的思想方法;函数、三角函数、数列、不等式等内容始终贯穿“数学建模”思想;算法、统计、概率等内容始终贯穿着算法的思想。②教科书编写注意模块、章、节、单元之间的贯通。每个模块有自己的教育目标,有贯通整个模块的研究方法。既注重知识的理解,更注重学生一般研究方法与思想方法的掌握。编写时始终坚持:知识是为解决问题自然建立的,而不是简单被动提出的。在每一模块中,注意整个模块的整合、贯通。数学1中,注意以集合与对应为主线,使集合与函数概念联系;使学生获得对函数的整个清晰的认识。情景情景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情景集合概念函数概念特殊函数函数建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集合表示函数表示指数概念性质运算对数概念性质运算指数函数应用对数函数应用集合运算函数性质函数应用数学2解析几何中始终围绕“有了曲线如何建立方程,有了方程怎样研究5曲线的性质”的思想展开。这种思想不仅是处理直线与圆的方法,也是整个解析几何的一般方法。这一章和两节开头所提的问题都充分体现这种思想。每章有核心的概念、原理,有自己的主线,整个内容围绕核心概念或原理展开。从整体结构上看,章头目录反映知识展开、呈现的过程;引言是向学生展开研究主题的过程(为什么);正文就是建立数学(是什么)和解决问题(干什么)的过程;本章回顾整个研究过程、方法作回顾、总结、反思。例如直线与方程一章,始终以斜率为主线,统整整个内容。具体安排为: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方程,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两条直线的交点,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这样处理既避免了传统教材的不足,又使学生获得对解析几何处理的整体研究方法:从形到数,以数研究形。在圆的处理中,同样采取这样的方法。这样,当学生学完这部分内容后,就可以自己按照这种研究方法,独立探索其他的领域,而不是简单记忆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每个节(教学单元)有实现上述思想的教学目标,围绕此目标有大致统一的体例设计:包括问题情境、数学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数学运用、回顾反思等内容。在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探究数学方面进行了周密的安排。(2)互相联系为了尽可能建立不同的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整体理解,教科书编写时充分考虑联系性。主要有以下一些安排。①加强数学与“外部”的联系。教科书充分关注数学与自然、生活、科技、文化、各门学科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外部世界是息息相通,紧密相连的。②加强数学自身的联系。主要加强不同章节内部的联系、同一模块内部的联系、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系。在编写时充分考虑解几与三角、函数与三角、解几与向量、向量与三角等内容之间的联系。教科书编写时注意先期学习的内容为后面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内容呼应前面的内容。例如算法中设计抛硬币的例子、统计中设计的“数芝麻”问题都为学习概率打下伏笔。又如三角函数呼应解析几何,统计、算法呼应函数。平面向量呼应三角函数,又为三角恒等变换作准备。加强材料的组织和数学研究方法的联系。例如:对称性在函数奇偶性、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立体几何性质、圆的性质等方面得到统一的体现。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函数、解析几何初步、三角函数、向量的研究中得到统一的体现。教科书还注意将与高等数学相关的一些思想方法、研究方法,在适当地方加以渗透,给学生留有早期的印象与准备。例如空间图形体积计算有“定积分”的思想,直线斜率有“导数”的影子,三角函数习题中有“级数展开”的背景,“二分法”中有逼近思想,等等。③加强教科书各栏目之间的联系,主要加强背景、内容、例题、练习、习题、复习题之间的联系;加强章背景、节背景、解决问题的背景之间的联系;加强章问题、节问题、内容呈现的问题、例题、习题中的问题之间的联系;加强章头提出的思想、内容展开的研究方法、解决问题中需要的方法、章回顾中的总结之间的联系。3.教科书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1)教科书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活动提供空间。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具体实例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猜想、发现等活动感悟并获得数学概念、原理与思想方法,注重反璞归真,充分揭示6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与本质。在知识的发生、发展与运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应用意识。例如函数概念,学生通过人口统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一天内气温变化图等熟悉的实例的分析归纳,从中认识函数的本质特征:对于数集A中每个“输入值”,按某种法则f,唯一地对应着数集B中的一个“输出值”。(2)教科书及时吸收现代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起点与数学的逻辑起点的有机协调,
本文标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96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