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数据库 > Oracle自增列创建方法
之前一直用mysql开发网站,最近换掉工作,碰到了oracle,发现了好多问题,oracle主键不支持自增。。搜了一下才发现要但是通过触发器(trigger)和序列(sequence)可以实现。一新建一个测试表--CreatetablecreatetableSYTEST(syidNUMBER(10)notnull,synameVARCHAR2(100)notnull,sydateVARCHAR2(100))tablespaceUSERSpctfree10initrans1maxtrans255storage(initial64minextents1maxextentsunlimited);--AddcommentstothetablecommentontableSYTESTis'测试';--Create/Recreateprimary,uniqueandforeignkeyconstraintsaltertableSYTESTaddconstraintSYIDprimarykey(SYID)usingindextablespaceUSERSpctfree10initrans2maxtrans255storage(initial64Kminextents1maxextentsunlimited);二:创建SEQUENCEcreatesequenceSYIDincrementby1startwith1minvalue1maxvalue9999999999999nocacheorder;三:创建一个基于该表的beforeinsert触发器,在触发器中使用刚创建的SEQUENCEcreateorreplacetriggerSYIDtriggerbeforeinsertonSYTESTforeachrowbeginselectSYID.nextvalinto:new.SYIDfromdual;end;下面往表里面插入数据测试就ok了使用ASP.NETMVC框架,创建默认项目,第一直观感觉就是地址都是Rewrite过的。对源码和配置文件稍加分析不难看出,MVC使用了httpModules来拦截地址请求,具体用到了System.Web.Routing类库(MVC2中,MVC1怎么用的忘记了。)而这部分类库被包装在.NETFramework3.5SP1中,MVC2需要SP1支持也就理所当然了。SP1提供的System.Web.Routing类库可以方便地进行地址请求拦截,对编码处理方面也很优秀。UrlRoutingModule类拦截请求,在这之前,Application_Start的时候,会给RouteTable的全局对象一个拦截的设置。而这个设置使用RouteCollection对象进行保存,MVC对这个类进行了扩展——RouteCollectionExtensions。这些可以不考虑,接下来,当用户访问页面时,UrlRoutingModule类拦截请求,在RouteTable中查看是否符合规则,符合的话,就会调用MvcHandler,这个调用在httpHandlers配置节点被注册,条件是地址符合“*.mvc”规则。MvcHandler的ProcessRequest方法就会调用Controller来执行。事实上整个过程都是黑盒子,用户感觉不到。在Controller中某方法执行后,返回结果,再进入具体的aspx页面。分析了MVC的工作工程,就可以对比其与WebForm的区别了。我们知道,MVC模式的业务被放置到Controller中去执行,而aspx页面只负责显示。那么在MVC中的业务实际执行时间被提前到了HttpMolde中,而WebForm的请求只在httpHandler容器中被执行。也就是说MVC中Controller与View的分离是使用的ASP.Net请求管道隔离的,这样的话无疑在不影响效率(一次请求,而Response.Redirect是二次请求)的情况下达成了代码的逻辑层次的分离。图1MVC工作模型MVC工作的优点是显然的,更加有利于理解分层逻辑,把握代码的层次感。Controller到aspx页面之间的过程,已经被框架隔离。至于Controller或者View页面与Model调用的过程,还是需要自己来把握。ASP.NET的MVC框架实现了Controller代码的单独管理。而看WebForm开发模型,则只在HttpHandler容器中执行,对其进行分层,在大的方面缺乏支持,而只能依靠逻辑上分离。并不是不能分离,而是由一定的局限性。HttpHandler的拦截,是跟访问后缀名有关的。当请求一个页面时,那就是一个Handler,而WebForm模型实现显示与逻辑分离,才有的是WinForm的事件驱动。显然,事件必须被注册到页面里,比如Button1_Click这样的代码。而在Button1_Click执行之前,Page_Load方法会被执行。显示代码被写入Page_Load方法中,那么就会造成需要写额外的废代码,比如if(!Page.IsPostBack)这样的判定。而在Button1_Click执行后需要显示的部分,则比较难处理,写出另一个方法,也是必须要在Button1_Click里调用的。替代的解决方案是使用Response.Redirect,在一个aspx页面中处理逻辑,处理完就跳转到另外一个显示的页面。这样做的坏处是,在两个页面中数据很难共享,而跳转是通过标记302来实现,因此多一次请求。而另外还可以通过Server.Execute,Server.Transfer或者Context.RewritePath这样的处理方式,则两个页面转换是在服务器端完成,可以共享数据,可以说和MVC框架的处理方式大同小异,缺点是需要手动配置这些重新定向的属性。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MVC框架具有很强的优越性,而WebForm也不是一无是处,在简单的应用中更加容易开发。WebForm也是可以实现和MVC一样的分层方式,只是处理时需要多写一些代码而已。而我认为,在用WebForm开发分层遇到的最大问题是页面与页面之间数据的传递问题,而掌握好WebForm中使用服务器端跳转的应用技巧(Server.Execute,Server.Transfer或者Context.RewritePath)进行开发就可以解决数据传输问题,用WebForm开发比MVC框架更容易理解,不会产生复杂的配置,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一、什么是modules?modules的字面意思就是模块,在此指的是kernelmodules;简单来说,一个模块提供了一个功能,如isofs、minix、nfs、lp等等。传统来讲,模块化有两个方法解决:设计者可以把各项功能分离到单独的叫做线程的处理中去,或者是将内核以包含/排除一些功能的方式重新编译。如果把功能分离到线程中去,那么内核就叫做“微内核”(micro-kernel),这种解决方法增加了线程间协调工作的通信开销。就象名字暗示的那样,这种解决方案的优点在于内核的大小。linux的解决方案是包含内核模块,这些模块是可以按需要随时装入和卸下的。这样做可以使得内核的大小和通信量都达到最小。将模块从内核中独立出来,不必预先『绑』在kernelcodes中。这样做有三种优点:第一,将来修改kernel时,不必全部重新compile,可节省不少时间;第二,若需要安装新的modules,不必重新compilekernel,只要插入(通过insmode指令)对应的modules即可;第三,减少内核对系统资源的占用,内核可以集中精力做最基本的事情,把一些扩展功能都交由modules实现。模块也可以用来尝试新的内核代码而不需要每次都创建和重激活内核。但是,这样做带来的问题是:使用内核模块通常会轻微的增加性能和内存开支。一个可加载模块肯定会产生更多的代码,这种代码和额外的数据结构会占用更多一点的内存。另外因为间接访问内核资源也让模块的效率轻微降低。模块化的思想已经被广泛接受,主要的原因在于它可以扩展系统的功能,用户可以灵活的配置系统。Apache也采取了这种功能扩展方式,在本文中主要讨论是内核的模块安装与卸载,Apache模块的安装请参照Apapce的相关文档。二、如何加载模块?加载内核模块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使用insmod命令手工把它插入到内核。另一个更智能的方法是在需要的时候加载这个模块︰这叫做按需加载(demandloading)。当内核发现需要一个模块的时候,例如当用户安装一个不在内核的文件系统的时候,内核会请求内核守护进程(kerneld)试图加载合适的模块。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到内核守护进程kerneld了,它非常的聪明,能够主动的把您需要的modules自动插入kernel,将没用到的module从kernel中清退。Kerneld由两个独立的部分构成:一部分工作于linux的内核,负责向daemon发送请求;另一部分工作于系统的用户数据区,负责调入由内核请求指定的modules。若少了这个kerneld,就只能通过手工的方式,用insmode或modeprobe命令进行加载。三、modules的相关命令介绍与modules有关的命令有:lsmod:列出已经被内核调入的模块insmod:将某个module插入到内核中rmmod:将某个module从内核中卸载modprobe:自动根据依赖文件装入模块depmod:生成依赖文件,告诉modprobe和kerneld要从哪儿调入modules。这个依赖文件就在/lib/modules/kernel版本/modules.dep。Kerneld:负责自动的将模块调入内核和把模块从内核中卸载。四、编译一个最小的linux内核模块一般用来支持那些不经常使用的功能。例如,通常情况下你仅使用拨号网络,因此网络功能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那么就应该使用可装入的模块来提供这个功能。仅在你进行拨号联接的时候,该模块才被装入。而在你断掉连接的时候它会被自动卸下。这样会使内核使用内存的量最小,减小系统的负荷。当然,那些象硬盘访问这样时时刻刻都需要的功能,则必须作在内核里。如果你搭一台网络工作站或web服务器,那么网络功能是时刻都需要的,你就应该考虑把网络功能编译到内核里。另外一个方法是在启动的时候就装入网络模块。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你不需要重新编译内核。而缺点是网络功能不能特别高效。按照以上的原则,我们首先列出一张清单,看看kernel中哪些选项是非有不可的,也就是说,这些东西是必须被编译到内核中的。将那些非必需的模块剔除到内核以外。第一个是root所在的硬盘配置。如果您的硬盘是IDE接口,就把ide的选项标记下来。如果是SCSI接口,请把您的接口参数及SCSIid记标下来。第二个是选择使用哪一个文件系统。linux的默认文件系统是是ext2,那么就一定要把它标记下来。如果机器中还其它的操作系统,如win98或windowsNT,您还会可能选择FAT32或NTFS的支持,不过后面你可以通过手工加载的方式来加入新的模块支持。第三个是选择linux所支持的可执行文件格式。这里有两种格式可供选择:1、elf:这是当前linux普遍支持的可执行文件格式,必须编译到内核中。2、a.out:这是旧版的linux的可执行文件各函数库的格式,如果你确认肯定用不到这种格式的可执行文件,那么就可以不把它编译到内核当中。以上这些内容,是必须要编译到内核中的。其它的内容凡是所有选项中m提示的,都选择m,这样可以通过手工的方式添加该模块。**Loadablemodulesupport**Enableloadablemodulesupport(CONFIG_MODULES)[Y/n/?]Setversioninformationonallsymbolsformodules(CONFIG_MODVERSIONS)[N/y/?]Kerneldaemonsupport(e.g.autoloadofmodules)(CONFIG_KERN
本文标题:Oracle自增列创建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79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