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期末复习
1“中国古代文学(一)”课期末复习一、填空题(每个空1分,20分左右)二、单选题(每个空1分,10分左右)三、诗词名篇默写(20分左右)曹操、陶渊明各一首曹操:《短歌行》《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种豆南山下》《饮酒》其五四、简答题(20分左右,A、B卷各3道小题)1.春秋笔法也叫“微言大义”,是孔子在《春秋》中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目的: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春秋》多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如: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做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22.《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卷二十九,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集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佚诗名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一般认为《古诗十九首》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其所产生的年代最迟不晚于东汉桓帝时期。《古诗十九首》主要是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其中所表现的游子思妇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千百年来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3.“香草美人”香草、美人是屈原《离骚》中的两类意象。“香草”意象的象征意义:品德和人格的高洁;“恶草”:谗邪小人。“美人”意象的象征意义: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屈原用香草美人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忠贞品质、对君王的哀怨以及对奸佞的痛斥。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把诗人内在的审美情感外化,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在吸收楚文化的基础上的首创。4.建安风骨建安是东汉王朝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6一220),共25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文学指建安元年(196)到太和六年(232)的文学,到曹植(192-232)死为止,共37年。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为“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玚、孔融。女诗人蔡琰(蔡文姬)。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被后人标举为“建安风骨、“建安风力”或“汉魏风骨”。其特点是:①作品内容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动乱、抒发渴望建功立业、国家统一的抱负。②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是其时代特征。③呈现出慷慨悲凉、刚健有力的文风。“建安风骨”对后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35.《孟子》的文学成就1、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1)孟子中的论辩文,也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2)比喻(3)寓言2、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1)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2)《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章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3、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6.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同时,后世将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正始文学也称为“正始之音”。正始时期政局混乱,由于司马懿父子掌握朝政,大肆诛杀异己。文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正始文学的特点:①此时的诗歌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②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③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7.楚辞1、战国后期,屈原开创的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新诗体。“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句式比较自由,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2、屈原和后来其他作家用这种新文体所写的一些作品,如《离骚》、《九辩)等。3、由这些作品选辑而成的一部文集:《楚辞》(专书)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等所作楚辞体以及自己的《九叹》共16篇,合成一书,取名《楚辞》。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并收入自己所作《九思》。这是今本《楚辞》的基本篇目,共17篇。4五、论述题(共1题,30分)第一题:结合作品论述《史记》的叙事艺术答案:1.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十二本纪叙帝王,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三千年的兴衰沿革。十表记时事、八书记制度,二者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30世家记诸侯贵族之家的历史;70列传写不同阶层的人物,少数列传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史记》这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在体例上冲破了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能够把更多的内容纳入其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2.人物传记: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1)本纪、世家——传主地位的安排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根据政治地位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入世家。本纪、世家:尊重历史事实,又合乎逻辑的归纳:项羽、吕后——入本纪。《项羽本纪》、《吕太后本纪》西汉惠帝虽为几年天子但无实权——不入本纪,无专门记载司马迁没有给汉惠帝作本纪,而是给他的母亲吕太后作了《吕太后本纪》,有关汉惠帝的事迹只在《史记·高祖本纪》和《史记·吕太后本纪》中略有提及。孔子、陈胜——入世家,因其历史地位堪与王侯。《孔子世家》、《陈胜世家》司马迁的上述安排可谓独具慧眼,是对历史事实的充分尊重,也是合乎逻辑的归纳。(2)人物传记次序的安排: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以类相从的原则。分传: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以类相从的原则。合传:以类相从,《老子韩非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合传。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分传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如:苏秦、张仪是战国策士,他们的传记也紧紧相连。再看西汉人物传记:韩长孺、李广、卫青、霍去病都是抗击匈奴的将领,故韩长孺、李广传记后面插入《匈奴列传》,然后是卫青、霍去病的传记。合传都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游侠列传》、《佞幸列传》、《滑稽列传》、《循吏列传》、《酷吏列传》、《货殖列传》等,都是为专门人物设立的合传。53.《史记》的叙事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1)人物、事件的深层因果《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司马迁非常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具有敏锐的目光和正确的判断力。他批判项羽“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说法,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自矜功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项羽本纪》)。在分析造成吴起乱箭穿身悲惨结局的原因时,认为这缘于他的“刻暴少恩”(《孙子吴起列传》)。以上见解都是很精辟的。宿命论:司马迁在探寻因果关系的时候,多有宿命论思想,在叙事时反复加以强调,成为贯穿人物传记的主线。李广悲剧原因——数奇刘邦、张良、卫青——天命、天幸福(2)叙事中详因而略果事件的起因——详写事件的结果——略写《史记》许多篇章的详写与略写,往往和对因果律的展示密切相关。如《李斯列传》开头写了李斯年轻看到的厕鼠、仓鼠处境,这是一件生活琐事,但却集中反映了李斯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为了摆脱厕鼠的处境而成为仓鼠那样的食利者。苦于贫贱而贪恋富贵,是李斯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这种思想是他人生之梦得以实现的动力,也是葬送他身家性命的祸根。《史记》许多篇章的详写与略写,往往和对因果律的展示密切相关。4.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1)复杂事件:顺叙、倒叙、正叙、侧叙等多种手法的运用。如《陈涉世家》,把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形势、千头万绪的事件非常清晰地勾勒出来。西汉前期的重大事件莫过于诸吕之乱和七国之反,在叙述这两个事件的原委及经过时,司马迁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对事态的轻重缓急明于心而应于手,成功地运用了顺叙、倒叙、正叙、侧叙等手法,使人应接不暇而又无不了然。(2)宏大场面:采用白描、铺陈、渲染等手法,不同场面有不同的气氛。《史记》的场面描写也很精彩。如写荆轲刺秦王是险象环生、惊心动魄(《刺客列传》);写鸿门宴是剑拔弩张,一触即发(《项羽本纪》)。不同场面有不同的气氛,司马迁采用白描、铺陈、渲染等笔法,传达出了各种宏大场面的实况及自己的独特感受。6第二题:结合作品论述《左传》的叙事特征(至少举9个不同的史实)答案:《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1.《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的简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描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2.《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3.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但倒叙、预叙、插叙和补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倒叙手法,如“宣公三年”先记载了郑穆公兰之死,然后再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其母梦见天使与之兰,怀孕而生郑穆公,故名之兰。预叙手法,如秦晋崤之战中蹇叔在秦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秦师经过周都洛阳北门,王孙满又预言:“秦师轻而无礼,必败。”4.《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个别段落中,作者也从事件中人物的角度,来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及场景。5.《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1)《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一般说来,《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2)《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左传》叙事中,礼、义、德等道德因素,都被作者当作影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原因加以叙述,而且叙述中往往还带有神秘因素。如以《左传》中常出现的预兆为例,这些预兆大都有道德化倾向:符合礼义要求之事,常有吉兆;而悖于礼义之事,则常有凶兆。这些预兆有时是智者的言论,有时则是占卜、梦境、天象等的神秘暗示。这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6.事件叙述和情节的戏剧性。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不仅如此,《左传》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如“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的介子推母子间的对话,不可能有第三者在旁听见或记录,当是作者根据传闻和揣想虚构而成。这种写法,可以看做后代小说家为人物虚拟对话的萌芽。《左传》中还记述了大量的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如“成公十年”记晋景公之死,情节曲折怪诞,用三个梦构成了互为关联的情节。充满神秘色彩,仿佛志怪小说。77.人物是叙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左传》的人物塑造特色:(1)由于《左传》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期末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623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