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初中语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东方市四更中学李珣关键词:语文教学想象力思维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创造型人才,而创造型人才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力丰富;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把握知识的综合能力,其重要的途径也是想象。可以说,培养和发展学生想象力是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发展,使学生成为创造型人才不可缺少的因素。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及自己多方面的探索,我谈谈以下几点看法:一、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丰富情感积淀朱熹曾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想象也是如此。无论想象内容如何荒诞,都有其客观的实体作为基础,如果离开了这一客观基础,想象便成了无源之水。可以说,对“无字知识”、书本知识的感悟和积累,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前提条件。一个学生,如果平时不善于观察,不注意感悟,对生活没有刻骨铭心的体验,那么他对文章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生存状态,是不会发生强烈的共鸣的,也是很难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知识经验)进行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如我在教读《社戏》时,农村学生因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有些相似,在阅读时,自己的生活经历就会如放电影似的在脑海里闪现,于是个个都张开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见,感觉课文内容趣味无穷。而在市里参加语文调教时,同样的内容,但面对的是城市长大的学生,他们对于《社戏》中的内容不够了解,反应也就比较冷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积累,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山川河流,去观察草木鱼虫;引导他们接触社会,去体验人间冷暖,去感受世态炎凉;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淀情感,让学生为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同时要在教学中注重适时激发学生的记忆,让他们再现积累,让想象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二、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促进学生想象1、问题设置启发思维,激发学生想象积淀情感是学生进行思维、展开想象的基础,而学生的思维犹如平静的池水,不投之以石则不能起波澜。因此,激发学生思维是培养和发展想象的关键所在。怎样促进学生想象,想象的内容是什么等大都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激”得有法。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的实际出发,善于设疑,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入文本的意境,2才能(从而)更好地理解内容。如在教学杜甫的《登高》时,为了启发学生想象,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一个壮志未酬而又年迈体衰的异乡人,在深秋时独登高台,会是什么心情?秋风萧瑟,树叶飘零,感受怎样?更兼猿猴哀啸,孤鸟悲鸣,又是如何?这一连串的问题,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使他们很好地再现出蕴涵在诗歌中的意境,并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教师启发学生思维时也要讲究艺术,有时“引而不发”,更能让学生的思维在无限的时空领域纵横驰骋,自由翱翔。所谓“引而不发”,是在学生对课文领悟已达一定深度的情况下,教师通过点拨、质疑、假设等手段,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度推进,从而激起学生新的思维兴奋度。因此,教师在引导时要使自己的引导充满浓厚的情趣,才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如在学完《我的叔叔于勒》后,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假如于勒叔叔发财回来,情况会怎样?问题一抛出,学生一下子掀起思维的轩然大波,他们进行大胆的想象:有说菲利蒲(普)夫妇把他视为上宾,恭敬有礼,惟恐不周;有说于勒财大气粗,趾高气扬,冷酷无情……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的点拨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拓宽学生的思维,并把他们的思维引到挖掘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上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反复诵读引起共鸣,激活学生想象朗读是艺术,艺术需要想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在努力把握作者感情基调的过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不知不觉地进入佳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悲欢,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先指导学生朗读“春草图”,学生在反复朗诵的过程中自然联想起春季校内的草坪,野外的草地,脑中逐步生成立体画面.朗读也逐渐声情并茂起来,接下来在朗诵其他段落时,每一个人脸上都写满了欢快与陶醉,可想而知,学生已经打开想象的闸门,在想象的世界自由翱翔。3、直观教学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想象初中文本内容丰富多彩,但很多文字表现出的形象,学生难以凭自身的生活体验去认识,因此教师应该适当借助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再造想象。如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学生难以体验文本中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等意境,我借助多媒体展示北国风光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文字,同时自然激起他们的想象欲望,诱发他们去想象其中的意境,从而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当然,这几种方法的使用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选择适宜的方法。另外,教师在启发学生想象时,不能忽视教师启发性的讲析。因为适当讲解能使学生初步理解内容,使学生的想象有所依托。三、善于结合课文内容,巧设想象练习3课文内容,纷繁复杂,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若适时地结合课文内容巧妙设置想象练习,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唤起感知,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绘或模型、图样、符号的示意在大脑中产生想象的过程。这一方法在诗词教学中用得较多。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书中的描述同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如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我出示一幅在藕花丛划船的挂图,让学生根据文中描述及挂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去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学生眼看图画,耳听师音,嘴轻吟诵,心向往之。渐渐地,仿佛进入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及的境地。这样通过已有的感知材料想象,使学生加深对词意蕴的理解,也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培养。有的学生一开始不会想象,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当读到这类有情有景的语言时,画面会不知不觉地一一浮现,逐渐成为“永远的情景”,语感也由想象力的发展而越来越敏锐。借用“空白”,激发想象。中学课文中有许多作者未明确写出的部分,这是作者有意留下的艺术空白,使作品达到“余音绕梁”的境界。如戏剧中的潜台词,诗歌中的模糊语言,小说中的省略号、破折号等,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启发学生去思考,以想象填补“空白”,从而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理解。譬如《变色龙》,全文共用了很多省略号,这些省略号的运用,形象而深刻地刻画出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变色丑态。教学时,我让学生研究文中的省略号,引发其想象。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所想象出来的内容具体生动。巧用结尾,补充想象。有些课文的结尾嘎(戛)然而止,余意未尽,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如《皇帝的新装》的结尾,让学生想象游行结束后皇帝会怎样做。这样的练习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投入到想象的境界中,所想象出来的内容大胆而新奇,充分体现出学生无所不想的丰富的想象力。四、营造平等民主氛围,激发想象热情人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由于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爱好和审美情趣的差异,他们想象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作为教师不能强调学生的想象与教师的理解、教参的分析一致而最终扼杀了学生的想象,要用心去关注、倾听学生哪怕是幼稚可笑的想法,并能与学生平等分享彼此的想象内容。这样才能给学生创设一个平等、民主的想象氛围,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在想象的世界中自由翱翔。想象,使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终于载入不朽史册;想象,使荷塘上光与影和谐的旋律犹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然而,要培养出学生的想象力,需要一个长期不懈、循序渐进的训4练过程。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多措并举,锲而不舍,有朝一日,学生就会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参考资料:《中学语文美育》《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
本文标题: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591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