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指导意见》解读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指导意见》解读一、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1.什么是课程资源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2.高中新课程重视课程资源的原因a.大量的有意义的课程资源未能内入课程范畴,其教育功能没有被充分认识和利用b.课程资源的来源单一,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扩展c.课程资源的闲置浪费现象十分突出d.课程资源开发主体、实施空间、资源内容发展为落后e.高中新课程学习领域及模块教学的拓展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迫切要求二、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和途径1.价值取向●学生发展:一是大量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发展;二是学生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部分。●教师发展:教师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构成课程实施中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2.途径:(1)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依托教科书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科书和相应的补充或指导材料在目前课改中应受到极大重视,但不应把教科书或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2)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和整合。一是学科课程资源之间的共享;二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如图书馆、资料室、实验室。要注意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三是学校之间课程资源共享;四是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课程资源共享。(3)重视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培养学生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重视在开发过程中培养相应的能力和态度;同时,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经历也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实际上是现代的对话与交流、合作的课程观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反映。(4)促进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程资源开发(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课件)。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使课程资源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延伸。(5)加强校内课程资源建设(语音室、实验室、专用教室、图书馆、计算机和局域网等等)。具体操作方式是:(1)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提供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以及开发和利用相应的实施条件等。(3)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须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订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4)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5)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要注意处理好“实效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以实现明确课程目标为前提,认真分析与课程相关的各类课程资源,充分认识和掌握其各自的性质与特点,以保证开发与利用的针对性及实效性。要避免课程资源泛化的倾向,将课程资源扩展到无所不包的地步,而没有将课程资源加以优化,以增强实效性。课程资源“泛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⒈教材受到冷落。忽视学生对文本理解,过早过多补充内容,教学活动失去认知的基点。⒉为情境化而设置情境。情境与教学内容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联系。⒊联系实际变成一种装饰。给知识披上多余的“外衣”,牵强附会联系实际,防碍学生对知识正确理解。⒋搜集和处理信息的形式主义。动不动就搜集材料,重搜集不重处理利用。2.要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目前是个难点。例如:学生和老师的生活、经验、感受、见解、问题、困惑、智慧、意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但长期以来,由于课程设计上的封闭性,教师缺乏对课程资源的合法决策权力,“双基”成为教和学的客观对象与目标,师生在教学互动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被忽视甚至被压制了。但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学在互动中生成,在沟通中推进。与传统的教学机制相比,最大的差异就是:●把学生不只是看作教学的对象,同时还是教学的资源;●把教师不只是看作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同时还是课堂上不同信息的接受者、倾听者、处理者;●不只是把教学看作是预设计划的执行,同是更是师生、生生相互作用的过程”。3.资源要以教师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在所有课程资源中,教师是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为教师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的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的条件性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运用能力,特别是要提高教师识别、捕捉、积累、利用和开发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的能力,通过教师自身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谢谢!
本文标题:《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指导意见》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44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