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一条铁路的完成》教学设计
《一条铁路的完成》教学设计北京171中李浩北京177中吴迎春教学目标1、通过课下泛读,大致了解萧红其人其文。2、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与文本对话,把握文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探讨作者写作用意,领悟“写人写灵魂,记事记本质”的道理,体会文章之真。教学过程一、课下泛读:煽情导语:1942年1月23日,沦陷的香港,因喉管开刀的萧红,已经发不出声音,她无法喊叫,也无法呻吟,更无法留下遗言,31岁,对一个才华横溢的女作家来说,实在是太短太短了。无论是谁,只要你涉猎中国现代文学,你就不能不读《生死场》、《呼兰河传》,甚至你连《小城三月》也不能省减。读了这样的作品,你就会掂量出自己的才能有几斤几两,你才知道天才是什么样的,尤其是当你了解到作者是在多么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创作出这样伟大的作品。她就是让后来者敬仰的英年早逝的萧红女士。(这是萧红在香港的墓,比起她家乡的墓,更有一种契合本人和文本的感觉)(第一课时最后3分钟)学生课下活动:1.搜索有关萧红的介绍,推荐《我的婶婶萧红》,大致了解背景及萧红其人其文。2.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选择写500字左右的《萧红小传》二、课上精读《一条铁路的完成》(一)学生介绍背景及萧红其人其文(二)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根据表格做必要的勾画。(表格暂不下发,以投影方式给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整体阅读的习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时间事件感受2、填写表格,小组交流讨论。3、教师选取一组做讲解:时间事件感受第一天(请愿)攫人侮辱,愤怒游行严肃,光荣//幼稚(日本平民)请愿不满(两个层面)第二天(示威)演讲佩服,崇敬,示威茫然,狼狈,可笑以后看报看到受伤同学的照片,好像现在看到报纸上伤兵的照片一样。(三)深入思考1、事件的发生是在1928年,写作的时间是在1937年,结合两个时期社会背景,谈谈作者为什么会在近10年之后回忆起这些往事?2、在萧红的笔下,学生们的行为显得很幼稚、可笑,学生的力量很弱小,但是学生们的行为有没有值得人尊敬的地方呢?(即使流血受伤,始终没有放弃。本能的爱国之情)3、课文题目是《一条铁路的完成》,结果作者只记叙了自己(学生)参加游行示威的全过程。几乎未提修铁路的事,是否可以将课文题目改为《记一次游行示威》,为什么?三、课下拓展1、重温《最后一课》。2、片段习作《初三毕业典礼记》。3、学生上网搜索有关萧红的文章,上传到论坛,资源共享。资源库相关文章:《任情为文》推荐文章:萧红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附:《我的婶婶萧红》摘取1927年6月,日本以“中国征服派”闻名的田中义一首相,在东京召开策划侵华的“东方会议”,制定在关外使“满洲”脱离“中国本土”阴谋。张作霖在日方诱逼下签订《满蒙新五路协约》草案,由日方贷款修建长春至大赍、吉林至五常等五条铁路干线。五路一旦修成,就与南满、中东两线贯通,日本可迅速沿线占领东北三省,直达西伯利亚。条约虽签,张作霖采取拖延办法,迟迟不让上马。1928年6月4日,日军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张作霖,乘张学良刚主政东北,威逼其践约。消息传开,延边、奉天、吉林、长春、齐齐哈尔等地相继掀起反日护路示威,反帝情绪空前高潮。11月4日,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的一中、二中、哈工大、哈政法大学等校代表聚集一中礼堂开会,成立了“哈尔滨学生维持路权联合会”,决定次日举行全市学生反日护路示威游行。11月5日,两千余名大中学生上了街。当时女子中学院墙内仍是书声朗朗,一切照常,萧红的班上正在上英语课。她后来在《一条铁路的完成》中用生动和幽默的笔调,描述了她们参加示威游行的经过。她们去了日本领事馆,又去了当局长官公署、教育厅。傍晚在凛烈的寒风中又等待在道尹公署前。她们失望了,道尹没有露面,当局的态度令人心寒。11月8日,当局接到日本驻哈领事的“抗议”,东省特别行政区长官张焕相与吉林公署急令查禁学潮,解散“学生维持路权联合会”。市学联针锋相对,决定9日举行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这就是哈尔滨学运史上有名的“一一·九运动”。那年萧红17岁,刚上初二。我的思考: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总目标是“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也是新课标的核心。教材编者顾德希老师认为,这“五个方面”无一离开读、写、交流,是把“学生学”提升到“课程总目标”的高度。因此,我们要以学生的学习行为过程作为“目标”的“抓手”,全面安排我们的教学行为;把三个维度中的知识、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六个元素融会整合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当中。《一条铁路的完成》是萧红的一篇小文,对于学生而言,作者和作品都很陌生,传统做法我们会给出作者和背景的简介,信息有限,学生记住多少,印象深浅,不得而知,而此次我们以煽情的导语激发学生对萧红的认知欲,让学生通过课下泛读主动认识萧红,信息无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摄取,同时我们还设定了底线(或者说是对能力较低学生的帮扶)推荐文章《我的婶婶萧红》。传统做法接下来是以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为主体的课文分析,把握文意,这是“感受”的准备,更是“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前提,这个环节没有问题,关键是“给”学生,还是组织学生“拿”。我们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填写并汇报),引导学生完成对结构的梳理和文意的把握,正当学生对文中学生游行示威的盲目行为感到可笑时,我们又从开头“1928”、结尾“1937”、“第二天的报纸上躺着那些受伤的同学们的照片,好像现在的报纸上躺的伤兵一样”极细微的地方入手,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重新认读文本,享受“思考”的乐趣,从而“领悟”《一条铁路的完成》背后的深意,“发现”“写人写灵魂记事记本质”的道理。这是稍纵即逝的“领悟”和“发现”,我们要及时地通过“应用拓展”加以巩固,因此,我们设置了课后作业:1、重温《最后一课》。2、片段习作《初三毕业典礼记》。可以说,我们的教学注重对学生学习的组织,使学生自主化,却不自由化,这是主体与主导的结合。
本文标题:《一条铁路的完成》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652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