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认识实习讲...
1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认识实习讲义第一实习点:北京自然博物馆基本情况1.1自然博物馆简介北京自然博物馆位于首都南城中轴线上的天桥地区,背靠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公园,面对现代化的天桥剧场,具有特殊的文化环境。她的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4月的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1962年正式命名为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是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主要从事古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学等领域的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本馆曾先后被中央宣传部和北京市政府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组委会命名为“科学与和平教育基地”。自1995年起被连续评为“北京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199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普工作集体”和“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先进单位”;1996年和1998年被评为“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先进单位”。北京自然博物馆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展厅面积8,000平方米。由香港实业家田家炳先生和北京市政府共同投资500万元兴建的标本楼——“田家炳楼”,总面积达3600平方米,是国内同类馆中规模最大、设备最好、功能最全、使用价值最高的标本馆,1992年落成并启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馆藏标本约20余万件,其中有相当数量为国家一、二类保护的动物植物标本,还拥有一定数量的模式标本以及具有特殊意义的珍贵标本,许多标本在国内、国际上都堪称孤品,包括世界闻名的古黄河象头骨化石、长26米的巨型合川马门溪龙、世界上最早鸟类之一的三塔中国鸟以及完整的整窝恐龙蛋化石等。馆内还收藏着世界各国友好人士赠送给我国国家领导人的部分礼品标本,如科摩罗总统访华时赠送给江泽民同志的珍贵的拉蒂迈鱼(矛尾鱼)标本、早年越南胡志明主席送给毛泽东同志的亚洲象标本、朱德同志转送的鳄鱼标本等各类礼品标本。其中比较珍贵的还有新西兰坎特伯雷国家博物馆赠送我国的恐鸟骨骼标本,这种地球上巨大的鸟已经于1885年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灭绝,而这件标本也是保存在我国的唯一的恐鸟标本。北京自然博物馆现有四个大型基本陈列:古生物陈列(古爬行动物厅、古哺乳动物厅、生物起源和早期演化厅、无脊椎动物的繁荣厅)、植物陈列(绿色家园厅)、动物陈列(动物—人类的朋友厅,动物的奥秘厅)、人类陈列(人之由来厅)。这四个陈列构筑起一个地球上生命发生发展的全景图,并以生物进化为主线,以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展示内容,向同学普及生命科学知识。馆内还设有几个专题展馆,如“人体真奇妙”、“水生生物馆”、“恐龙世界”等,以及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新开辟的互动式探索自然奥秘的科普教育活动场所——探索角。同时,本馆每年都会推出若干个临时性展览各种临时性专题展览,影响较大的包括“优生优育”、“人与生物圈”、“香港自然风光”、“人体真奇妙”以及连续12年推出的“动物生肖”展览等,其中青春期教育展览“男孩女孩”展览被北京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最佳活动”奖和“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最佳活动创意”奖。目前博物馆常年还保持1—2个优秀展览在全国各地巡回展出。近年来,北京自然博物馆的专业展览曾多次走出国门,如“中国恐龙展”曾先后在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瑞典、芬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展出。从1977年开始,还先后引进过“澳大利亚特有动物”、法国“性的自2然史”、台湾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的“鲸的故事”等展览,1997年还与香港海洋公园联合举办过“白鳍豚”展览。北京自然博物馆还凭借雄厚的展览设计、策划能力先后帮助国内多个省份和自治区建立陈列馆,如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和王府井东方广场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深圳仙湖植物园的深圳古生物博物馆、吉林省的长白山自然博物馆、福建省的武夷山自然博物馆、广西柳州的白莲洞洞穴博物馆、黑龙江地矿博物馆、湖北省武汉地质博物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海南三亚古生物博物馆等,其中,为新疆吐鲁番设计和施工制作的新疆吐鲁番巨犀化石陈列馆,是我国西北地区建立的第一座自然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拥有一支科学态度严谨、朝气蓬勃的科研队伍。1986年,以该馆生态研究室为基础,在北京大兴南海子建立的麋鹿研究生态实验中心引进英国的麋鹿种群成功,即现今的“麋鹿研究中心”。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北京自然博物馆每年完成20多项科研课题,其中1992年—1997年中,全馆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6个、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个、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萌芽计划基金项目1个,有4名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入选“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1977年和1978年,北京自然博物馆先后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对新疆天山托木尔峰的联合科学考查,陈绍煋研究馆员参与的《天山托木尔峰地区的高等植物区系调查》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研成果二等奖;甄朔南研究馆员等人的《中国恐龙足迹研究》完成了对中国恐龙足迹的开创性研究;王绍芳研究馆员的《湘中晚石炭世底栖动物古生态及群落研究》分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三等奖;李建军研究馆员的《南极费尔南德斯半岛鸟类足迹研究》论文收入了我国第四次南极考察论文集,该项目获199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黄劲松副研究馆员参与的“华北植物区系地理研究”获中国科学院1998年科研三等奖;本馆还完成了国家科委委托的“关于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可行性研究”项目。北京自然博物馆还和国外开展了一些合作研究项目,如与美国地球探索协会合作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古生物考察,与美国新墨西哥州自然博物馆合作的云南禄丰下侏罗纪似哺乳爬行动物研究以及杨思谅研究馆员与德国圣肯堡自然博物馆合作的蟹类研究;饶成刚研究馆员曾与美国学者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共同发表了“早期鸟类飞翔与攀握:来自中国下白垩统地区的新化石证据”的论文。1994年北京自然博物馆与柳州白莲洞洞穴博物馆联合举办了“中国古人类与史前文化渊源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于1993年举办了“自然科学博物馆与环境”国际学术讨论会。本馆的科学工作者还曾当选为国际第四纪地学大会的中方主席和世界鸟类学会秘书长。几十年来,北京自然博物馆先后出版一些有代表性的科研专著和科普读物,如甄溯南研究员的《中国恐龙足迹研究》、蔡其侃研究员的《北京鸟类志》、王鸿媛研究员的《北京鱼类志》、刘思孔研究员与他人合著的《中国蝶类志》及《中国鸟类食毛目的研究》等。馆内有关专家还直接参与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植物志》等专著的编纂工作。由馆内专家集体编写的科普图书《生物史图说》,198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周国兴研究员的《人之由来》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普读物;1996年关键研究员等撰写的大型科普读物《恐龙时代》一书,被出版社作为优秀图书推荐给读者。科普作家唐锡阳的著作《环球绿色行》一书,读者反映强烈。甄塑南和周国兴研究员曾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授予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称号。3北京自然博物馆内的北京动物学会等学(协)会还利用假期举办各类夏令营和生物教师培训班等活动,如先后组织了9届北京市中小学生物知识竞赛、生物夏令营和科普讲座以及策划“小手牵大手走进自然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的专业学术刊物《北京博物馆研究报告》创刊于1979年,已出版了60期,并与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研究机构保持着资料交换关系。2005年2月《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报告》改为《自然科学与博物馆研究》,由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和北京天文馆共同主办。本馆与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共同主办的科普期刊《大自然》杂志创刊于1979年,目前年发行4万余册,1997年被中国科协评为优秀期刊。1.2展示介绍1.2.1《生命起源和早期演化》简介在生命起源和早期演化展厅中,蓝色的装饰暗示着大海是生命的摇篮。在距今5.3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海洋中突然出现了大量的无脊椎动物,古生物学家称这种现象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本展厅复原了当时海洋的繁荣景象,讲述了生命起源的理论,并以丰富的化石供同学欣赏和分辨,介绍了生物由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发展的复杂演化历程。展览详尽记述了世界上著名的澄江动物群、埃迪卡拉动物群、凯里动物群、瓮安动物群,还介绍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观点和所面临的理论挑战以及生物进化历史上的动物绝灭事件。1.2.2《无脊椎动物的繁荣》简介古无脊椎动物包括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门类。硕大的鸮头贝矗立在本展厅门口,象征着无脊椎动物的繁盛历史。展厅展示了一亿多年前地球上的繁荣景象,详尽讲述了古无脊椎动物兴盛衰亡的发展历史。大量热河生物群的古生物化石、特别是辽宁西部的带毛恐龙化石都会引起大家的浓厚兴趣。1.2.3《动物——人类的朋友》简介《动物--人类的朋友》动物基本陈列包括:序(生物多样性)、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保护动物、昆虫世界和动物之夜等7个主题单元。一、序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往和变异性,主要分为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该陈列中首先采用一幅精美的彩色绘画来介绍全世界物种生物多样性的情况,通过画中代表动物的大小来表示该类群物种多样性的程度,使同学一目了然,并且用文字和图片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等内容。此外,在序中还介绍了什么是动物、动物的分类、物种、亚种、品种、进化论、达尔文、动物系统进化树等动物基本概念。在两台触摸屏电脑中,同学可以了解更多的生物多样性的知识以及动物知识,也可以进行有趣的游戏。二、无脊椎动物地球上现生的动物大约有150多万种。依据体内脊椎骨的有无分为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约占世界动物总种数的百分九十五以上,按其身体结构的异同分成三十多个门类。它们生活在地球的各个角落,成为人类生存环境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单元介绍了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多样性和科学知识。同学可以自己操纵放大镜来观察很多微小的动物,通过三个不同颜色的按键了解三种人体常见的寄生虫的生活史和感染途径。美丽的珊瑚礁、五彩缤纷的贝壳更是让人留连忘返。4三、鱼类全世界鱼类现存种类最新估计数有19000-21000种,人们根据它们的特征将其分为两大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鱼类是水中生活的最成功、最繁盛的脊椎动物,它们以多种多样的外观形态、颜色、一些特化的内部结构以及丰富、独特的生活习性,来适应各种水环境。无论是在海洋、湖泊、河川、小溪等各种水域,都能见到它们生活的踪影。本单元介绍了鱼类的主要特点和大量有趣的鱼类知识,海水鱼类大搜寻和淡水鱼类大搜寻两幅画卷将使同学对鱼类的多样性有更深的了解。通过沉浮鱼和发电鱼两个模型,同学能更直接地理解鱼类在水中沉浮以及一些鱼类能发电的原理。通过不同高度的观察孔,同学还可以观察到生活在深海中的鱼类的生活状况。四、两栖动物两栖动物是从水生过渡到陆生的脊椎动物,具有水生脊椎动物与陆生脊椎动物的双重特性。它们既保留了水生祖先的一些特征,如生殖和发育仍在水中进行,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没有成对的附肢等;但当幼体变态发育成成体时,就获得了真正陆地脊椎动物的许多特征,如用肺呼吸、具有五趾型四肢等。本单元通过大量的图片和生活景观详细介绍了两栖动物的特点、起源、种类、分布、对环境的适应和它们对于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众多我国珍稀两栖动物和体色艳丽的国外两栖动物标本将使同学大开眼界。五、保护动物本单元通过精心设计的图版、濒危和灭绝动物的标本、我国珍稀保护动物电脑演示屏和具有语音识别功能的仿真大熊猫模型等展览手段,使同学强烈地感受到物种灭绝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是难以预料和挽回的。野生动物灭绝的危机在警醒人们要保护自然环境,因为一个不能适合野生动物生存的环境也许很快有一天也不再适合人类的生存。因此,如何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全力拯救珍稀濒危物种,已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六、本单元通过大量国内
本文标题: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认识实习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4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