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phil--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地质时代生物进化图生命的起源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中国先哲与当代学者往往以“上古”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一、中国人起源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有了文化。因此,中国文化起源与中国人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二、原始物质文化在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三、原始观念文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国古代神话四、原始社会组织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五、上古文化分布(多元状态)第二节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一、殷商神本文化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定都殷后,商人文化水平显著提高,兼具“象形、会意、形声”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出现,使商人率先“有册有典”,而这些典册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文献。然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关于殷商时期的神本文化,古代典籍屡有记述。《礼记.表记》便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一)疆域(历代疆域图)。(1)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中国古代的华夏族在黄河流域繁衍发展,当时的华夏族同蛮、夷、狄等不同族类经过长期的交往和融合,形成了共同的族体“华夏族”。华夏族分为几个不同的部落,这些不同的部落集团先是生息在黄河及其支流一带,后来发展到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等广大地区,建立了持续600多年的夏朝。夏朝的疆域,以黄河、长江为主,以今河南西部为中心,西起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南接湖北、北到河北。(2)商朝:约前17世纪—约前11世纪,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始于商朝。其疆域与夏朝相似。商朝的文化非常发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商代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是使用文字。最大的成就就是甲骨文,仅从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十多万块甲骨上,已发现的单字就有5000个。(二)政区(1)商周: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制度最早产生于奴隶制时代。相传夏朝开始按地区划分居民,史称“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商朝开始在王室以外地区分封诸侯,世袭统治权。西周实行了“封邦建国”,“受民受疆土”的典型分封制。春秋时期,列国兵争,晋、楚、秦等在边地先后设立县和郡,至战国,郡县两级制,开始在全国普遍推行,总的来看,第一个时期,商周时期是地方分权的分封制。县以下置乡、亭、里等基层政权组织。郡、县两级行政长官由皇帝任免,实行年终考核,依任职情况决定升降留免(类似于今天的行政首长负责制)。(3)周朝: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商朝灭亡后,继之而起的是延续了800多年的周朝。周文王姬昌用姜子牙治理国政,国运昌盛。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建都镐京,东周建都洛邑。其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东大部。周朝在中国文化上最大贡献是灿烂的青铜文化。二、周人的文化维新周朝建立后,一方面因袭商代的种族血缘统治方法,一方面实行文化主旨上的转换,正如《诗经》所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人的“维新”,首先表现在宗法制度的建立。另一文化创新,乃是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乐),这便是所谓“制礼作乐”。周代的礼制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各种行为规范准则。范文澜曾指出:周文化是一种“尊礼文化”。王国维也说,礼是“周人为政之精髓”,是“文武周公所以治天下之精义大法”。周人所确立的“礼”,为后世儒家所继承、发展,以强劲的力量规范着中国人的生活行为、心理情操与是非善恶观念。第三节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大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1、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解放了士阶层。2、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3、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学术环境宽松活泼。4、周天子“共主”地位丧失,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4)春秋战国:从东周开国到秦始皇统一中国这500多年,习惯上称春秋战国。在此期间,各诸侯国之间战火不断,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此时的疆域基本上和周朝接近。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空前繁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交锋“百家争鸣”的现象。二、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西汉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西汉刘歆又将诸子归为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十家。由于社会地位、思考方式和学统承继上的差异,先秦诸子在学派风格上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儒家学说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之间架起了桥梁。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自守,卑弱自持“。道家的”自然“是一种超功利的境界,带有玄思的品格和自适的情趣,遵从天人关系。法家的先驱人物是齐国的管仲与郑国的子产,他们力主强化法令刑律。嗣后,李悝著《法经》,商鞅实行“法治”,申不害、慎到相继提出重“术”、重“势”的思想,至韩非集法(政令)、术(策略)、势(权势)之大成,建构成完备的法家理论。墨家的创立者是鲁国人墨翟,其信徒多是直接从事劳作的下层群众,尤以手工业者为多。故墨家学说“尚力、节用、兼爱、天志、尚同”,典型地映现出小生产者、小私有者的性格。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其特长是“深观阴阳消息”。运用阴阳消长模式来论证社会人事是阴阳家的一大创造,而从时间、空间的流转变化中去把握世界则是阴阳家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鉴于此,文化史家借用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的概念,即那个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三、华夏族的最终形成春秋战国的特殊文化环境,有力地推动了华夏族的最终形成。过去华夏各国视为蛮夷的秦楚二国,经过春秋300年的变迁,已实现华夏化,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礼仪文化等方面与华夏趋于一致。自此,中国燕山以南、长江以北的黄河中下游及淮、汉流域广大地区的居民,已基本上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第四节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完成“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统一大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君主集权的一统帝国——秦王朝建立。一、宏阔的文化精神秦皇汉高建立的秦王朝具有宏大的规模和气象,宏阔的追求亦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开拓进取、宏阔包容的时代精神作用于中华文化共同体内部,激发了工艺、学术的创造高潮;作用于共同体外部的广阔世界,则大大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最著名的文化活动是汉武帝时期导致丝绸之路开辟的张骞通西域。二、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天下,雷厉风行地扫荡这种种之“异”,建立统一文化,其重要措施如下:第一、书同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与统一工作。第二、车同轨,定车宽以六尺为制,统一车辆形制,一车可通行全国。第三、度同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第四、行同伦,以法为教,在各地设置专管教化的乡官。第五、地同域,废分封,扩疆域。秦汉时期的文化一统,还包括思想学术上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对中国文化其后的历程影响至深至巨。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统一天下后,更执著于“别黑白而定一尊”。秦汉时期的李斯和董仲舒是在统一的专制帝国建立后设计“大一统”思想体系和文化形态的主要智囊人物。而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不仅推行于当世,而且在汉至清的两千年间行之久远。三、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策的推行,使儒学成为汉代文化思潮的主流,《诗》《书》《礼》《易》《春秋》变成儒家独奉的经典并被正式尊为“五经”。到了东汉,又增加《孝经》《论语》,合称“七经”。西汉统治者复“立五经博士”,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传经之学和注经之学成为专门学问。“经学”成为汉代至清代的官方哲学。经学内部因学术派别不一,爆发今古文之争。所谓“今文经”即朝廷为了便于经学流播,下令搜集流散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著作,写为定本,作为传述的依据。由于这些经书系用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整理,遂有“今文经”之称。所谓“古文经”即鲁共王刘余、北平侯张苍、河间献王刘德等人通过种种途径所发现的儒家经书,这些经书系用古籀文写成,故称“古文经”。从武帝时代直到西汉末,今文经学居“官学”正统地位,在今文诸经中,《春秋公羊传》尤为重要。自西汉末古文经出现,学者内部就分为“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两大派。古文经学在王莽摄政时扶摇直上,东汉末年的郑玄成为有汉一代隆盛经学的总结性人物。(5)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它是在公元前221年由秦王赢政建立起来的。秦王朝立国仅15年,它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今甘肃、四川、至今云南、广西、北到长城一带。秦朝在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兵马俑”和“阿房宫”成为历史的见证。(6)汉朝: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西汉王朝建都长安,先后统治达214年,其疆域东南至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葱岭。西南至云南、广西、越南的中部,北至大漠,东北达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自西汉中期至唐朝末年的千余年间,越南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2)西汉初年,采用“郡国并行制”。长安及附近地区实行郡县制,长官有太守和都尉。其余地区是分封制。同姓子弟分封为王,功臣和亲属外戚分封为列侯。汉武帝时,诸侯王的封地分割缩小,治民之权被取消,王国变成和郡一样的地方行政机构,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另分全国为十三个州郡,每州由皇帝派刺史一人监察郡国。东汉取消郡尉,固定刺史为州级长官,地方行政机构演变成州、郡、县三级制。第五节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汉末董卓之乱,使久已摇摇欲坠的汉帝国终于崩溃瓦解。一场长达近四百年的战乱由此展开,政治舞台上角色更迭如走马灯般令人眼花缭乱。战乱与割据打破了帝国的一元化政治与集权式地主经济体制,定型于西汉中期的以经学为主干、以儒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模式崩解,取而代之的是文化生动活泼的多元发展局面。姓前名后的国家(3)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基本保持州、郡、县三级。但一个州所管的郡县越来越少。总的来看,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一、玄学崛兴“有晋中兴,玄风独振。”(《宋书。谢灵运传》)玄学是魏晋时期崛起的一股新的文化思潮。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玄学的兴起,对魏晋文化思潮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玄学的思维特点是超脱多样化的现世实物而直接诉诸本体。其次,玄学虽然以超越有限达到无限为根本,但玄学家所说的达到无限是在现实的人生之中,特别是在情感之中去达到对无限的体验,使玄学与美学内在的联结在一起,成为魏晋美学的精魂。再次,玄学作为一种本体论哲学,其现实意蕴乃是对魏晋人所亟亟追求的理想人格作理论上的建构。二、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玄学的兴盛,体现出动乱时代人们对个体存在意义和价值的关注,而这样一种社会心理也成为道教与佛教兴盛的土壤。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酝酿于东汉,发展于魏晋,至南北朝时期,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刘宋庐山道士陆修静藉政权之力清整民间道派,并首次使用“道教”一词统一各道派。道教既具有宗教的一般特征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体现在思想渊源、神仙世界的构造和教旨上。道教勃兴的同时,来自
本文标题:phil--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501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