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三农”知识库问题答案
“三农”知识库(参考答案)1为什么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大变化是什么?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农产品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审时度势,作出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判断。这是全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进入新阶段,是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六个重大变化上来判断的。1)农产品供求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农业增长越来越面临明显的增长约束。2)农民收入增长的来源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后,农民收入来源趋向于多元化和多样化,由过去主要依靠种植业转向主要依靠非种植业,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产业转向主要依靠非农产业,3)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流动的动因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限制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农民被剥夺了自由流动的权利。在20世纪80年代,政府农村就业的基调是鼓励“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式的就地转移。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控制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开始有所松动,从限制农民流动,逐步转向承认流动,接受流动,鼓励流动。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日趋活跃,并逐渐成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现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主要是以向城镇迁移为主,占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总量的比重在70%~80%的水平上,其中转移到大城市的占到了30%以上。过去,农民外出打工主要是养家糊口,满足于挣小钱,多是权益之计,多是临时外出,多是自发行为。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由过去的一个人进城到现在的举家进城,由暂时居住到长期居住,由做简单工作到做技术工作,由离土不离乡到离土又离乡,努力的想成为城市居民,成为企业的工人,成为工商业的经营者。4)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与城镇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过去城乡之间单一的关系,逐步被多种经济联系和要素交流所取代,城乡经济相互作用日趋紧密,城市与农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农民与市民更加相互依赖、难以分割。5)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必由之路。6)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涵和工作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长期困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农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缓解了,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矛盾日益突出;虽然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但还有大量的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相当低;虽然全民的教育文化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在稳定提高,但农村教育、医疗等基本社会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虽然我们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上作了大量工作,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是趋势还未根本扭转。过去农业和农村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抓产量,保供给,现在既要保供给,更要抓收入,中心任务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基本目标是千方百计的增加农民的收入。过去我们要抓速度,单纯追求GDP的增长,现在开始注重质量和效益,讲求可持续发展。过去我们单纯抓生产、抓经济,现在开始注意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过去我们基本上是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现在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什么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如何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经的过渡形态。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是由两类性质不同的部门构成的:一是传统部门,主要是农业部门;二是现代工业部门。他把此种经济称为“二元经济”。3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说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发展的基本目标?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1978~1984年,农民收入的高速增长阶段。农村经济体制变革,政府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诱发了农业的超常规增长。这一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构成的基本特征是,因为生产增长的收入占56.0%,因收购价格而增加的收入占23.1%,转移收入占13.3%,因减免税收而增加的收入占7.6%。2)1985~1988年,农民收入增长的减缓阶段。在这四年期间,农民收入名义增长率跌到11.0%,而实际增长率只有1.2%,虽然名义上收入年年增加,但实际收入的增长却非常缓慢。这一时期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不景气,农业年均增长率下跌到4.1%,粮食生产则出现了“一年停滞,三年徘徊”的被动局面。3)1989~1991年,农民收入徘徊和停滞阶段。1989~199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45元增长到708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率只有0.7%,其中1989年农民人均收入实际下降1.6%。这一阶段农民收入的年增长态势与农业增长的态势极不协调。1989~1991年期间,农业增长势头较好,按人口平均计算,农业的实际年增长率达到5.4%,其中粮食产量连年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业增产,而农民不增收或少增收,农民收入连续多年徘徊,成为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十分突出的一个问题。4)1992~1996年的恢复增长阶段。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从1991年的708元增加到1996年的1926.1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2.16%。但由于这段时间物价水平上涨很快,扣除物价因素以后,年均实际增长速度并不是很高,为8.06%。5)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连续7年低速增长。1997~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3.97%,比改革开放以来24年平均值(7.33%)低3.36个百分点。在农民收入平均增长速度的背后掩盖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具体到粮食主产区和纯农户,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收入是停滞的,甚至是下降的。Yuanyin实现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必须使农民收入能稳定增长。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小康的关键指标。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的缓慢,已经成为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的一大难题。而且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开拓农村市场是扩大内需的重点。靠9亿多农村人口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将是持久和不可估量的。只有农民收入和农村购买力上去了,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因此,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提出,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4为什么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应当承认过去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仍然是初步的、低层次的和阶段性的。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日益突显出来。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三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位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农作物不同程度地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在结构调整中,地区之间重复投入,常常一哄而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了过度的盲目竞争和资源浪费。四是乡镇企业结构不合理,与城市工业相雷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发展农村经济,必须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按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产品竞争力,确保粮食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握好调整的方向。5为什么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是什么?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在科学分析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思想,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战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之间一直未能建立起均衡增长和良性循环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经济仍未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目前,城乡关系不顺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过分悬殊。如果不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不着手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不仅会对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形成制约,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将带来负面的影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创新。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期到总量基本实现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正逐步形成。但由于种种原因,三农问题的解决还远未达到理想的程度。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矛盾日益突出。大量的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相当低,农村教育、医疗等基本社会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着深层次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从体制性矛盾看,由于长期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在处理农村和城市关系问题上,仍自觉或不自觉的存在“重城轻乡”的观念。从结构性矛盾看,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不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逐步推进城市化,加速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转移,而是从体制、政策到各项管理制度上都限制农民进程就业和定居。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城市化大程度却比2000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要低10.3%。我国目前人均GDP仅有1000美元,但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农产品需求制约,最基本的原因是城镇农产品消费群体比重太小。我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最根本的障碍是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缓慢,农民比重过大,导致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低,这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的三农问题,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必须重点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减少农民,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发挥城市对农村生产的帮助和带动作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2000年底,我国已经在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但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和不全面的,发展也是很不平衡的小康,这主要表现在农村。农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有3000万左右,初步解决温饱问题是低收入人口有6000万左右,还有一大批基本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其温饱的标准还很低。可见,在21世纪的头20年,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和更全面的,以及比较均衡发展的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均在农村。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村社会进步作为重中之重,由城乡分治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全局性的意义。6解决三农问题为什么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目前中国的人均GDP按汇率计算,约为1000美元左右,按购买力计算大约为3000~4000美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产值结构大约为15:85,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就业结构大约为50:50。城镇化水平为40%。众多学者综合上述四项指标认为,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后,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非农产业,这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一时期城乡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农业不再替工业发展提供积累,工业依靠自身的积累实现增长,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农业成为接受“补助”的部门,而不是受“挤压”的部门。根据国际经验,不同国家在此阶段都从各自国情出发,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以工业反哺农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也是工农、城乡关系开始改善的最重要阶段。中国在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为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提供了可能。从当前来看,农村发展面临的最突出的还是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长期性、根本性因素并未消除,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使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进一步调整有关政策。要对农
本文标题:“三农”知识库问题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621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