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习指导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习指导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课标要求1、学习目标:一、本课需要掌握:明清两朝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二、本课需要理解认识: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的内在联系;“抑商”与“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认识并客观评价“康乾盛世”。2、知识梳理:本课共四目。第一目“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讲明清两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其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继续保持领先地位;第二目“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特征和史实依据;第三目“阻滞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障碍”,讲清王朝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及其带来的不良后果;第四目“近代前夜的危机”,从中外对比角度讲处于农耕经济顶峰的中国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飞跃相比,其兴衰易位已大体定局。贯穿于本课的线索是,虽然明清两朝的经济与前代相比有了较大发展,甚至在传统农耕社会内部也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与同时期的西方相比,已远远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潮流,埋伏了近代前夜的危机。因果关系二、学法建议1、问题分析法:用“施复夫妇扩大再丝绸生产规模需要的条件有哪些?”或者“你要开一家工厂需要哪些条件?”这一问取代“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条件是什么?”2、读图法、材料分析法:读《清代鸦片战争前周边形势图》,结合教材文字材料,总结“海禁”政策实施的背景。3、表格比较法:中西资本主义萌芽的比较中西方实力对比4、讨论法:你如何看待“海禁”政策?三、重、难点分析1、明清两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的全面高涨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主要指明朝中后期和清朝前期。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有:一是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从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得以推广,广泛植棉使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二是私营手工业代替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商业资本异常活跃,专门工商业市镇兴起。三是生产关系变革,包括赋税制度的改革、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四是耕地面积和人口增长幅度较大,国力强盛,经济发展在世界上具有相对领先的地位。2、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学法指要:在封建社会内部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其本质特征就是雇佣劳动关系。明确这一历史概念,清楚其产生的历史条件,理解分析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原因有哪些。(1)概念:明朝中后叶,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为购买劳动力增值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以及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因素。其实质是农耕社会中孕育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雏形。开放进取勇于探索殖民扩张船坚炮利,战斗力强资产阶级统治确立资本主义工业强国西方顽固守旧妄自尊大闭关锁国装备落后海防松弛封建专制统治腐败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中国观念外交军事政治经济(2)条件: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手工业的进步是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直接条件。(3)产生标志:拥有资本、生产资料的早期资本家和出卖劳动力的自由雇佣劳动者的市场结合。在形式上表现为手工工场的出现。(4)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资本主义萌芽从明朝中后期出现,到鸦片战争以前,长期处于萌芽状态,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主要原因在于受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民贫困,购买力十分低下,影响了国内市场;地主和大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封建关卡众多,政府实行抑制工商业的政策;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不能拥有国外市场。3、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后果分析学法指要:明清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弱。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防范外国人侵犯和沿海人民的反抗,对外长期关闭国门,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要注意从原因和后果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记忆。原因:(1)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2)清初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东南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也受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的影响。(3)从根本上看,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后果:(1)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封建自然经济,使之难以瓦解;(2)“海禁”的后果:日本对中国的商品需求量扩大,“海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3)清代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隔绝了中西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四、观点选编与解读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几个问题第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什么?新教材没有明确地讲,只是说在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出现一些手工工场以及雇佣关系。事实上,史学界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是有不同意见的。比如,有的学者主张以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为标志;有的学者主张,以手工工场的出现为标志。还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萌芽总是具有多发性。十六世纪以前,尽管有个别事例,但不能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起点。第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何时?学术界有战国资本主义萌芽说,唐代资本主义萌芽说,宋代资本主义萌芽说,明代资本主义萌芽说等。多数学者认为明代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至于萌芽的具体时间,有的人认为明朝初年就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另一些学者认为在15-16世纪这段时间内。也有学者对明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观点提出了异议,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出现的所谓“雇佣”与资本主义的自由雇佣劳动,有很大的不同。第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是什么?近年来史学界讨论较多。有学者认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封建社会本身的特征、生产力发展水平、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压力、专制主义制度对经济的干预以及西方殖民势力的影响。有学者则认为,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结构及其坚固性是发展缓慢的原因。有的观点认为,是由于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特别是封建王朝“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阻碍。高中教材采用的就是这一种观点。第四,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与资本主义产生之间是什么关系?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西方资本主义萌芽那样的历史条件,因而发展非常微弱。这使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缺乏手工工场的发展基础,因此绝大多数近代企业是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有的学者也认为,中国近代工业,主要不是在手工工场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是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促使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后,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创办起来的。但是也有人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中国的资本主义不是从西方移植来的,中国近代工业的建立与资本主义萌芽有一定的延续继承关系。五、典型例题分析1、(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8题)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解析:C通过题干中的“(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说明明朝前期是有私贩到日本从事贸易,A项错。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不符合史实。“海禁”政策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清朝仍继续实行,D项错误。中国“开市舶……不得……亦禁不得……。奉旨允行,几三十载”说明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正确答案为C项。2、(2010年高考四川文综16题)“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解析:选D。本题考察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所谓重农抑商,就是通过采取贬低、压制商人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政策及措施,限制从商人数。其目的是防止农民大量弃农从商,保护农业的优先发展地位。即使到了明清,重农抑商政策仍然不时推出。明清两代都还曾重申商人不得穿丝绸衣服及不得仕宦的旧规。3、(2009高考江苏单科)(10分)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材料二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徐光启文集》卷十一材料三(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材料四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清]钱泳《登楼杂记》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2分)(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3分)(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5分)【解析】本题主要从中国历史上“重农抑商”来考查传统思想观念的沿袭与变革,以及这种沿袭与变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第⑴和⑵问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材料、提炼信息和概括知识的能力,属于容易题;第⑶问主要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要求从题干所提供的观点进行探讨和论证。参考答案:(共10分)(1)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2)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好诉讼。(3)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六、知识储备康乾盛世从康熙中叶起,清朝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间,清朝国力达于鼎盛。这段时期,其时间跨度130多年,是清朝统治的高峰,故中国史学界一般将康、雍、乾时期称为“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现在人口的增长上,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国人口突破一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亿,而且生活基本上比较安定。文化上的标志是康熙至乾隆年间《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的编撰。同时,清朝的领土几经扩张,大大超过了前朝。不过,有人认为和中国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等相比,康熙至乾隆的统治并不能称得上是盛世,而只是相对于明末清初以来的一种恢复性发展。而文字狱的盛行也压制了人民的思想。
本文标题:“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习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640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