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义彩青春”义工小组计划书
漕河泾社区九点社工站1“义彩青春”义工小组计划书1.小组名称:“义彩青春”义工小组(“V-Colorful”VolunteerGroup)1.理念:2.1相关概念2.1.1义务工作(义工服务)根据SusanMcCurleyandRickLynch的界定,义务工作(volunteerservice,又称志愿服务)是个人了解及认识到社会的需要,愿意以负社会责任的精神,不计较金钱或其它物质报酬,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丁元竹,1999)从另一个角度看,义务工作就是愿意从事与自己利益无直接关系,而且没有义务(或法定责任)从事的工作。(谭建光,2003)在中国,义工服务这个概念本身就有两个看法,一个在南方叫义工,一个在北方叫志愿者,称谓的不同反映了中国本身文化的内涵。中国幅员辽阔,历史及文化本身就具有多样性。台湾政治大学江民心教授写过一本书《志工管理》,其中提到志愿服务更多反映了志愿行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慈善行为,而义工更多是从道义和义务去理解志愿者。2001年国际志愿者年会认为,义工服务在不同文化和政治背景下有不同的含义,但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义工服务应当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第一从动机上来说,义工服务是不为报酬的;第二从行动上来说,义工服务必须是自愿的;第三从结果上来看,义工服务必须是利他的。这是全球的界定。(谭建光,2003;王描,2005)2.1.2义工(志愿者)义工是指在不为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的志愿精神,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的人和人群,即不为物质利益,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2.1.3义工精神义工精神提倡社会团结和互助,并提供社会不同群体对弱势社群的同情,同时也鼓励不同团体之间的自由交往,藉此促进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义工精神鼓励人与人之间的援助,因为它强调的是社会上个人对周遭有需要的人的扶助责任,而这种责任的实践,并不单在于纳税,而是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责任。(陈定铭,2004;廖医朝,2006)2.2国内义工服务的现状本世纪以来,义工服务在全世界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潮流,一种世界性的社会运动,在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网;苗大培等,2004年;李宗派)中国义工服务在短短几十年内也得到迅速发展,这与中国转型时期(即从旧有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社会经济2体制改革,“单位制度”解体,“第三空间”的形成与扩大;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推进,支援服务需求增大;党和政府的重视引导与积极推动,志愿社会环境不断完善;民间组织蓬勃发展,义工服务组织增多;以及社会媒体的宣传推进,人们参与意识与义工服务意识不断提高等因素是密切相关的。虽然如此,当前我国义工服务与人们对义工服务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还是比较突出的,义工服务的供给量远远不能满足义工服务的需求量,中国的义工服务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依旧存在很大的差距(丁元竹,2003;汪智汉,2005),这主要体现在:一、社会上普遍缺乏对义工服务的认知;二、投入到义工服务项目的资金的缺乏;三、缺乏一套有效的管理义工团队的机制,使义工服务长期徘徊在低水平的重复之上;四、义工服务缺乏来自制度上或者法律保障上的社会支持。我国义工所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义工和义工组织的外在发展环境,义工和义工组织的自身能力建设两个方面。缺乏社会认知和法律环境等属于外部发展环境问题,筹资困难和管理、培训的缺乏属于自身建设问题,这两个方面之间又是相互联系,并相互依赖的。2.3九点社工站义工服务现状九点社工站组织青年义工团队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尝试用一种新的理念和方式在社区层面招募义工并开展义工服务,试图在传统的志愿者服务基础之上,逐渐与国外的义工服务理念接轨,最终能够形成一支稳定的义工队伍。所以在机构的组织架构中,义工服务是独立的一部分,包括义工注册与管理和义工培训两大块内容。但是,九点社工站义工服务的现状却依旧不容乐观,虽然九点社工站目前注册的义工数目已达到157人,但真正参与过义工服务的人数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人(约40-50人),而且每次都会更替新貌,没有一支真正意义上稳定的义工队伍。九点既没能为义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如改变机构有关义工的认识、建构义工管理的新体制等),也没能很好地帮助义工发展自身能力、做好义工的组织管理和培训。因为目前九点只是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义工,而没有意识到义工是机构在推行社会服务方面的伙伴;所以机构也无法认识到义工应该有的一些权利,如了解服务的价值及成效,选择决定参与服务与否,申请服务纪录证明,获得合适的工作指引、训练及督导机会,提供服务时,得到安全的保障等。而对于义工自身而言,他们本身也对自己的权利没有充分的认知,他们似乎都只在“履行义务”而很少得到这样一些权利,也就更不用说要去维护了。因此,现有的义工似乎就像一盘散沙,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机构才想到把这些散沙捡起来,等活动结束,散沙依旧是散沙。而且义工队伍中存在的“义工领袖”也只是在活动中比较积极的义工而已,并没有真正发挥出“领袖”的作用。32.4相关理论背景2.4.1机构开展义工服务的理论背景和意义:DavidScott(黄圣佑,2005;李瑞金,2005)提出的民众参与理论、地区化理论、多元机会论可以很好地来阐释机构为何使用义工这一理论问题及其意义:一、民众参与理论其主要论点,认为志愿工作是一种“非政府”和“志愿性”的活动,这种活动系基于对自己参与公共事务的决定意识日增,从而形成民主理念,为民众参与义务工作的主要权力来源。民众参与愈普及,机构所能提供的服务也愈有效和密切。民众之所以自愿担任机构的义工,主要动力是基于参与的需求。二、地区化理论其主要论点,认为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带有地区化的趋向。机构必须与当地的社会人力资源紧密结合,惟有小区民众才真正关怀地区性事务,乐于参与地区性的活动。必需运用本土的义工,始能切合地方需求,落实社教工作往下扎根的实际效果。三、多元机会论认为权力系广泛分配,没有任何部门或才俊之士,可以垄断多数的权力。换言之,只要机构的各部门有运用义工的需求,而义工也有参与的意愿,就应该开放多元化管道,让不同阶层、不同背景、不同动机的民众,依其意愿参与义务服务的工作。不致造成某一部门垄断运用义工的权力,而排斥儿童、妇女、残障者、贫穷者等处于社会不利地位者参与义务工作的权力与机会。九点社工站作为漕河泾街道培育的一家民间组织,主要是立足于漕河泾社区的层面为社区青年提供服务。这也主要由于目前社区青年普遍缺乏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缺乏对社区的归属感。九点社工站希望通过义工服务的项目,提高漕河泾社区的青年服务社区以及参与社区活动的意识,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对该社区的归属感。此外,透过义工服务社区的过程,也同时使九点社工站的服务可以推及更多的人群受益。所以对于九点社工站而言,组建一支稳定的青年义工队伍,一方面可以鼓励社区青年通过义工服务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中来,提高社区青年的参与和民主意识,增强社区公共事务决策的民主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九点社工站的服务更贴近社区居民的需求,在机构和社区居民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另外,囿于九点社工站人力资源的缺乏,义工队伍的建立,可以为机构的服务提供人力资源的储备库,同时在这过程中,九点社工站可以通过开放多元化管道,让不同阶层、不同背景、不同动机的社区居民,依其意愿参与义务服务的工作,这样可以更好的促进社区居民间的融合,也可以使社区各阶层的居民真正关心社区的公共事务,形成一个互相关怀,互相支持的和谐社区。2.4.2参与义工服务的动机理论4作为九点社工站,应该通过对义工的培训,在考虑机构自身目的的同时,又考虑满足义工的需求,那么我们就必须对参与义工服务的动机进行分析,以使机构的活动开展能适切义工的需求。根据L.R.费思克尔和K.B.沙夫尔有关动机的论述(唐娟,2004),他们认为参与义工服务有如下的动机:1、利他动机(AltruisticMotivation)。义工在被问及服务动机时,绝大多数义工皆以“想帮助他人”为答案,譬如参与老人服务等。2、意识形态型的参与动机(IdeologicalMotivation)。不同的义工服务机构或社会议题往往吸引不同立场的人成为义工,因为惟有在个人认同其价值观之后,才可能自愿地投入精力与时间。譬如说有些人喜欢儿童的,他们就倾向于选择为儿童服务的机构;而有的人可能就倾向于参与体育类的服务活动。3、利己的动机(EgoisticMotivation)。有些人担任义工是为了满足自身情感上的各种需求,如“满足自己的优越感”、“希望被他人认同”或处理内心的冲突和获得支持。4、取有形报酬的动机(Material/RewardMotivation)。对某些参与义工服务的人而言,有形的报酬往往伴随付出而来。例如获得承接某项工程的经营权或产品的供应权等。5、提升社会地位的动机(Status/RewardMotivation)。此类义工服务所获得的回馈虽然类似前一种,但却较为间接,例如提高知名度与在社区里的地位,有机会与其它具有影响力的人建立关系,或有助于提升其本身所经营企业的形象。6、建立社交关系的动机(SocialRelationshipMotivation)。义工服务里人与人的活动非常频繁,例如于受惠者间的互动,与其它义工间的互动,以及与某些正式工作人员之间的互动等。7、打发休闲时间的动机(LeisureTimeMotivation)。对有些人而言,参与义工服务是消磨空闲时间的一种方式。8、追求个人成长的动机(PersonalGrowthMotivation)。有些人参与义工服务的目的是希望获得学习的机会,以追求自我成长。另外,“人在情境中理论”(Person-EnvironmentFitTheory)(MarieT.Sergent,WilliamE.Sedlacek,1990)认为,义工作为一个个体总是处于特定的情境中,客观上义工参与义工服务可以产生与情境互动的效果,而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义工参与的动机(需求)可以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中获得满足。这个满足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特定情境中的个体(义工)之间,义工与机构之间的双赢的一个过程。结合九点社工站所作的评估以及来自注册义工的反馈信息来看,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义工服务行为都是利他性和自利性的结合。对于这些动机,义工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有些可以自然而然得到满足,比如利他动机,打发休闲时间的动机等,但有些动机通过仅有的一次活动较难得到满足,比如建立社交关系的动机,追求个人成长的动机。而九点社工站之前的义工参与活动一般都是一次性的,而且在活动之后也没有后续的5义工间的分享与交流,所以目前机构的注册义工相互之间仍旧不是很熟悉,更甚者是完全不认识。而且就整个活动环节而言,对于他们的很多需求都无法满足,所以很多义工在参与了一次或两次活动之后就流失掉了。2.5义工培训的意义在机构使用义工的过程中,我们要谨记:义工既是个人,也是集体;义工计划既是服务,也是历程;对个别义工作出评估及评价,不单有利于服务计划的推行,也会鼓励人们在成长的路上向前迈进一步。所以,机构不应只是把义工看作是人力资源,他们也是义工服务的核心。因此,我们必须对义工进行培训。义工培训对促进义工的工作表现,增进工作满足感及提升义务工作的整体质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大陆现有机构的义工培训很多是出于功利性目的(即从单纯的使用廉价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而设计培训内容),而忽略了义工技巧或个人素质的训练以及个人需求的满足。现在,我们的义工培训——“义彩青春义工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以尝试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这是根据以上两个理论,结合机构对义工提供有针对性培训的一次积极的尝试,这些培训不单是活动前的指导,更是结合义工所需(他们自身的一些需要及提供义工服务技巧所需),有针对性进行策划与实施,比如帮助义工与义工之间建立情感支持的网络,提升义工人际沟通的能力,提升义工的领导策划能力等。通过机构提供的培训满足义工的需求,或借助培训的
本文标题:“义彩青春”义工小组计划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623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