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墩柱外观质量控制要点以及防治措施》的通知
内部讨论稿关于下发《墩柱外观质量控制要点以及防治措施》的通知项目部所属各工区、施工队:近期在项目部试墩施工中发现砼外观质量问题较为突出,为能更好的控制砼施工过程中的拌、浇、振三个主要环节,使砼结构物外光内实,有效控制砼质量通病,使工程质量处于全过程、全方位监控之下。从而快速、有序、优质、高效地完成宝汉高速公路建设任务的目的,实现对业主的承诺。现对墩柱施工注意事项要求如下,望遵照执行。特此通知。附:1、墩柱外观质量控制要点以及防治措施;2、砼表面修饰工艺要点;二O一三年九月十一日墩柱外观质量控制要点以及防治措施一直以来,砼施工都以砼强度作为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但随着建设形式的发展,在要求砼的内在质量的同时,砼外观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重要,甚至因外观质量不符合要求而返工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鉴于近期我部施工的试墩外观质量问题较为突出,现对墩柱施工要点以及外观质量通病防止措施印发下去,望遵照执行:一、施工前准备工作1、对每批进场模板进行检查,对接口处有严重缺陷的模板应退还生产厂家进行整改,在模板吊装前应对模板纵横接口进行防漏处理,在纵横接口处用双面胶进行粘贴,双面胶应与模板表面平齐。2、在模板进行拼装前应对模板表面进行打磨。打磨完成后涂刷第一层脱模剂,待第一层脱模剂干后进行补刷,避免漏刷对混凝土外观质量造成影响,模板在吊装时应注意,避免模板脱模剂被钢筋或轧丝划损。对倒用模板进行仔细检查,对脱模剂脱落、受损部位应及时进行修补。值得强调的是,严禁使用废机油等含有色有杂质的油品作为脱模剂使用,以免影响墩柱外观质量,一经发现,项目部将严肃处理;3、在模板架立完毕后应对模板进行加固,模板底部应楔紧,并用千斤顶紧固,模板上口用缆风绳在模板纵横中线方向拉紧,缆风绳通过倒链与锚固端连接,锚固端应能有效承受混凝土浇注过程中产生的拉力。并在混凝土浇注过程中对模型墩柱垂直度进行观测,根据观测偏移量大小用缆风绳进行校正。4、混凝土垫块强度应与构件强度一致,梅花型布置,(注意垫块尺寸和钢筋保护层尺寸相匹配)以保证混凝土外观质量。5、施工前必须按规定程序报现场技术人员以及现场监理验收,现场技术人员在检查钢筋、模板、标高等常规参数的同时,还应重点检查施工队伍人员配备情况、施工用机具到位情况以及施工安全保障情况等,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步施工,对不按照程序野蛮施工的,该墩柱暂不给予计量,并对相关施工队进行处罚。6、报检完成后现场技术人员应及时通知试验员开具施工配合比。墩柱混凝土配合比应符合施工要求,坍落度易控制在120mm至140mm,(原则:在满足现场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宜稠不宜稀,坍落度过大易产生气泡过多的情况),到场的混凝土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拌和均匀,颜色一致,不得有离析和泌水现象,混凝土到场后由试验室进行坍落度检查并及时反映到搅拌站,如不满足施工要求及时调整。二、施工中注意事项1、强调浇筑与振捣,必须克服重视振捣、轻视浇筑的习惯。浇筑无序或振捣无方,都是砼产生各种不均匀性的根源。在进行混凝土浇注时,为了防止混凝土分层离析,采用漏斗、串筒输送混凝土,串筒下口距浇注面不超过1m(防止砼高空摔落造成离析,影响外观质量),混凝土的振捣由专人负责,严格按规定操作,振捣在浇筑点和新浇筑混凝土面上进行。采用φ70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振捣器垂直插入混凝土内提高混凝土捣固质量,并派两个人进行捣固,捣固时划分区域,分层连续振捣,捣固高度控制在每上升40~50cm捣固一次,捣固时捣固器应插入下层混凝土10cm左右,快插慢拔以保证新浇混凝土与先浇混凝土良好结合,插进时避免振捣棒碰撞模板、钢筋及预埋件。振捣器移动间距为有效半径的1~1.5倍。振捣至混凝土不下沉,表面不再冒出气泡,呈平坦、泛浆为度,不漏振不过振。浇筑时,严格控制每层浇筑厚度,同时加强混凝土的振捣,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浇筑时保证连续,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完上层混凝土,避免出现施工缝。混凝土浇筑完毕后24小时内不得受到振动。2、砼浇筑过程中,施工班组安排专人对模板进行观察,若发涨模、背杠变形以及螺栓和拉杆被剪断和拉断情况,及时报告项目部管理人员,同时降低砼浇筑速度;若变形严重的,应立即停止浇筑,避免爆模。(考虑墩柱截面较大,砼侧压力相应较大,砼浇筑过程中应适当尽量降低砼浇筑速度,同时严格控制砼坍落度,不宜偏大)三、施工后注意事项1、混凝土浇注时选择较为适宜的气温进行浇注,避免因温差过大使混凝土产生裂缝,在气温较高时,采用冷水淋湿模板表面,以降低模板表面温度。冬季气温较低时,还应采用蓄热法对构建进行养护。混凝土浇注完毕后,应及时洒水养护以保持混凝土表面经常湿润,这样既减少外界高温倒罐,又防止干缩裂缝的发生,促进混凝土强度的稳定增长,但冬季养护不能洒水,只能采用包裹防止水份散失。一般在浇注完毕后12~18h内立即开始养护,连续养护时间不少于14d。2、防止裂缝出现。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裂缝,主要是由内外温差过大引起的。混凝土浇注后,由于内部较表面散热快,会形成内外温差,表面收缩受内部约束产生拉应力,但是这种拉应力通常很小,不至于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而产生裂缝。但是如果此时受到冷空气的袭击,或者过分通风散热,使表面温度降温过大就很容易导致裂缝的产生,所以拆模后立即采取表面保护。防止表面降温过大,引起裂缝。另外,拆模时要边拆边包裹塑料薄膜,防止水份散失和表面温度骤降与内部形成较大温差,项目部将定期对砼养护情况进行检查,对违反规定的施工队严肃处罚3、在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后方可拆模(通常夏季不小于14h,冬季不小于24h,掺加缓凝剂的砼以现场实测为准),拆模时应注意避免模板棱角划损墩柱混凝土,拆模后应及时对混凝土进行养护,避免养护不合理造成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四、砼外观质量通病防治目前我部砼外观质量通病按其产生的原因,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由于砼浇筑振捣工艺不妥产生的外观质量问题;另一种是由于模板、钢筋和砼等综合因素引起的外观质量问题。1、砼振捣不当产生的质量通病类型1)漏振(局部未振捣到位)――蜂窝、空洞2)轻度(振捣时间不够)――麻面;3)过振(振捣时间过长)――砂斑、砂线;4)早振(浇铺未到位、未摊平)――色差(水泥浆不匀)5)快振(振捣棒上提过快)――气泡;6)早振+过振――云斑、水波纹;重度――鳞斑7)迟振――冷缝;2、墩柱砼外观质量通病防治1)墩柱砼外表气泡多且密集外观现象:除个别大气泡外,细小气泡多,呈片状密集,贴模板面的砼气泡含量多,未排除完;主要原因:a、振捣时间不够,振捣棒上提速度过快;b、掺减水剂砼搅拌时间不够,不足2分钟;c、砼塌落度大、水泥浆稀。防治措施:a.振捣棒要快插慢拔,每一振点累计振捣时间不少于25秒,每层浇筑厚度不宜大于50cm,便于气泡排除。柱子愈往上浇筑要放慢浇筑速度,并使塌落度适当减小、振捣时间适当延长;砼振捣顺序,先从外圈开始,螺旋型振到内心,然后再从内到外,反螺旋振捣。b.砼拌和均匀,搅拌时间不少于2分钟;c.塌落度不宜过大,如塌落度为120-140cm,下部宜按高限控制,上部按低限控制;2)墩柱砼表面显见模板缝痕或缝口处不规则色斑、砂线外观现象:模板节段拼装处上下(横向)合缝不平整、错台,呈抱箍状缝痕或深浅色差;模板竖向合缝处不平整、错台,有砂线砂斑或深浅色差。主要原因:模板缝口加工精度不够,难于保证拼装(上下对接或竖向合缝)质量。造成模板拼装后不平顺、有缝隙。浇筑砼时,如缝里渗水,但水泥未淌出则形成色斑;如有水泥淌出则形成砂线。当渗水、漏浆的严重程度不同,则色斑范围、深浅不一。防治措施:a.提高模板加工质量,尤其缝口加工精良;b.拼装合缝严密、平顺、不漏水、漏浆;c.振捣砼时,振捣棒离开模板缝口20厘米;d.立柱砼浇到顶端时,须将浮浆(含粗集料少的稀浆砼)清除干净,彻底更换。望各单位接此通知后立即执行,注意总结施工经验,不断提高施工水平。项目部将对后续施工的墩柱质量进行全面验收,对外观质量仍存在问题的施工队以及相关责任人一并进行处罚。砼表面修饰工艺要点拆模后,在砼原生湿润(不另浇水)条件下,对砼外露面立即进行(或边拆模边进行的)表面修饰处理的作业方法。使用场合:砼面无大的(或无严重的)跑模漏浆、蜂窝、麻面等外观缺陷,主要存在气泡眼较大,细泡点密集或有多处气泡、水线、砂眼的情况,以及在多雨季节里实施的个性施工,一般采用干修法。(1)模板拆除后,立即采用重量比约1:2的黑、白水泥(注:黑水泥指与该砼同标号、同品种的水泥,以下同),掺入经试配确定的少量干净细砂和少许107胶水或相当此类胶水拌和成干硬性的水泥砂浆,用油漆刮刀把砼表面散布的一个个豆眼般及较大的气泡眼填实、刮平。一般称其为第一遍补浆。(2)第一遍补浆作业结束后(或前后流水作业相距)一定时间(一般约1-3小时),接着采用重量比为1:2.5-1:3.5的黑白水泥调制的中稠灰浆,进行展延性补浆,范围是第一遍补浆过的和第一遍未补浆的细小气泡带、气泡群。通常称其作业为第二遍补浆。(3)两遍补浆完成后(或前后流水作业相距)一定时间,即补浆点达到可用金刚砂布对其打磨而又不致脱落的程度(一般约2-4小时)后,将补浆面打磨平整。最后采用重量比为1:3.5-1:5的黑、白水泥拌干灰,并用棉纱头将砼面全面抹擦一遍,待自然静置过液至第二天(不少于6小时)再进行覆盖洒水保养。(4)若第二天发现有补浆收缩或脱落、存在凹凸不平或麻斑现象,则应重新按(1)—(3)项的程序、方法操作,有针对性地再修补一次。必须强调:墩柱砼施工时决不能寄希望于修饰来仿其真貌,只有采取切切实实的措施和科学合理施工工艺,才能够打出漂亮的砼墩柱来。
本文标题:《墩柱外观质量控制要点以及防治措施》的通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28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