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读写联动”课的策略与方法
“读写联动”课的策略与方法修改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官方的纲领性文件中,这种提法还是第一次。“读写联动课型”是“主题阅读”的主要课型之一,建构“读写并重”的语文课堂,运用“读写联动”的教学方法,是“主题阅读”的特色与优势,是落实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保证。本文将着重从“读写联动”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探讨。读与写,是语文素养的两大核心能力,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读是理解,写是表达;读是吸收,写是倾吐;读是积累,写是运用;读是源,写是流;读是通过视觉接触他人的文字信息,通过大脑加工感受其意的过程。写是将自己通过观察体验获得的思想感情,外化为相应的文字符号的过程。读与写的心理过程是相反相成的。读写联动,将读与写的训练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中学写,读写结合,读写同步,相得益彰。“读写联动”分为两类:一是,整个单元的阅读教学完成之后的整篇习作,即阅读和作文的联系;二是阅读课中的小练笔。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写”的训练植根于阅读的土壤里,既是阅读的延伸与拓展,也是习作的预热与铺垫,是阅读与习作中间的桥梁。主要形式是写句子,写句群,写片断。一、整个单元的阅读与习作,在四个领域发生联系:1、从读什么联想到写什么,读写内容的联想选材,使之“言之有物”。如:四上,第三单元《插上童话的翅膀》,学生读了数十篇童话,从读写内容上联想到写什么,从写作方法上学习怎么写。(1)自述式童话,用拟人的手法。学生写出了《老鼠的自白》《眼睛的自白》《汉字的自白》《电脑的自白》《蛇的自述》《一块手表的话》(2)翻新式童话,逆向思维出新意。学生写了《黄鼠狼给鸡站岗》、《牛郎织女喜结良缘》《过街老鼠人人欢迎》《喜羊羊爱上大灰狼》《猫新郎和老鼠新娘》《东郭先生打狼》……(3)历险式童话,虚构故故事事情情节节。。学生写了《小黑、小黄历险记》《小壁虎历险记》《黄鼠狼历险记》《刺猬历险记》《飞鸽历险记》《蚯蚓历险记》……(4)书信式童话,角色转换。学生写了《唐僧给孙悟空的一封信》《给台风的一封信》《给蚊子的一封信》《给眼睛的一封信》……2、从读学习写作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使之“言之有法”。如,四年级,学了《生命生命》一文后,学习“事例+感悟(事例+议论或抒情)”的结构形式,写片断。3、从阅读移情到写作,心动而词发,使之“言之有情”。如:五年级第六单元,主题为“天下第一情”,在两个星期里,学生阅读了数十篇表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的文章,受到激励与感染,写下了富有独特感染力的文章。一篇是母亲“真发火,假打人,火里有颗慈母心”;一篇是母亲“真发火,真打人,火里饱含慈母情”。取材独特,构思巧妙,情真意切,感人至深。4、从阅读积累到习作运用,使之“言之有话”。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二、阅读课中的“读写联动”小练笔。“读写联动”课要突破的首要问题是从教材中找到读写的“连接点和结合处”,找到“写”的起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在《用“说”架读与写的桥梁》的主题报告提到的那些说的训练的内容和方式,用笔写下来都是读写联动的好形式。如:抓住续写的“延伸点”——内容延伸下去接着写。发现扩写的“拓展点”——扩展开来发散写。寻求仿写的“结合点”——写法迁移运用写。巧设改写的“发散点”——想象发散出去写。触动读后的“心动点”——有感而发一吐为快。这里就不再重复。下面着重谈谈仿写新形式的10个例子。1、仿写“四素句”起步训练。“四素句”是一个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句子。《新语文主题阅读》一上,第五单元39课《美丽的星空》的首句:“一天晚上,我坐在阳台上仰望星空。”学了,就指导学生仿说有“四个要素”的句子。接着可以进行“四素句”拓展训练——扩句成文例1、基本句:一天晚上/我/坐在阳台上/仰望星空。从时间想天气:一个夏天的晚上,从人物想特点:喜欢观察自然现象的我,从地点想环境:坐在宽敞的阳台上,从事件想过程:仰望繁星闪烁的星空。例2、基本句:一天/猪八戒/在山洞里/做了一个梦。从时间想天气:一个春天的早晨,从人物想外貌:长鼻子大耳朵的猪八戒,从地点想环境:在一个温暖的山洞里,从事件想过程:做了一个奇怪的梦。2、仿写“六个行为句”写话训练。小学生作文从写“人做事”起步是比较容易的,人做事行为句就是六个基本句式,即: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说了什么?感到什么?想了什么?做了什么?我们简称为“人看句”、“人听句”、“人说句”、“人感句”、“人想句”、“人做句”。在小学教材里这样的句子很多。学会了这“六句”,就能写出短文来。如:二年级下册第4课《小鹿的玫瑰花》的第5自然段:这时,一只黄莺飞来了(人做句)。她说:“小鹿(人说句),我见过你家那些红玫瑰(人:看句),可好看了!看着那些花(人看句),我就想唱歌(人想句)。”《小白兔吃萝卜》一文则更典型小白兔口渴了(人感句),想吃萝卜(人想句)。小白兔看见萝卜叶子又大又绿(人看句),他想萝卜一定是吃叶子。(人想句)于是就拿起萝卜叶子吃起来。(人动句)妈妈看见了,(人看句)连忙制止它说:“我们吃萝卜,是吃它的根,不是吃它的叶子。”(人动句+人说句)小白兔听了妈妈的话,(人听句)拿起萝卜根吃了起来,(人动句)觉得很甜。(人感句)3、仿写文章开头的专项训练。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小学教材涉及的开头约九类.点题式交代式描写式设问式引用式抒情式总起式倒叙式联想式——一篇文章多个开头训练举例《莲花山上看日出》的若干个开头:1)重阳节前一天,老师带我们到莲花山看日出(交代式)2)莲花山上看日出,是难忘的艺术享受(点题式、总起式)3)“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太阳刚露出一点红,我们的欢呼声就在莲花山上回荡……(倒叙式)4)天蒙蒙亮,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登上了还在沉睡的莲花山,一切都笼罩在轻纱般的薄雾里……(描写式)5)我赞美“宝墨园”的秀雅,欣赏珠江的逶迤。但更爱莲花山日出的瑰丽和壮观(抒情式、联想式)6)你欣赏过莲花山的日出吗?你领略过莲花山日出时的英姿吗?那是大自然的杰作……(设问式)4、仿写文章结尾的专项训练。小学教材结尾的5个类型:自然式照应式引申式抒情式评价式。一篇文章多个结尾训练举例《莲花山上看日出》的若干个结尾:1)自然式结尾……我们披着朝霞踏上回家的路……2)照应式结尾……莲花山上日出的壮观景象,是大自然的杰作。3)引申式结尾……莲花山上看日出,使我想起了了巴金先生在《海上日出》一文中的感慨: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4)抒情式结尾……赞美你,莲花山的日出!感谢你,慷慨的大自然!5)评价式结尾……我想,每天清晨,太阳都要上演如此精彩的日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为万物带来光明与温暖的同时,还要为我们奉上一幅光芒四射的油画。5、仿写场面描写专项训练。“场面描写”是写事件、写活动的重要写作方法。《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鸟的天堂》等文章,有不少精彩的场面描写。归纳出场面描写的规律:场面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活动(面:群体描写+点:个体描写)裁判员运动员小观众“各就位!”裁判员发出第一声口令。(面)六位运动员一排站在起跑线上。(点)我班王冲站在第三根跑上,红背心,白短裤,特别实,比别的运动员高出半个头。(面)观众们慢慢安静下来了。(点)连平时小嘴巴总是“叽叽喳喳”没完没了的“小喜鹊”张媛媛也安静下来了。“预备!”裁判员发出第二声口令(面)六位运动员一起蹲下,像上了弦的箭。(点)只见王冲抬起头,瞪大眼睛注视着前方,等待着发令枪响。(面)全场鸦雀无声。像蓄满水的水库,一旦开闸,就会一泻千里。(点)你看我班的张猛,瞪着眼,憋住呼吸,捏紧拳头,好像是他在比赛“砰!”发令枪响了。(面)六位运动员像离弦的箭向终点射去。王冲一马当先,冲在最前面,他脚下像踩着风火轮,第一个到达终点。(面)观众们像开了锅的水一样,沸腾起来:“加油1加油!”喊声响彻云霄。(点)特别是张猛,站起来,挥着拳头大喊:“王冲,加油!王冲,加油!”脸张得通红,脖子上的青筋鼓得老高。6、仿写书面语言对话格式专项训练小学语文教材和学生的习作里,经常会遇到、用到人物对话。书面语言对话的基本格式有:“人+话”说字的后面用冒号。“话+人”说字的后面用句号。“话+人+话”说字的后面用逗号。变式:“人+神态+动作+语气+话”——语言前面加上提示语,描写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语速、动作、音量、表情等等。如侯春明老师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27课《陶罐和铁罐》,结合教材进行仿写人物对话的专题训练,运用对话的多种格式,给人物对话加上适当的提示语。以教材中人物对话的提示语为仿写的发散点:铁罐傲慢地问……陶罐谦虚地回答……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陶罐争辩说……铁罐恼怒地说……引导学生发散联想,从说话的语气、动作、神态等方面,将提示语归类:怒气冲冲地说小心翼翼地说理直气壮地说绘声绘色地说火冒三丈地说笑眯眯地说神色慌张地说微笑着说气喘吁吁地说摇摇头说叹口气说叉着腰说摆摆手说跺着脚说站起来说仰着头说斜着眼说瞪着眼说吐吐舌头说甩甩头发说拍拍胸脯说挥着拳头说指着对方的鼻子说平静地说骄傲地说自豪地说温柔地说坚定地说着急地说轻蔑地说娇滴滴地说酸溜溜地说冷冰冰地说心不在焉地说轻描淡写地说语重心长地说低声下气地说…然后写对话训练,效果很好。7、人物动作仿写的专题训练。把一个复杂的行动分解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再分解为几个动作,写起来就容易了。如四年级上册21课《撘石》全文按照:说撘石,摆撘石,走撘石,让撘石,赞撘石的思路写的。“摆撘石”这个部分按照:“放下——找来——搭上——踏上——离去”有5个动作.。引导学生仿写,以栽树为例:整个过程分三个阶段:一是挖坑——“挽”袖子、“拿”锄头、“举”起来、“挖”下去、“扎”进、一“翘”、一“勾”、“挖”出来。有8个动作。二是栽树——“放”进、“扶”正、“铲”土、“踩”实。有4个动作。三是浇水——“提”来、“拿”瓢、“浇”到。3个动作连贯起来,15个动作就成了下面的短文:一个星期天,王老师带着我和婷婷在校园的一角栽树。王老师挽起袖子,拿起锄头,高高举起,使劲挖下去,锄头深深扎进土里,他把锄头一翘,一大块土就松了,再一勾,这块土就被挖出来了……大约挖了20多分钟,一个水桶大小的洞就挖好了。(挖坑八个动作)我和婷婷把小树苗放进洞里,扶正。王老师一铲一铲把土铲到洞里。我和婷婷将土踩实。小树苗稳稳地站在了那里。(栽树四个动作)我和婷婷一起提来一小桶水,我拿着瓢,一瓢一瓢将水慢慢地浇到树的周围。一棵树载好了。(浇水三个动作)8、人物外貌仿写专项训练。人物外貌包括人物的性别、年龄、体形、相貌、衣着、职业和个性特点。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几篇文章的人物外貌描写,具有示范性。《地震中的父与子》是这样写父亲的外貌的:“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慈母情深》三写母亲的外貌:“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有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些人物外貌描写揭示了人物外貌描写的一般规律:一是写出人物特点,特点就是特别的、独有的,与其他的人不同的地方;二是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情境下,思想感情的变化会反映在外貌的变化上来;三是外貌描写要反映作者的褒贬爱憎。从阅读中抽出的规律,运用读写联动,在实践中运用。出示三写一位老人脸上皱纹变化的例文。(1)平常时——秋菊奶奶,八十多岁了,辛劳一生,饱经风霜。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皱纹,每一道皱纹都有一个故事。(2)喜悦时——今年过年,秋菊奶奶搬到了宽敞明亮的新家,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和几个孙子、外孙都回来了。秋菊奶奶高兴得整天合不拢嘴,满脸的皱纹都舒展开来,就像开着的菊花瓣,每一道皱纹里都洋溢着笑意,人也好像年轻了好多。(3)悲伤时——这一回,秋菊奶奶的老伴可病得不轻啊!在外地工作的儿孙们都赶回来了。秋菊奶奶整天愁眉不展,脸上蛛网
本文标题:“读写联动”课的策略与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639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