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山中杂诗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1·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2·烟:此指云雾。3·窥:从缝隙中看诗歌描写了四处景物: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地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安静优美,表现诗人闲适、淡然的心情。赏析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句句写景,也句句含情,请结合具体景物描写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赏析3“竹中窥落日”的“窥”能否改为“望”?谈谈你的看法。不能改。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表现出竹林的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赏析2用优美语言描绘画面山与天相接的地方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山中杂诗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竹里馆王维作者简介: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崇信佛教。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王维(701-761),字摩诘,注释: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2.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3.深林:指“幽篁”。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赏析1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诗歌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赏析2、谈谈你对“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理解和赏析。•(内容)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皎洁的月光从空中映照。•(手法)诗中运用拟人修辞,(情感)赋予月亮人的性情,在寂静幽深的竹林里,只有明月相伴,作者宁静淡泊的雅趣跃然纸上。译文: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或弹弹琴,或吹吹口哨。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2)影:月光。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3)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4)君:指峨眉山月。下:顺流而下。渝州:今重庆一带。〞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在夜空,皎洁的月影倒映江面上,似乎随着江水缓缓流动。月光如水,交织成一片明亮、皎洁的世界。赏析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前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对家乡亲友依依惜别之情、对故乡的眷念之情。赏析2、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从哪个字可以看出?赏析3任选一个角度,对后两句进行赏析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向三峡驶去,不久就要到达渝州。这两句运用拟人,把月亮人格化,并当作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诗人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峨眉山月半轮秋,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影入平羌江水流。“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夜发清溪向三峡,“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思君不见下渝州。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像一个好朋友陪伴着我。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洛城】:洛阳(今属河南)。【折柳】:即《折杨柳》,古代曲名。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玉笛】:形容笛的精美。【故园】:故乡,家乡。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家乡、亲人。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请分析“暗”和“满”的效果。•“暗”有隐约、悄然的含义,吹笛人在自吹自听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打动了听众,引起人们的隐忧。“满”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夜的宁静、笛的悠扬,反衬诗人的孤寂。谁家玉笛暗飞声,不知谁家的玉笛吹出悠扬的笛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整个洛阳城。此夜曲中闻折柳,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曲调,何人不起故园情。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岑参(715~770)唐代诗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此诗创作于天宝8年(749)作者赴安西途中,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逢入京使①故园②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③泪未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④君传语报平安。译文: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迷漫;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途中与你在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笔与纸;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表达了作者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2说说“双袖龙钟泪不干”这一句的表达效果。•“龙钟”是沾湿的意思,这句诗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出诗人涕泪沾衣的情景,表现出诗人对家人的眷恋思念。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诗人挂念亲人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本文标题:《山中杂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41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