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
“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刘亮亮老师告诉我们,生活处处有语文。周末布置了在生活中学语文的作业。可我就是不得要领,眼看下周一就要交作业了,可我……恰巧,星期六,我家来了一个爸爸的客户。中午,爸爸把客户请到酒店盛情招待。机会来了,老师布置作业时不是说可以搜集店名、公司名吗?我何不去酒店搜集菜名呢?又能饱饱口福,一举两得。酒店老板刘叔叔热情接待了我们。他是这条街上有名的厨师,原来住在我家隔壁,我和他太熟了。他的菜物美价廉,生意做得很红火。我把我的意图一说,刘叔叔满口答应。不一会儿,菜上齐了。刘叔叔指着一盘红烧猪蹄对我说:“这盘红烧猪蹄,放了点香菜,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猜猜看,叫什么?”我摇了摇头。“它叫——‘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哇,好形象啊!菜名取得妙极了。”刘叔叔又指着火锅说:“这个火锅里放有一只甲鱼、一只母鸡,这个火锅就叫……”刘叔叔又卖起了关子,让我猜。“叫,猪八戒娶媳妇。”“你取的名挺有意思。不过,我们叫它‘霸王别姬’。你看,甲鱼又叫王八,倒过来就是‘霸王’,加上一只鸡,不就是‘霸王别姬’吗?”刘叔叔一席话逗得我们都笑了起来,都不约而同地把筷子伸了过去,一边品着美味,一边回味着历史上凄美的爱情故事。“起菜名,讲究趣味性、艺术性。取得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又可以让顾客胃口大开。你看,这小碗里装的醋,上面飘点香油,我们也取有一个名字,叫“猴子捞月”。“你这样取菜名,不会欺诈顾客吧?”爸爸的客户笑着说。“怎么会呢?你看我们的菜谱,前面都写着具体的菜名,后面才是‘艺名’。客人一看就明白。比如:青椒土豆丝,艺名叫‘阳春白雪’……”“那么一盘皮蛋就该叫‘下里巴人’啰。”爸爸接过来说。“还别说,你真说对了。你看——”刘叔叔把菜谱递给我。“绿辣椒加红辣椒——‘绝代双娇’;西红柿炒鸡蛋——‘关公战秦琼’;木耳炒豆芽——‘黑熊耍棍’;豆芽炒粉丝——‘蚂蚁上树’;人参汤——‘但愿人长久’……刘叔叔,有‘千里共婵娟’吗?”“有。鸡蛋皮上放一个剥了皮的煮鸡蛋。”“我们的菜名,有用历史故事的,有借用成语的,也有用流行歌词、诗词名句的,还有用文学名著里的人物的。如盘里剥了皮的十二截黄瓜,我们叫‘金陵十二钗’。”“刘叔叔,您这几个小餐厅名字也挺有意思:‘桃园’是取自《三国演义》里的‘桃园三结义’吧;‘大观园’是《红楼梦》里的园名吧。‘九天揽月’,这是从毛泽东的诗词‘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中选取的。”我从菜名又分析到这里的餐厅名。“亮亮,你真有学问。”可别说,今天在刘叔叔的酒店里还真学了不少语文知识。的确,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简评:生活处处有语文,此话不假。小作者在酒店吃饭时从菜名中学到了语文知识,令人大开眼界。看来生活中只要留心,时时处处都可学到语文知识。初一语文教案付增兵张掖铁中第二单元分析人生的确是个说不尽的话题,这个单元继续教学有关人生的课程,它是第一单元的延续。第一单元的内容侧重写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该怎么办。本单元则侧重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有的阐述理想,有的阐述信念,有的论述人生价值。很显然,这些内容都比较严肃而深刻,理性的成分比第一单元要重得多。本单元入选的课文,体裁、风格灵活多样:有诗歌,有散文;有现代作品,有古代作品;有中国作品,有外国作品。相同主题的作品,又融会贯通。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漫游语文世界”,是学生参与社会语文大课堂的一次尝试。它开发了语文教学的资源,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审视语文现象,开展语文活动,为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性贡献力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通过反复朗读训练,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和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加强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②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深刻领会本单元教材在思想内容上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让学生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审视自我,关注社会,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二、教学设想①本单元在内容上与第一单元一以贯之。在教学上可与第一单元融会贯通,如教学《理想》可结合《在山的那边》。但本单元要侧重理性的认识和思考。②仍然要把朗读训练作为教学重点。教师要在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扎实有效的指导。③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关注学生字词等语文知识的积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④要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将课文的精神实质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见解,并正确地加以引导。⑤了解本单元一些相关的文体知识,试着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系,逐渐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理想》是一首哲理诗,可以指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和人生体验中找出例证,诠释诗歌中的种种意象;《行道树》的象征意义,可由学生归纳得出,并从多角度分析课文的内容;《第一次真好》主要写的是人生体验,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阐述其深远的意义;《白兔和月亮》与《落难的王子》在内容上异曲同工,相映成趣,可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我的信念》内容比较纷繁,可试着让学生自己进行梳理;《〈论语〉十则》重在谈求知和修养,要指导学生领会要旨,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必要的文言文词语,为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6、理想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3、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教学重点:1、朗读训练。2、理解诗歌的主旨。3、赏析诗歌的语言。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具准备:小黑板、录音机计划课时:2备课时间:9月15上课时间: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这首诗歌。2、把握诗歌的结构。3、理解诗歌的主旨。教学重点:1、朗读训练。2、理解诗歌的主旨。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主旨。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二、整体感知1、范读。2、正音、正字、释词3、默读感知课文内容:(1)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2)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3)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4、集体朗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5、课堂发言:小组代表发言,解决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板书:历史意义(2、3)鼓励人们树立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远大理想,并人生意义(8、9、10、11)为之奋斗(12)三、研读与赏析(上)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1、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2、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启发学生举例证明。3、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4、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5、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1)理想使人积极乐观。(2)理想使人斗志顽强。(3)理想使人永远年青。(4)理想使人充满活力。6、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7、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四、作业:1、抄写并识记字词。2、背诵这首诗歌。3、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4、预习剩余部分内容。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继续研讨与赏析,理解诗歌的主旨。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旨。2、赏析诗歌的语言。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识记字词。2、朗读、背诵。二、研讨与赏析(二)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1、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2、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3、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4、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阅读体验: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努力奋斗。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四、语言运用1、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教师示例: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2、修辞训练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五、小结: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六、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板书设计:6、理想历史意义(2、3)鼓励人们树立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远大理想,并人生意义(8、9、10、11)为之奋斗(12)课后记:7、短文两篇教学目的: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3、揣摩形象化的语言。4、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教学重点:1、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2、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教学难点: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具准备:小黑板、录音机计划课时:2备课时间:9月15上课时间: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行道树》1、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教学重点:1、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教学难点: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
本文标题:“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636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