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恒升煤业顶板管理制度》413
天煜恒昇【2016】10号恒昇煤业顶板管理制度第一条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第二条掘进工作面顶板管理一、掘进工作面严禁空顶作业;二、临时支护管理:(一)掘进工作面必须使用可靠的临时支护,包括顶板、端面、两帮,具体形式、参数及操作要求必须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二)掘进工作面顶板临时支护形式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岩巷锚喷支护临时支护可采用初喷配合戴帽点柱、初喷配合一梁两柱、初喷配合金属前探梁作等形式,初喷厚度30~50mm。2、煤巷锚杆支护(1)临时支护可采用超前戴帽点柱、金属前探梁等形式。(2)采用戴帽点柱作为临时支护的,应符合下列规定:1)支柱间距不超过锚杆间距的2倍,支柱排距应在2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2)点柱采用单体,每排点柱数量依据循环进尺确定,点柱上要戴帽,帽应采用方木,长度、宽度、厚度分别不低于500mm、200mm、100mm。梁应采用方木或半圆木,宽度、厚度分别不低于200mm、100mm,长度根据现场条件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3)支柱应采用轻型外注式单体液压支柱,规格型号应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支柱必须采用微型乳化液泵供液,初撑力不低于30KN,现场配备检测仪表。4)打点柱要及时,支柱生根必须牢固可靠,并有防倒措施,要打在实底上,支设在浮矸上必须穿柱鞋。(3)采用金属前探梁作为临时支护的,应符合下列规定:1)煤锚巷道临时支护采用金属吊环与直径不小于2吋钢管(或15kg/m钢轨)组成的前探梁。长度均不低于4m,每根固定点不少于3个吊环,吊环采用6吋钢管加焊螺母而成,均匀间隔布置在巷道顶板锚杆上,采用锚杆生根时丝扣应露出吊挂螺母,端头超出固定点不低于100mm。前探梁必须紧跟迎头前移,最大空顶距不得超过循环进尺加300mm,前探梁上方用规格为:宽×厚=200×30mm的大板接顶,其长度与巷道宽度相宜,板梁与顶板之间用木楔楔紧,保证牢固可靠。巷道跨度≤3.4m时采用两根探梁,跨度>3.4m时,采用三根前探。2)前探梁与顶板间应背严接实。3)上下山掘进前探梁必须采取防滑措施。3、金属支架支护临时支护应采用金属前探梁形式,选用11#矿用工字钢,3长度≮4m。金属前探梁固定点不少于3处,固定方式要求牢固可靠,结构简单、便于操作。每两个固定点之间应间隔一棚,两端固定点处的前探梁要余出不少于100mm的长度。金属前探梁前后要等距离布置,横向间距一般0.8~1.2m。工字钢梯形棚支护巷道跨度(顶梁长)≤3.2m时采用两根探梁,跨度>3.2m时,采用三根前探梁。前探梁与顶板间要背严实。前探梁的规格、根数、固定卡数等要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4、采用综掘机施工的巷道,优先选择机载式临时支护。三、掘进工作面迎头端面及两帮必须采取可靠的防片帮措施,并符合下列规定:(一)采取防片帮网作为临时支护的,其材质可选择刚性网或柔性网,固定方式可采用锚杆式或固定楔式,规格及固定方式必须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二)上山掘进巷道坡度超过12°的,迎头端面必须全断面采取防片帮措施。(三)平巷或不超过12°上山的掘进巷道高度超过2.6m、下山掘进巷道高度超过3.5m的,迎头端面距巷道底板1.5m以上必须采取防片帮措施。(四)架棚巷道采用人工挖柱窝的,帮部距底板1m以上必须采取防片帮措施。(五)锚杆支护巷道底板距离帮部永久支护超过1.6m以上必须采取防片帮措施。四、其它(一)巷道遇断层、陷落柱等地质构造特殊地段施工及巷道开口、切巷刷大、整巷、扩巷、处理较大范围的冒顶以及其它特殊情况时,必须制定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并严格检查监督执行情况。必要时可以更改巷道支护方式和支护材4料。(二)“双锚”支护巷道,因地质构造、煤层松软等因素造成巷道规格超过规定,要对超宽、超高部分进行补强支护,并对高冒区用材料进行充填。第三条修护作业顶板管理更换巷道支护时,在拆除原有支护前,应先加固临近支护,拆除原有支护后,必须及时除掉顶帮活矸、采取临时支护措施,之后架设永久支护。在倾斜巷道中,必须有防止矸石、物料滚落和支架歪斜的安全措施。一、为保证巷道的通风、行人、安全等需求,安全监察部、生产技术部、修护单位应安排人员定期对井下巷道进行巡查,掌握巷道的变形和失修情况,维修工作由修护队负责。二、巷道巡查次数。主要巷道每月两次,平时由安监员附带检查。三、巡查巷道工作必须由两人或两人以上人员共同执行。四、巡查巷道后,发现问题必须向调度指挥中心及安全管理部汇报。五、岔门的责任单位每月必须进行两次巡查。六、独头巷道维修时,必须由外向里逐架进行。严禁多段作业。维修段以里严禁有人。七、巷道维修(包括改扩棚)时要注意巷道围岩及支架的变化情况,发现问题要立即采取措施。严禁单人进行改、扩棚作业。第四条回采工作面顶板管理一、工作面顶板管理1、回采工作面必须按作业规程规定及时支护,严禁空5顶作业。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人员进入煤帮作业时,必须采取护顶、护帮措施。2、加强工作面液压支架及单体液压支柱的管理,乳化液泵站压力必须达到30MPa以上,液压支架及单体液压支柱支设必须符合相关要求,初撑力达到规定值,并有可靠的检测手段和记录。单体液压支柱严禁在浮煤、浮矸上支设,必须采取有效的防倒措施。使用4m以上单体液压支柱,必须采取两道防倒措施。3、回采工作面严格控制采高,液压支架严禁超高使用。工作面处理倒架、歪架、死架以及更换大型设备部件时,必须制定专项安全措施。4、回采工作面伞檐不超规定,采高大于3.0m、片帮严重、倾角大于15°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防片帮措施。倾角大于15°时,液压支架必须采取防倒、防滑措施。倾角大于25°时,必须有防止煤(矸)窜出刮板输送机伤人的措施。5、回采工作面处理液压支架上方冒顶时,必须制定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工作面发生冒顶事故时,必须先停止生产,待顶板维护好后,方可恢复生产。处理过程中必须明确负责人,跟班人员现场指挥,安监员现场监察,闭锁工作面刮板输送机,确保退路畅通。严禁人员进入支架上方构顶。6、回采工作面遇地质构造、过空巷等特殊情况时,必须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积极采取有效的主动支护形式,如煤体加固、打锚杆、锚索等,控制片帮冒顶事故的发生。同时,要根据构造区或空巷压力变化情况,及时对措施进行修改补充。7、回采工作面因故停产前,必须将液压支架移至最小控顶距,并采取有效的防止支架自降措施。端面距超规定时,6要支设贴帮柱,停产期间安排专人巡回检查,发现顶板隐患及时处理。8、综采工作面拆除、安装,初、末采必须制定专项安全措施。明确顶板控制方法,加强顶板管理。9、工作面初、末采若发生冒顶事故,必须制定专项安全技术措施,严格按规定进行顶板维护,严禁人员在无支护的空间下违章作业。二、回采工作面端头支护和两巷超前支护管理1、采煤工作面所有安全出口与巷道连接处超前压力影响范围内必须加强支护,且加强支护的巷道长度不得小于20m;综采(综放)工作面,此范围内的巷道高度不得低于1.8m,人行道宽度不得低于0.8m。安全出口和与之相连接的巷道必须设专人维护,发生支架断梁折柱、巷道底鼓变形时,必须及时更换、清挖。2、应经常检查采煤工作面上下端头的支护情况,支护方式、支护密度必须符合作业规程的规定。3、综采(综放)工作面端头支护优先使用端头支架,未采用端头支架的,应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配合金属铰接顶梁或长钢梁支护。采用金属铰接顶梁支护时,必须打齐水平楔和限位销,采用长钢梁支护时,必须成对使用。工作面上、下端头第一架与端头支护的距离不得大于500mm,并接实背严。4、采煤工作面巷道超前支护形式及参数应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综采(综放)工作面优先推广使用巷道超前支护支架,不能使用巷道超前支护支架的,应使用单体液压支柱和金属铰接顶梁支护,其挑棚排数、间距、支护距离等参数应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75、巷道变形严重处,必须对煤锚支护巷道帮顶锚索,架棚支护巷道螺母、限位块、牙壳等采取防护措施,防止崩出伤人。6、架棚支护巷道,替棚的工序、超前煤壁的距离、替棚后的支护形式等相关参数应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替棚前,必须对帮、顶进行支护,严禁空顶作业。7、架棚支护无断梁、折柱现象,腰帮、背顶严实,无窜帮、漏顶现象,架间撑木或拉杆齐全有效。锚杆支护无失锚现象,帮网最下边离地高度符合作业规程要求。8、工作面上(下)端头回棚期间,严禁拉移端头处支架,俯采角度大于15°的,应采取防滚矸伤人措施。9、相邻采空区工作面或二次动压巷道靠采空区侧压力大且底软时,工作面超前支护距离必须达到30m以上,并要加大支护密度。具体支护的距离、形式、密度、柱鞋的种类及规格和材质等,必须在作业规程或专项措施中明确规定。11、加强回采工作面两端头退锚管理,特别是初采期间的退锚管理,确保落山顶板及时垮落。顶板锚杆、锚索应提前退去,确保切顶线内顶帮锚杆、锚索全退锚。对于上下隅角悬顶面积大于2m×5m的,应采取措施。12、凡顺槽采用锚杆、锚索(网)支护的回采工作面,必须配备和使用退锚机具进行退锚卸压。如因锚索变形造成不能退锚时,必须将顶网剪开。13、退锚必须在进回风巷前后密柱之间放顶步距内进行,严禁任何人员进入旧密柱以里空顶区进行退锚或从事其它活动。退锚放顶工作不得与移转载机、推移机头机尾、拉移端头架平行作业。14、退锚和顶锚杆卸压前,在所退锚索(锚杆)20~30cm8处,至少支设一根单体柱。15、每一回采工作面必须配备两台以上经集团公司认可的安全高效退锚机(备用一台),损坏的退锚机必须及时更换。三、初采放顶管理1、采煤工作面初次放顶必须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并明确顶板控制方法,加强顶板管理。初采期顶板垮落难度大的,要在支架走出切眼范围内采取强制放顶措施。2、矿应成立以生产矿长为组长的初次放顶领导小组。初次放顶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如下:(1)负责初次放顶期间的生产协调。(2)组织初次放顶期间的现场跟班。(3)监督检查初次放顶安全技术措施执行落实情况。(4)初次放顶结束,组织现场鉴定。3、工作面初采时,端头要加强支护,必要时在落山支设木垛、密柱或戗棚。使用单体柱必须完好,支设要迎山有力。4、初采阶段超前支护不少于20m(靠采空侧巷道不少于30m),其范围内不得有缺棚少柱现象,失效的支架要及时更换。5、工作面初采时,若巷道超高,推移运输机有困难时,必须构顶。采煤机割煤,采高必须符合要求。6、初次放顶结束后,采煤事业部应将初次放顶期间的矿压观测、出现的较大问题及处理措施等记录资料及时移交生产技术部,由其统一整理,形成工作面初次放顶小结(包括顶板垮落步距、来压步距、顶底板移近量、支架载荷、支柱(活柱)下缩量、存在问题及建议等),经采煤副总工程9师审查后归档,作为采后技术总结的参考资料。四、末采顶板管理1、工作面末采铺网上梁时,必须专人监护顶板。逐架进行,严禁一次降两架以上,降架前煤帮必须打好临时帽柱。2、末采工作面若有断梁或失效支柱等不安全隐患时,必须及时更换和处理第五条矿压监测一、建立完善矿压监测管理机构,矿成立矿压监测领导小组,由矿总工程师、生产技术部及采煤事业部负责编制矿压监测设计及日常矿压监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技术部门设矿压组,生产技术部部长担任组长,由采煤事业部部长、队长和技术员担任成员。日常监测工作由采区负责具体实施,技术部门进行协调、监督。二、煤巷锚杆支护巷道必须进行顶板岩性探查,并符合下列规定:1、煤巷锚杆支护巷道每掘进50~100m,必须在迎头至少施工1个顶板岩性探查孔,孔深不小于5m,并且不小于锚索孔深度。遇地质构造带、施工锚杆(索)孔发现岩性异常等情况,应及时补充施工顶板岩性探查孔。探查孔应按施工先后顺序进行编号,现场挂牌管理,内容应包括巷道名称、探查孔编号、施工日期、位置及孔深、观测人员、钻孔柱状图。2、探查孔现场观测工作必须由矿地质部门负责,施工单位、技术部门配合。观测人员在探查孔施工期间应观测钻孔钻进速度变化、孔内排出的煤(岩)粉情况,在探查孔施工结束后必须采用钻孔窥视仪对孔内的岩层岩性、厚度、起止位置、裂隙发育等情况进行观测,并做好记录,探查孔影10像资料存档备查。3、观测人员必须及时整理、分析、反馈探查资料,并编制顶板岩性探查台
本文标题:《恒升煤业顶板管理制度》41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57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