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城市规划》期末复习
《城市规划》复习葵花宝典欲练此功,必先自攻若不自攻,必不成功1、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自然的采集经济生活,无固定的居住点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工,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一万至一万二千年前)2、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产业结构;居民从事职业;居民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3、各国对现代城镇的定义三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4、镇至少有2000以上的非农人口和自理口粮常住人口聚居。5、设市标准进行了大的调整:非农业人口6万人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元以上,已成该地经济中心的镇,可以设置市的建制。虽不足此标准,但确有必要的地方,也可设市。总人口50万以下的县,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10万以上,常住人口中农业人口不超过40%,年国民生产总值3亿元以上;或者总人口50万以上的县,县府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一般在12万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4亿元以上,可以撤县设市。市区非农业人口25万以上,市国民生产总值10亿元以上的中等城市,可以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虽不足以上标准,但确有必要的地方,也可设市。6、城市的发展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工业社会7、城市的发展:城市与防御的要求,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布局,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8、城镇化:指农业人口及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9、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向第二、三产业;10、中国传统城市规划思想:礼制——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规划布局呈现出等级分明、中轴对称的特征。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10+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有机疏散思想;理性主义规划理论及其批判;城市设计研究;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决策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全球城、全球化理论到全球城镇区域;从环境保护到永续发展的规划思想11、田园城市理论:要点(1)限制城市规模(2)实现城市功能分区:同心(3)城市按照规划单元建设评价(1)将城市作为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2)“田园城市”方案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3)一定局限性12、卫星城镇理论:在大城市的郊区或者以外的附近地区为了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压力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要点:“卧城”—半独立城镇——独立卫星城镇13、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镇化14、规划技术系统:包括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空间战略规划和建设控制规划15、城乡规划运作系统是指规划实施操作机制的总和。1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领域的主干法。17、我国城乡规划行政体系主管部门构成:国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城、镇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18、城乡行政主管部门的职权:(1)行政决策权(2)行政决定权(3)行政执行权19、法定规划体系二元划分:战略性规划和实施性城乡规划20、我国城乡规划运作体制的核心是程序合法、依据合法。21、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22实施城乡规划的依据:(1)法律规范依据(2)城乡规划依据(3)技术规范依据4)政策依据。23、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核心)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24、城市的经济特征: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密度密集区;城市以农业剩余为前提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发展基础;城市是专业化分工网络的市场交易中心25、城市维系和增长的动力:集聚经济(分类:内部规模经济(企业内)地方化经济(产业内)城镇化经济(产业间))26、城市和经济关系: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发生地(工业化-城镇化、服务化-城镇化);把握城市发展需要认识经济活动;城市规划机制是基于市场失灵27、常住人口:户籍常住人口、非户籍常住人口、居住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28、城市社会发展规律:一般规律、特殊规律、个别规律29、城市人口统计方法:静态统计: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常住人口动态统计:自然增长、机械增长30、城市人口结构分析:(1)年龄结构:(2)职业结构(3)家庭结构:(4)空间结构31、城市人口预测:(1)综合增长率法适用于人口增长率相对稳定的城市,对于新建或发展受外部条件影响较大的城镇则不适用(2)时间序列法:适用于城市人口有长时间的统计,人口数据起伏不大,未来发展趋势不会有较大变化的城市(3)增长曲线法:适用于较为成熟的城市,不适用于新建城市或发展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城市(4)劳动平衡法:(5)职工带眷系数法:适用于新建工矿城镇。32、城市规划模型的类型:宏观模型—社会经济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微观模型—描述城市各项活动的主体行为;基于GIS模型—GIS与城乡监测、交互与沟通33、、城市规划预测方法:因果推断法;趋势外推法(线形、曲线、对数趋势外推法等)情景分析法(又称前景描述法或脚本法);交叉影响分析34、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发展方向,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35、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工作一般有三个方面:现场踏勘;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研究36、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于这一层面)和建设控制引导(详细规划)两个层面。37、修改后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应依照《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38、城乡规划必须坚持严格的分级审批制度:1)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用于指导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2)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审批。3)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4)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5)省、自治区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人民政府所在地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6)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它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7)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本人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8)镇人民政府——P179.39、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空间。40、城市用地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权力表征、经济表征、法律表征)41、城市用地的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42、城市用地的归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农民集体所有制,除农民集体所有外,属于全民所有制国家所有的土地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城市市区的土地属国家所有。43、一般规定,在地震烈度7度以下,工程建设不需特殊设防,9度以上地区不宜选作城市用地,在城市规划时,应按照用地的设计烈度及地质、地形情况,安排相宜的城市设施44、自然环境条件分析:1、地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矿藏)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3、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向、温度、降水与湿度)4、地形条件(山地、丘陵、平原)45、为了减轻工业排放的有害气体对居住区的危害,一般工业区应按当地盛行风向位于居住区下风向。46、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和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高的现象,叫热岛效应。47、用地评定的要求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生态系统要求、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48、用地评定的分类一类用地: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二类用地:需要采用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限制。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现代工程技术几无可能修建的用地,所谓不适于修建的用地是指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的用地,这取决于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城市用地划分为大类、中类、小类三级,10大类、46中类、73小类49、城市用地的构成:1、功能构成2、比例构成50、R居住用地C公共设施用地M工业用地S道路广场用地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G绿地51、城市发展战略核心:是要解决一定时期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52、城市的总体规划就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性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53、城市职能是由该城市为外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来体现的,由专业化部门、职能强度、职能规模三个要素组成。54、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55、城市人口的构成:年龄、性别、家庭、劳动、职业等构成情况。56、城市功能的特征:第一、整体性:第二、结构性第三、层次性第四、开放性57、城市空间结构模型:①同心圆式的发展模型②扇形理论③多中心理论58、城市布局形态的不同类型:1、集中发展中小城市应鼓励集中发展。1)网络状优点:方便布置各类建筑,能够适应城市向各个方向扩展,有利于汽车交通发展缺点:布局容易单调,不易形成显著的、集中的中心城区2)环形放射状优点:城市交通通达性较好,有很强的向心及凑发展趋势,易于利用放射道路组织城市的轴线系统和景观缺点:城市中心可能过于拥挤和过度聚集,用地规整性较差,不利于建筑布置2、分散式布局1)组团状优点:比较好处理城市发展的近、远期关系容易接近自然,并使各项用地各得其所;缺点:各种管线和道路长度较长,市政建设和公用设施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比较大。2)带状(线状)优点:空间组织有一定的优势;缺点:规模有一定限制,不宜3)星状(指状)4)环状优点: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较为方便;中心部分的自然条件可为城市创造优美的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缺点:城市用地向环状中心的扩展压力极大。5)卫星状优点:中心城市有极强的支配性,而外围小城市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利于人口和生产力的均衡分布。缺点:必须处理好小城市规模、配套设施、现有基础以及与中心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条件等问题,否则效果可能并不理想6)多中心与组群城市优点:有利于充分开发资源、减少运输成本和建设费用。缺点:若过于分散会产生很多问题。第18章城乡住区规划居民的环境需求——生理需求——安全的需求——交往的需求——消闲的需求——美的需求城市生活居住体系包括两个层次:住宅(家庭生活单元)、居住区。考虑如何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需求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求的产生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从满足人的需求出发,住宅区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居住环境的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以及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住区:是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1.3.1影响住区规模的主要因素公共服务设施的经济性与服务半径,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其他影响住区规划的编制内容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确定住区要实现的功能和目
本文标题:《城市规划》期末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27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