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包身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2.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教学重点:抓住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把握课文的线索。教学难点: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理解包身工的内涵。课时安排:2课时一、新课导入《包身工》这篇文章被称为我国报告文学的经典之作,“包身工”“芦柴棒”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给每一位认真读过本文的人以心灵的震撼,这些包身工大多是花季少女。我们跟随夏衍的脚步去看看她们的生活状况吧!二、背景介绍在20世纪30年代,也就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这个时候的中国,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包身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大量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三、作者简介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县人。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代表话剧剧本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赛金花》等,并把小说《林家铺子》《祝福》等改编为电影剧本。《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四、报告文学同学们初中学过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就是报告文学。所谓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说它是“报告”,是就题材来说的,它必须选择真人真事的新闻题材,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说它是“报告”,是就表达来说的,它必须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再现生活,如注重选材的生动、形象,布局的精巧,笔调的富有特色等。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五、检查字音木栅子(zhà)蠕动(rú)弄堂(lòng)簿子(bù)籼米(xiān)揩地(kāi)搽粉(chá)骷髅(kūlóu)怔住(zhèng)皮辊(gŭn)门汀(tīng)蹒跚(pánshān)游说(shuì)褴褛(lánlǚ)六、整体感知(一)包身工的一天本文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新闻事实就是记叙性的材料,背景材料就是说明、议论性的材料。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分析性的眼光,用速读、跳读的方法再次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分清楚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可以把材料分合成这样的形式,例如:《包身工》=“包身工的一天”+“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1.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集中写了她们一天的生活,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反映包身工的遭遇的?请同学们找出并进行评价。(1)四点一刻(1-11):起床情形居住条件(2)四点半钟(12-22):早饭清景饭食条件(3)五点钟(23-34):上工情景劳动条件(4)十七点(35-50):放工悲惨的遭遇和命运2.为了有力地表现主题,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是怎样在“面”铺开的基础上进行“点”的穿插的?作者在此所用的方法是“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面”上的描写,主要指的是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早饭、上工等情景,都是先做一下概括性的叙述,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写人物的群像。“点”上的描写,主要指的是典型人物(芦柴棒、小福子、一个记不起名字的小姑娘)和典型细节的描写。比如文中三次提到的“芦柴棒”这个人物。(第一次:第6段;第二次:16-20段;第三次:35-41段)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这里作者虽然写的只是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内容时间对表现主题的作用1.早起烧火做稀饭上班前正好反映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过程,概括了包身工的苦难和不幸2.重病惨遭毒打劳动中3.被搜身下班离厂时另外,还有一些典型事例,比如没吃上粥的包身工,接受老板娘亲自制作的“美食”;典型细节,如她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等,都使得包身工们的苦难生活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二)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请同学们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再次精读课文:1.本文记叙包身工制度的顺序是什么?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以及趋向。①包身工制度的产生比如对于包身工来源的介绍、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的介绍以及对于社会背景的介绍。②包身工制度的发展有东洋厂对包身工需求增大原因的分析以及对于出入厂凭证的来历的介绍和东洋厂“飞跃地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的数字等。③包身工制度的趋向如课文最后一段: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2.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请从原文找到答案。三个原因:没有自由(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3.《包身工》是如何将“包身工的一天”的叙述材料和“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的背景材料结合起来的?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经纬交织,层次清楚。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大的黑暗、残酷。作者既进行了包身工制度的群体描写,又选取了典型示例和典型细节,做到了点与面大的有机结合。七、品读鉴赏1.如何理解“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这是通过反问和褒词贬用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感情。“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的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以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再如:“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听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了。”“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2.文中是否有“贬词褒用”?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3.如何理解“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这是一段整散结合的话,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4.如何理解“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这是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控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5.如何理解最后一段:“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最后一段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的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八、写法探究(1)精确的数字——显示报告文学真实性的特征:如第3段(合九平方米,平均每人半平方米,表明住宿的拥挤程度)、第10段(表明剥削的惊人程度)、第34段(用两组数字前后对比,证明了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庞大”,完全是残酷压榨剥削包身工造成的)(2)生动的语言——显示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征:生动的人物描写,如第4段(写打杂的快速的连续动作,用“虎虎地”描写踢人,十分逼真地表现出这个流氓的凶暴本相);生动的人物对话,如第5段(突出了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凶狠残暴的性格);个性化的语言,如芦柴棒生病时,打杂的和老板娘的话都表现了狠毒的本质。但又不完全一样,打杂的粗暴,而老板娘则显得狠毒而又阴险。(3)比喻新颖贴切。如:说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形象鲜明地表现了包身工们没有半点自由的受压状态。用船户养墨鸭捕鱼比喻包身工的劳动,形象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九、修辞手法修辞手法课文例子表达效果对比包身工与带工老板的吃、住、穿形成反差深刻认识比喻墨鸭捕鱼和包身工具体可感认清本质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爱”“文明”“饲养”等暗含讽刺增强批判力度排比倒数第二段增强语势加强感情的抒发
本文标题:《包身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97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