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最后一课》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本单元主要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需要反复诵读,感知课文内容和主题,以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操。本节课是一篇小说,学习小说最主要的是要通过赏析人物形象来理解文章的主题,因此赏析人物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2.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准确把握小说主题。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赏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体会阿尔萨斯州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朗读描写韩麦尔和小弗朗士的句子。齐读环境描写的句子。2.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人物描写方法,并赏析人物形象。3.教师点拨,对普法战争的时代背景进行简要介绍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教学过程】【导入】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哽住()惩罚()祈祷()踱步()钥匙()郝叟()宛转()懊悔()2.都德,()国小说家。《最后一课》的时代背景是()。3.说出本篇小说中两个主要人物()、()。4.人物描写的方法有()、()、()、()、()。【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3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2.创作背景:1870年,普鲁士人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导致战争失败。战后普法两国签订合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以便己方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达了一条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篇小说就是以这件事为题材写的。3.小说的基本知识:①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③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④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⑤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学习目标】1.学习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2.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准确把握小说主题。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自主学习】1.文章标题“最后一课”是什么意思?文中两次提到“最后一课”有什么用意?(找出并体会)明确:☆韩麦尔先生是在自己的国土上,用本民族的语言来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融进了教师、学生和村民们对祖国、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沉热爱和对普鲁士侵略者无比痛恨的感情,表现作者深切的亡国之恨。2.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小弗朗士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画出相关语句)明确:第一部分:上学路上第二部分:上课之前第三部分:最后一课第四部分:散学时刻心情变化:幼稚贪玩→诧异→难过懊悔→悲愤懂事3.根据下列图片简要概述故事情节:【合作探究】1.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完成下列图表)平时上课最后一课气氛喧闹安安静静,严肃学生开关课桌,大声背书都在自己座位上老师拿着戒尺敲桌子“静一点”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戒尺迟到,挨骂迟到,老师温和叫我快坐好穿戴一般穿着漂亮礼服镇上人不常来坐着好些,肃静,忧愁点拨:通过这幅表格可以看出最后一课的“异乎寻常”,这是用了什么手法?(对比)2.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①“天气”“画眉”等烘托出小弗朗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②普鲁士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背景。③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未直接写出;这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3.作者刻画韩麦尔先生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明确:除外貌描写以外,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4.文章最后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明确: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钟声、号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为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的作用。【我来总结】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在最后一堂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和对祖国的,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精神。【拓展延伸】奴化教育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当然日本人的阴险用心并没有得逞,否则今天我们就不能够在这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情感升华】发出号召呼吁:希望大家以更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的学习中去。【达标检测】1.下列画线字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郝叟(hǎosǒu)诧异(chà)哽住(gěng)B.祈祷(qídǎo)懊悔(ào)夹道(jiá)C.惩罚(chěng)板凳(dèng)捂住(wǔ)D.紫藤(téng)钥匙(yàoshí)赚钱(zhuàn)2.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哪种描写手法。(1)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2)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3.文学常识填空。《最后一课》是国作家的代表作。它以为背景,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普军侵占以后的情景。小说巧妙地选择视角,从一个淘气的男孩的视角,通过他稚气的口吻以及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出被侵占国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表现了他们对祖国的恋恋不舍的感情。【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篇小说,但是初一学生刚开始接触小说,对于小说的内容等不是很了解,因此这篇课文不能把它单独的当一篇小说来分开解读,但可借鉴小说三要素来解读、设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学习小说最主要的是要通过赏析人物形象来理解文章的主题,因此赏析人物是本课的重点,最好是用两课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读课文。要想深入的理解文章主题,就需要结合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这需要老师的知识补充。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因为是一课时,所以给学生读的时间有些过少,因此在以后授课中最好是用两课时。
本文标题:《最后一课》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97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