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美)尼尔·波兹曼第一章媒介即隐喻在第一章节中,作者对于“媒介即隐喻”这一观点做了一个详细的解释。文中,作者用“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一句,阐述了媒介的主要内涵方式,让读者从另一面认知媒介的重要地位。而对于“隐喻”的解释是“隐喻是一种通过把某一事物和其他事物作比较来揭示该事物实质的方法。”所以对于第一章节的理解可以简述为:媒介的表现形式决定了受众所接纳的文化内容。这也是媒介即隐喻的真正涵义。第二章媒介即认识论我认为前两个章节,作者都在给读者普及一定的传播学理论背景,而此章节又是对上一章节“媒介即隐喻”做一个概念的延伸。当然,对于文中的举例很容易让读者造成方向性的偏差,但是其实作者至始至终都围绕着“认识论”这个中心展开叙述。作者用大量的例子为了解释:证明一个真相,媒介的方式不但决定其真实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甚至还可以支配我们的认识论。相对于文字,电视限制了我们更加理性的判断一件事物的对错性、真实性,它更加直接的在观众的脑海中形成图像、画面、甚至是声音,从而形成一种认识上的导向性。但从反面看,作者并未否定电视对于观众的必要性,这反而是一种文化的制衡。而文章的最后,作者也提出了对于印刷术退败的担忧。第三章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从美国殖民时代直至十九世纪,铅字在美国人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形成了一个理性、严肃的公众话语模式,美国也因此跻身世界文明之林。然而,正是如此,更加凸显了现如今的文化背离现象,这是一个危险的预兆。第四章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本中介中,作者对于书面形式公众话语的含义,它的内容特征以及它对公众的要求作出阐述,在作者的观点中,印刷机统治的时代被称为“阐述时代”,新时代被称为“娱乐业时代”。然而作者的立场鲜明的站在阐述时代这一方,作者认为铅字是有序的、具有逻辑命题的冷静的抽象符号,因而书面语言是理性、严肃、连贯、寻求意义的。这无疑是一个人人懂得思考,精神文明萌芽迸发的时代。4、5章节是坐着对本书观点的强化。第五章躲躲猫的世界“过去人们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搜寻信息,现在是为了让无用的信息派上用场而制造问题。”我认为这是作者对这个篇章最好的总结。电报和电视的出现,使得我们的时代从一个信息匮乏到信息过剩的转变。信息、画面支离破碎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使得受众不得不汲取信息,被动的认识信息。当我们开始离不开电视,离不开这些不连续的、没有意义的信息时,也代表着我们完全接受了电视即为真理这样一个潜在意识。第六章娱乐业时代首先是对于技术和媒介做了概念性解释。电视给予观众的是花枝招展的信息,为了迎合受众的喜爱,电视也只能被动的被娱乐化。而观众的接受讯息的同时,习惯了不用过多的思考,从而使得我们的社会日趋娱乐化。“.思考无法在电视上得到很好地表现,电视导演很久以前就发现了。他们关心的是给观众留下印象,而不是给观众留下观点,而这正是电视所擅长的。”这是作者对于娱乐化现象最直接的描述。这便是娱乐化带给我们的危害。第七章好——现在这句好作为学习播音专业的我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在许多的问问节目中,我们都很容易听到“好,现在我们把镜头抓向······”诸如此类的,可想而知,所有新闻是没有连贯性的,完全独立存在的,作者认为,这样的语言便是强迫性的把零散的语言硬性连接,我们被剥夺了对这件事的过去、未来、任何有关联的信息的获取权力。当新闻被包装成一种娱乐性质的东西时,就不免起到了蒙蔽的作用,即受众把娱乐当成信息。人们将无法通过自我识别来检验信息的真伪。半篇总结:看到这儿,我不禁想到我们中国,娱乐至死的其实并不是像超女快男这些娱乐性质的节目,更不是那些肥皂剧喜剧,而是像CCTV、凤凰卫视这种看似富含知识的内涵节目,它打着严肃理性的旗号,却无处不在的隐藏娱乐,在不知不觉中把娱乐更加彻底的深入进受众的生活。最爱作者的一句话“无知是可以补救的,但如果我们把无知当成是知识,我们该怎么做呢?”第八章走向伯利恒“真正的危险不在于宗教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内容,而在于电视节目可能会成为宗教的内容”“从来没有哪个伟大的宗教领袖会给人们想要的东西,他们给的是人们应该具备的东西。”这两句是我这一章节最喜欢的两句,我想也是具有总结意义的两句。电视所呈现的事物,因为她本身的特质,也许不便于在电视上呈现,因而电视会进行事物的二次创造,从而造成本质的缺失。第九章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一个领域也难免对其他领域造成本质上的影响。因而娱乐化的驱动,也使得政治也收到改变。这其中的重要标志是电视已经成为政治宣传的一个主要手段。电视广告催生出了形象政治,而形象政治不同于以往的政治,它只注重外表和形象,选民对于候选人只能从电视屏幕中了解,无从知晓一个人是否优秀。在是否需要捍卫出版和言论自由方面,电视展现出来的要取代书籍的趋势无疑更值得我们警醒。第十章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寓教于乐不失为一种教育的好方法,但当这种方式转变成电视节目的教育,就很容易缺失教育的本源面目。教育学家约翰杜威认为,伴随学习过程形成一个持久的态度远比当时正在学习的东西重要。但是电视教学确实背道而驰。它将学习变得简易,让学习反而变成了娱乐。从电视上获得的意义往往是一些具体的片段,不具备推论性,而从阅读中获得的意义往往和我们原来储备的知识相关,所以具有较强的推论性。第十一章赫胥黎的警告本章节,作者对前面的概述进行了总结。赫胥黎的警告俨然已经来到,我们或许会被自己带来的东西所毁灭,所以为今之计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深刻而持久的意识到信息的结构和效应,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我们才有可能对电视,或电脑,或任何其他媒介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因而,回归本原,回到文字书籍中,才是正确的方向。读后感:应该说,波兹曼的警告颇有道理,当“严肃”成为一种娱乐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再值得认真对待了。我也赞同。但我无法赞同的是波兹曼夸大了技术对内容的自然筛选。当波兹曼斩钉截铁地说,“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后控制文化。”我赞同的是前半句,而无法接受后半句。任何媒体是无法“控制文化”,“人”才是文化真正的参与者。在强大的电子媒体面前,人看起来像毫无反击能力,但他们中最孱弱的,也始终拥有最终的决定权——拔掉电插头。波兹曼的这种论调让我想起某些老套的科幻电影情节,未来时代机器人取代了人类,成为地球的主宰。看上去,这是警告人类不要被人造技术吞没,但这种警告本身就是一种有害的技术决定论。波兹曼调侃地说,每个美国人都是马克思主义者,迷信新技术帮助我们进化。但实际上他自己也有这样的倾向,只不过他相信的技术是“过去更美好”,不是“明天会更好”。某种程度上,波兹曼的技术决定论甚至削弱了这份警告的份量。他太关心知识分子的使命和利益,以至于失去了观察现实的耐心,连文明与野蛮的标准都有些把持不住了。例如他说,“各种各样的专制者们都深谙通过提供给民众娱乐来安抚民心的重要性,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认为民众会忽视那些不能带给他们娱乐的东西,所以他们还是常常要依靠审查制度,而且会在意这种差别,因为审查制度就是他们对付某些严肃话语的方式。现在的情况却大不相同了,所有的政治话语都采用了娱乐的形式,审查制度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那些过去的国王、沙皇和元首如果知道了这一点,会感到多么高兴啊。”显然,这段貌似深刻的话也只对了前半部分。以我们正在经历的反低俗运动来说,并没有谁相信娱乐可以取代审查,也没有人因为娱乐而暂缓审查。恰恰相反,“反娱乐”成为了“对付某些严肃话语”的口实,而“娱乐至死”的告示牌上画着骷髅标志,正把我们驱赶到一条全新的乌托邦之路上。这条道路,正如我们看到的,其实和地狱之路一样,都是由鲜花和良好的愿望铺就的。
本文标题:《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34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