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文档 > “归一法”及其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1“归一法”及其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上海市华东师大一附中实验中学何鋆教,要有一个原则;学,要有一个方法。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如果能使学生学会一种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地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学生的一生都有帮助。现实世界中有很多问题需要人们去解决,然而有些问题可以转化为数学问题,如何教会学生去解决数学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分支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很多,学生要学会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能不能提出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既好记、好用,又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迅速、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呢?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设想了一种方法,把它称为“归一法”,这种方法好记、好用,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一、为什么要提出一种方法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接触到的数学知识增多了,并且知道了数学学科有代数、几何,到了高中还有要求更高的代数、三角、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这么多的知识能学好吗?各种不同的分支,各种不同的问题要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能行吗?如果一开始就提出学好数学只要学会一种方法就行了,并说明这种方法能解决很多各种不同的问题,这样可以在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学好数学的自信性,所以提出一种方法是有好处的。二、什么是“归一法”数学的实际问题很多,首先要把解决的问题归结到一种类型的问题。在具体解决问题中会接触到一些数字、变量和图形,解决问题还要进行推理,还要有一种思路。“归一法”就是用较小的数字、较少的变量、较简单的图形,用合理的推理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方法,学会了“归一法”,对于解决数学问题就能找到一条正确的思路,特别对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三、“归一法”的规则在解决具体数学问题中,可以运用的“归一法”的具体规则如下:“宁小不大”、“宁少不多”、“宁同不异”、“宁直不间”、“宁简不繁”。说明:如果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出现了矛盾,以宁简不繁为主。四、“归一法”的特点1、顺口好记,且有开放性,规则部分,遇到具体的数学问题时,可以根据相对性原理自行添加,如:“宁正不负”、“宁加不减”、“宁单不复”、“宁清不混”等;2、掌握的技巧是学会“转化”,如:把“大”转化为“小”,把“多”转化为“少”,把“异”转化为“同”等。3、便于检验找错,使学生学会迅速、合理、正确地解题。4、可运用于数学和其他学科,学生学会了“归一法”,对总体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五、“归一法”的运用举例例1、计算:229269解:原式=22)234()233(2=2222234233=)43(23222=523=115说明:本题根据“宁小不大”的规则,利用数的分解和提取公因数的方法来解题,因而计算比较简单。例2、已知:△ABC中M为BC的中点,R为CA的延长线上的点,RP∥AM,交BC于P点,交AB于Q点。R求证:PQ+PR=2MA证明:∵RP∥AMA∴MCPCMAPR,BMBPMAPQQ∵M为BC的中点∴BM=MCBPMC∴2MCBCMABPPCMAPQPR∴PR+PQ=2MA说明:本题根据“宁同不异”的规则,把所有的比转化到同一条线段BC上,利用BP、PC,BC、BM、MC的关系得证。例3、已知:△ABC中,∠B=45°,COSA=54,一条边(不是最长边)上的高为23。求:BC的长解:分析:过C点作CE⊥AB,交AB于E∵COSA=54,设AE=4m,则AC=5m由勾股定理得CE=3m,得CEAE,∴∠A∠ACE由∠A+∠ACE=90°,A45°∵∠A+∠B+∠ACB=180°,∴∠ACB90°即△ABC是钝角三角形,AB最长。解:(1)设:一条边上的高为BC上的高AD,过C点作CE⊥AB,交AB于E∵COSA=54,设AE=4m,AC=5m由勾股定理得CE=3m∵∠B=45°,得EB=3m∴AB=7m,BC=23m∵AD⊥BC,∠B=45°∴AB=2AD=2•23=6,即7m=6,m=76∴BC=23m=23•76=72183解(2)设一条边上的高为AC上的高BD过B点作CD⊥AB,交AB于D,∵COSA=54,设AE=4m,AC=5m由勾股定理得CE=3m,∵∠B=45°,得EB=3m∴AB=7m,BC=23m∵CE⊥AB,BD⊥AD,∠A公用∴rt△AEC∽rt△ADB得BDCEABAC,则BDmmm375∴BD=521mA∵BD=23,∴521m=23,m=725E∴BC=23m=23•725=730BDC说明:本题根据“宁少不多”的规则,按照不同的情况进行讨论来求出结果的。例4、已知:如图,AB为⊙O的直径,过A、B分别作AD和BE二弦交于C点。求证:AC•AD+BC•BE=AB2证法1分析:如果连接AE、BD,再过C点作CF⊥AB,垂足为F点,此时,AB分为两条线段。把AB2写成AB•(AF+FB),得AB•AF+AB•FB,这样,在形式上与结论的左边相同,再用化乘积为比例,由比例找三角形和证明三角形相似,即可得证。证明:连接AE和BD,过C作AB的垂线CF交AB于F(如图)∵AB是⊙O的直径E∴AD⊥BDD又∠DAB为公共角C∴Rt△AFC∽Rt△ADB∴ADAFABACAOFB∴AC•AD=AB•AF①同理Rt△BCF∽Rt△BAE∴BEBFABBC∴BC•BE=AB•BF②①+②得AC•AD+BC•BE=AB•AF+AB•BF=AB2说明:本题的证法根据“宁同不异”的规则,利用形式相同来证明的。证法2分析:如果连接AE和BD,利用AB分别和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关系,找出AB和有关线段的关系,可以得证。证明:连接AE和BD∵AB是⊙O的直径∴∠E=∠D=90°由勾股定理得222BDADAB)(222CDBCAD222)(ACADBCAD422222ACADACADBCADADACACBC222①ED同理可得222BEAEAB)(222CEACBEAOB222)(BCBEACBE22222BCBCBEBEACBEBCBEBCAC222②由①+②得)(222BEBCADACAB∴2ABBEBCADAC说明:本题的证法根据“宁少不多”的规则,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分别找出AB与有关线段的关系来证明的。例5、已知:△ABC中,AB=15,BC=14,AC=13,AD⊥BC,垂足为D。求:AD的长解:设BD=x,则DC=14-x,由AD⊥BC,得△ADB、△ADC均为Rt△.由勾股定理得A152-x2=132-(14-x)2,即225-x2=169-196+28x-x228x=252x=9∴22BDABAD22915BDC14412说明:本题如果用“宁直不间”的规则来做就比较繁,但是用间接设未知数和“归一法”的原理产生了矛盾,此时,就以“宁间不繁”为主。例6、解方程:7312102322222xxxxxxxx解:由原方程可得:1073122322222xxxxxxxx设:kxxxxxxxx1073122322222,(1)若0k,则可得4334xx;(2)若0k,则可得5kxxxxxkxxxxxkxxxxkxxxx341073341223210731223222222222732232234732342322222222xxxxkxkxxkxkxx30973232222xxxxxx由(1)、(2)可得;43x或3x,经检验,均为原方程的解。说明:本题利用)10()73()12()232(2222xxxxxxxx,找到“同”,再利用“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根据“宁同不异”的规则得解的。另外,本题在解的过程中,要注意讨论,不能遗漏0k的情况。例7、已知;一个窗框如图,它的上方为一个半圆,下方为一个长方形,若窗框的周长为l分米,半圆的半径为x分米,窗框的面积为y平方分米,(1)试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2)当BCAB∶的值为多少时,y有极大值解:(1)设:xAO,则半圆AD弧长为x,xBC2,22xxlAB则可得2222222xxxlxxylxxxxlx224)2(20lx(2)由2842424222llxylxxy当4lx时,42lBC,42442llllAB。即当21∶∶BCAB时,y有极大值282l平方分米。说明:本题根据所有的线段都与x有关,利用二次函数的关系式中的配方法,根据“宁同不异”的规则得解的。
本文标题:“归一法”及其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632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