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解读
金山区教师进修学院2006年8月《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解读——初中预备年级语文教师暑期培训内容之一一、问题的提出“试行稿”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作了较大的修改,期望使语文课程更能适应学生的发展,能切实改变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的“少、慢、差、费”的现象。使学生能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是“试行稿”编写者的理想,理想的实现,还是要靠师生的共同探索。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有些问题在这几年新教材试验过程中已经反映出来了。为了使学校、社会对新“课标”有更全面的了解,我们确定了十大话题对“试行稿”作解读。二、十大话题1、“试行稿”提出要“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那么课堂教学将处于怎样的地位?2、“文”“道”之争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试行稿”是怎样表述文道关系的?3、现在的语文教学是否不再重视汉语的基础知识?4、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将有哪些重大突破?二、十大话题5、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6、现在初、高中的新教材都是以专题组合的形式来构成单元的,大多数教师问,知识、能力、习惯、方法等要求怎么落实呢?7、初中试验教材没有以往教材中的训练题,只有一些思考性的提示与问题,是否意味着语文已不需要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二、十大话题8、“试行稿”提出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中多次强调课外阅读,那么,怎么来保证课外阅读量?学生又该读哪些作品呢?9、语文课程活动怎样体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10、“试行稿”在教学评价方面又有哪些重大的突破呢?“标准”对“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论述:“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在有计划、有目的的课程活动中的‘学得’,也要关注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习得’,要将语文课程活动和其他课程活动,将课堂学习和课堂以外的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这一表述首先肯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在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中的地位——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主渠道,也就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学得”。学生从不识字到识字,进而进入阅读天地,逐步地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将口语表达转化为书面语表达,并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主要是通过语文的课堂教学;随着语言感受能力的提高,学生逐步地增加文化积淀,提高思辨、鉴赏能力,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价值观,主要也是通过语文的课堂教学。[话题一]“试行稿”提出要“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那么课堂教学将处于怎样的地位?[话题一]“试行稿”提出要“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那么课堂教学将处于怎样的地位?提出“拓宽”的课程理念,主要是针对以往的语文课程活动中语文学习的渠道过于单一——注重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忽视了学生课堂以外的语文能力的发展——期望能从学生学习的规律出发,将学生的“学得”与在自然状态下的“习得”融为一体。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课程评价”等部分都有“综合学习”的内容,包括综合实践活动和专题研究,这本身就包含着多渠道的语文学习,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内容,也渗透着对学生“习得”的关注。语文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这就是“试行稿”的基本思想。“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这一表述,实际上已经明确了文道的关系——语文课程活动中的“文”与“道”,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说文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因为“工具性”中本已包含文化的因素,而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然也包含着对语言规律的认识和感受。说语言是交际工具,自然蕴含着思维工具的思想,因为语言与思维本是一体的,而作为思维工具,自然也包含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内心世界的丰富,因而它又是认识客观世界、丰富内心世界的工具;从母语学习的角度来说,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的状态,是作为社会的人的生存方式。说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指它是文化的载体,又指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内容给人的教育、启迪、鼓舞,乃至震撼,就是文化的内涵之一;因为这一文化的外显形式是语言文字,因而也必然隐含着对语言的认识与感受。[话题二]“文”与“道”之争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试行稿”是怎样表述文道关系的?“汉语知识的学习不求系统,而是让学生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重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这一表述至少提供了三个信息:一是仍然要学习语言知识,但必须从中小学生的实际出发,要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能力和接受程度,要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要“随文学习”,而不是概念的演绎;二是“不求系统”,也就是不要把大学生中文系要学的汉语的系统知识全都下放到中小学,而是要根据需要,为“我”所用;三是以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为目的,中小学语文学习是以语言运用为主,而不是以语言运用规律的研究为主的,因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必须重视语言环境。[话题三]现在的语文教学是否不再重视汉语的基础知识?[话题四]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将有哪些重大突破?语文课堂教学突破要点之一:就是在目标定位时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发展点,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教学计划的完成——一堂课,一个阶段的课,都要注意到学生的已知和未知,要将学生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在一起,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合一的角度来考虑。语文课堂教学的突破要点之二:就是要把静态的分析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动态的,以学生的体验、感受为主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堂教学的突破要点之三:就是要把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以单项训练为主,转化为以阅读为基础,以表达能力的提高为外显标志的听说读写能力整合发展。[话题五]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牵涉到很多因素,有生活环境,有思想认识水平,有语言感受与表达能力,有思维的习惯与方法等等。就写作内容而言,首先要认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早就是一个共识了,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写作与生活的距离实在太大。在认识到写作与生活的关系之后,核心问题就是思想认识水平了。作文水平的高下,很大程度取决于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下,而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是有一个漫长过程的,因此,作文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要让学生随时地对发生在周围的事情进行思考,既要用自己的已有经验来感受,又要从中发现一些自己未尝体验过的东西;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扩大,思想水平的提高,还要让学生从周围生活扩开去,关注社会,思考社会,认识社会。[话题五]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切认识最后必然要用文字表达出来,因此,写作还有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问题,要引导学生能正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此基础上,词汇的运用、语言节奏的安排、文化积淀的表现等方面,也要有目的地训练与提高。除了写作本身的内容与要求外,还要注意到读与写的关系,说与写的关系,以及综合学习活动与写的关系。关于读写关系,也争论了几十年,有“以读引写”、“以写作为中心”、“读写结合”等种种理论与实践,都取得过一定的成效。其实,读与写本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是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话题六]现在初、高中的新教材都是以专题组合的形式来构成单元的,大多数教师问,知识、能力、习惯、方法等要求怎么落实呢?专题组合构成单元,拉近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便于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体验、感受课文内容,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与见解;专题组合构成单元,还可以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例如,目前比较关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科技发展动态等,也就自然地进入了语文教材;专题组合构成单元,还可自然地将读与写交融在一起,读能更直接地影响、促进学生的写。关于汉语知识,前面已经说过,它本是“随文学习”的,要另列知识的序;这一部分,重要的不是知识概念,而是怎样指导学生通过活的语言认识知识、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关于能力、习惯、方法,应借鉴“二期课改”试验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在专题学习过程中,渗透能力、习惯的培养与方法的指导,这也要有暗含的序列。[话题七]初中试验教材没有以往教材中的训练题,只有一些思考性的提示与问题,是否意味着语文已不需要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试行稿”在“教材编写”、“教学建议”等部分中都对训练作了具体的表述。例如,在“教材编写”第(4)条就要求“练习形式要多样、难易适度,有可选择性,以利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高。”在“教学建议”第(7)条指出“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应通过训练,使学生在实践、感悟的基础上,提高思维能力。“试行稿”提出,要在形式上突破一课一练式,代之以“疏密结合,以疏为主”的形式。训练不只是落实“双基”,它依然是三个维度的合一,即综合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训练,学生不仅要认识、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还要提高思想认识水平,逐步形成个性化鉴赏的能力。[话题八]“试行稿”提出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中多次强调课外阅读,那么,怎么来保证课外阅读量?学生又该读哪些作品呢?“试行稿”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阅读量的要求。保证措施有三条:一是仍然以阅读课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地进行阅读;二是要求教材编写者提出推荐的书目,例如“教材编写”部分第(3)条要求:“每一学期的阅读部分应附有向学生推荐的书目,并有一定的内容介绍和节选”;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习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应的作品,并随时组织交流。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每天都应阅读的报刊,这是以了解信息为主的;另一类是经典作品,包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作品(含古典作品与现代作品),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和经典的科技类作品。[话题九]语文课程活动怎样体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语文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贯穿在基础型课程的全过程;二是体现在综合学习过程中。贯穿在基础型课程的全过程中,就是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沉入文本,感受内容,感受语言,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控制课堂的局面,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提问、讨论、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独立意识和合作意识。体现在综合学习过程中,就是要让学生自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并从中提炼问题,研究问题;综合学习还包括专题阅读和专题研究,要培养学生占有第一手资料的习惯,培养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专题的习惯,使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赏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话题十]“试行稿”在教学评价方面又有哪些重大的突破呢?首先要确定一个理念,那就是要在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使评价的过程成为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过程。应拓展评价的途径,增加评价的方式,可采用观察、面谈、课堂问答、写作、练习、问卷、座谈、案例分析、辩论、演讲、表演、展示、考查、考试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要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互评、自评,家长的评价,甚至社会的评价结合在一起,给学生以全面的、正确的评价。评价时还要考虑学生知识掌握的过程,要允许学生有错,有反复,一般情况下,正确率达到80%,便可视作优秀。三、思考题(选择一题做,字数不少于500)结合自己以前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对照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描述一个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案例。
本文标题:《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653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