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汽车理论 > 《世界史(上)》作业参考答案
世界古代史(上)第1页共11页《世界史(上)》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氏族:产生于智人时期,通过族外群婚产生的以的一种以血绝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社会的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分为母系和父系两个历史阶段,其特点为公有制,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后被国家代替。2.《吉尔伽美什史诗》:在苏美尔时期产生的人类最早的一部史诗;其基本内容是传说中的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战天斗地的种种神话故事;是研究古代西亚苏美尔时期历史的一部极其重要的资料。3.“空中花园”: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了取悦他的王后米底公主谢米拉米司怀念故乡山林的迫切心情,在皇宫中筑起一座高达25米的玲珑别致的花园,远看犹如高悬于空中,故名“空中花园”,后被希腊人誉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4.邪马台国:《三国志·魏志·倭人传》所记载的在公元2~3世纪日本的一个古国,女王卑弥呼统治二十余部落,七万余户,国内存在“大人”、“下户”、“生口”等阶级,已使用铁器.邪马台国地点,过去一说在九州,一说在本州,近年在九州发现东汉铜镜残片,说明在九州的可能性较大。5.托马斯·阿奎那: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1225~1274年)他运用亚历士多德的学说来论证基督教神学,把信仰和理性、圣经和科学结合起来,从而取代了柏拉图的神学体系,建立了庞大的基督教亚历士多德神学体系。他的主要著作为《神学大全》。6.图腾崇拜:是人类最早的一种宗教崇拜之一,其词来源于北美印第安阿尔昆琴部落的语言,意为它的亲族;主要崇拜的对象为动植物。7.贝希斯敦铭文:在19世纪于伊朗发现的由大流士下令雕刻的用于记载其功绩的铭文,由三种文字同记事,埃兰语,古波斯语,新巴比伦语,于19世纪被罗林逊破译而成为了解己经逝去的古老的两河文明的钥匙。8.荷马史诗:包括两部史诗《奥德赛》《伊利亚特》;用神话的形式记述了公元前12-前9世纪的古希腊的历史;其基本内容为前十二世纪左右希腊世界对特洛耶的一次长达十年的远征;是研究早期希腊历史的一部重要的历史性的资料。9.《罗马民法大全》: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时期编成。具体包括四部分:《查士丁尼法典》十卷,包括自罗马皇帝哈德良(117~138年)以来四百多年间历代皇帝的法令;《法学汇纂》五十卷,历代法学家论文;《法理概要》四卷,讲法学原理的教材;《新法典》,534年以后颁布的法令。这套法律不但为拜占廷法律奠定了基础,并在十二世纪传到了西欧,从而使西欧各国建立了严密精致的司法体系。10.徙志(希吉拉):回历622年7月16日,穆罕默德与密友艾卜·伯克尔离开麦加,前往雅特里布,是为徙志。它标志着穆罕默德事业的重大转机,对伊斯兰教的胜利和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1.希克索斯人:侵入古埃及的游牧部落。希克索斯人大概分布在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的游牧部落,据说希克索人(HYKSOS)在埃及语中是“牧人王”的意思。约在前十八世纪后半期,希克索斯人乘中王国衰落之机,一股地越过西奈半岛占领富饶的三角洲地区。随后又将他们的势力伸展到上埃及。但他们主要是控制下埃及,并在三角洲东部建立了统治中心一阿瓦里斯。希克索斯人统治埃百多年(约公元前1720——1570年),为埃及带来了先进的军事技术,后被子上埃及雅赫莫斯赶出埃及。12.“巴比伦之囚”: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出兵攻打巴勒斯坦,灭了犹大王国,将犹太人的大部分人口掳往巴比伦。其中大部分沦为奴隶,这在犹太的历史上称为“巴比伦之囚”,后被波斯国王居鲁士释放返回巴勒斯坦,该事件为犹太教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13.普洛科匹厄斯:拜占廷帝国查士丁尼时代杰出的历史学家,约500~565年在世,著有《战争》、《建筑》和《秘史》。14.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是罗马教廷、西欧骑士和意大利各城对近东各国的侵略性远征,时间从1096~世界古代史(上)第2页共11页1270年。前后共八次。15.自由大宪章:英国失地王约翰(1199~1216年)时,约翰对内无视封建契约,向附庸和城市征收额外捐税,对外则向教皇纳贡称臣,使他与社会各等级都处于对立地位。1215年6月15日,大封建主联合骑士与城市上层以武力迫使约翰签署“自由大宪章”。大宪章共63条,具有封建契约性质,主要是保证大封建主在经济、司法、和政治上的特权,同时也涉及骑士和市民等级的权利。大宪章把王权放在封建契约约束之下,充分反映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16.隶农制:最早在前二世纪出现在意大利,最初指承租别人土地的佃户;后奴隶制的危机和劳动力的短,使是得隶农制得以在意大利和其它行省流行;隶农在长期发展中失去了独立的自由民身份,和独立的经济地位,人身依附关系加强,而成为中世纪农奴制的先驱。17.部民制度:部是日本古代大和国家的社会经济组织,在生产领域内分为农业的田部和手工业的伴部。部的成员称部民,在归属上分王有的公部民和贵族所有的私部民。大多数部民:①可建立家庭,②有一定数量的生产工具,③每户从朝廷或领主那里领取一定数量的土地(伴部也同样),④定期定量向朝廷或领主服劳役和贡纳产品,⑤部民没有迁徙自由。对部民制度的认识牵涉到对日本古代社会性质的认识。18.伊克塔:阿拉伯阿拔斯王朝与伊斯兰教国家实行的一种土地分封制度,即把国有土地分封给亲信、官员、军职人员,这种土地称伊克塔。最初伊克塔只是任职期间或终身占有,不能世袭,以后逐渐演变为世袭地产。19.黄金诏书:1356年德国皇帝查理四世(1347~1378年)颁布“黄金诏书”,明确规定皇帝由七大选侯选举产生,大诸侯在各自领地内有独立的法律、税收权和军队,而选侯则有绝对君主权力。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瓦解过程开始。20.大化改新: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在中大兄皇子的支持下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大化改新破坏了原来落后的氏族制和部民制,公民以户为单位隶属于国家,使日本社会从原始性很强的早期国家进入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天皇制从此确立,用日本人的话说,是律令制国家的确立。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主动地、大规模地学习大陆先进文化制度的结果。二、简答题1.古希腊三大史家、三大悲剧家的名字及其代表作。要点:(1)希罗多德-希波战争史(2)修昔底德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3)塞诺芬-希腊史(4)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5)索福克里斯-奥狄浦斯王(6)欧里庇得斯-美狄亚2.什么是印度教?印度教的教义什么?它有哪些教派?要点:自阿育王时代以来,佛教虽是印度的主要宗教,但婆罗门教并没有灭亡,其宗教仪式依然存在,尤其是婆罗门的地位依然保持。印度教是在古婆罗门教的基础上,从四世纪开始不断吸收佛教、耆那教教义和民间信仰,到九世纪经宗教哲学家商羯罗(约788~820年)改革而逐渐形成。所以,印度教是一个庞杂的体系。一般来说,凡是承认婆罗门崇高地位和接收吠陀经典的教派都是印度教。印度教认为人生有四大目的,即法、利、欲、解。法(即达摩)指宗教、种姓规定的各种应尽义务,利指物质生活条件财产等的获得,欲指物质生活特别是感官的享受,解脱则指从物质和欲念中超脱出来,脱离轮回。人生四个阶段,幼年学道,长而持家,求财肆欲,老而修道出家,舍弃一切,死而解脱。印度教还相信轮回,世界古代史(上)第3页共11页如何主动脱离轮回达到解脱?途径有三:一为知识之道,即追求梵我同一,则不生不灭,梵者,超自然的宇宙精神;二为行为之道,严格按照达摩规定履行义务,但不能指望这种行为的结果,行为便是目的本身;三为虔诚之道,即对神赞颂礼拜,衷心侍奉,造神像,建寺院,舍钱财等。三条途径,一条较一条容易。印度教崇拜的主神有三,梵天管创造世界,毗湿奴管维持世界,湿婆主管破坏世界。印度教主要有四大派:传统派(尸摩多派),毗湿奴派,湿婆派,性力派。传统派崇拜古婆罗门教传统,遵循古代仪式,奉行多神信仰。毗湿奴派流行于北印度,主神毗湿奴有许多化身,其中之一为牧童形象的黑天神,乐于助人,为印度人家喻户晓。湿婆是毁灭、舞蹈、苦行之神,相信有毁灭才有再生。性力派多崇拜女性神,仪式具有色情色彩。3.对比中国古代社会,谈谈中世纪西欧社会的特点。要点:要比较首先要有前提。中西社会发展有无统一性?是存在统一性前提之下的比较,还是双方原本就存在本质的不同?换句话说,中国和西欧各国在本质上,在结构上,究竟有无区别?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大体上可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中国和西方的社会在许多结构上是不同的,因而决定了它们发展上的差异性;另一派则认为,中西社会在本质结构上是相同的,发展的不同只是显示发展阶段的差异而已。中国社会自唐宋以来具有非世袭官僚制、财产均分制、士农工商身份的不固定等特质;明清的宗族制度就是在这些特质的背景下构成的,它起到了相互扶助和宗族内“保险共同体”的作用;而儒教中的政治、经济思想,即大同的“公”思想和土地所有制的“均平”思想,既是对上述情形的补充和反映,又恰好构成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统方面的基础。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结构已明显与中国古代社会不同。中国多搞一元化: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的一元化;中世纪西欧则呈现明显的二元化倾向:政治上是等级领主制,小国林立,没有统一的大帝国,当各民族国家形成时,又有议会与王权的对立;经济上是城市自治体与领主庄园的对立;社会上则是政教分离,并实行阶级世袭和家庭的长子继承制。总之,中世纪晚期的西欧已开始向以私有制为核心的市场经济发展,而同时期的中国所有制产权不明晰,公私不分,经济发展完全服从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需求,即使有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也不可能长大。4.马略军事改革的内意及其影响。要点:公元前107年,民主派的马略为罗马的执政官,并任朱古达战争中罗马军队的统帅。在朱古达战争中,马略实行了军事改革,凡是志愿而又适合服役条件的罗马公民(无产的公民也包括在内)都有可以应募入伍,若服役十六年,在役期间由国家供养,并发薪饷,退供后,还分给土地。这样,其一,以财产资格为基础的临时征集的公民兵制度便被常备的雇佣军所代替,军队的成分发生了变化,广大的游民无产者成为雇佣军取之不尽的兵源;其二,雇佣军长期追随将领,任何有野心的将领都可以为个人的利益而利用常备的雇佣军来争权夺利,这就为后来罗马奴隶主建立军事独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5.大小乘佛教的主要不同点。要点:到公元一世纪,佛教早已不再有当年释迦牟尼的所具有的改革的姿态。佛教的上层也成了特权等级,已不再乞食于村邑,宴息于林泉,而是像达官贵人—样的生活。佛教愈来愈脱离下层人民群众,剥削阶级上层分子愈来愈多地加入僧团和寺院,并占据了了领导地位。这种演变终于导致了一个新的教派——大乘佛教的产生。新兴的教派自称“大乘”,意即大道,贬低原先的教派为“小乘”,虽则无论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生层建筑,它们的一切说教都是用来麻痹群众、消灭群众反抗斗志的武器。但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它们不仅各自所起的作不尽相同,在宗教的实践和教义上也有所不同。小乘基本上坚持释迦牟尼世界古代史(上)第4页共11页的遗教,而大乘则接受了外道的思想,修正了释加牟尼的学说。小乘教着重伦理教诲,不拜偶像,主张众生自救,佛只指出修行的途径,人人都能经过修道而入“涅磐”,而且人人能成佛。在哲学上大体上主张“我空法有”,否定主观真实性,但是不彻底否定客观的存在。大乘教则宣扬神异,制造出各种偶像加以崇拜,主张佛不仅自度,还要兼度他人,认为只要虔诚信仰,人人皆能成。哲学思想也有所发展,出现了“法我皆空的学说,不仅否认主观的真实性,也否认客观的实性,唯心论体系更加完整和严密。6.西欧封建制度概念、内涵、存在条件。要点:封建制度的概念本来源于西欧,西欧的封建制度在11~14世纪是其兴盛时期,5~10世纪是这种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也叫封建化时期。中国没有这种封建化时期之说。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概念是:(1)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主封臣关系;(2)形成了与封主封臣制相适应的封土制度;(3)中央权力衰落,各封建主在其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力。在西欧封建制度下,国王和百姓、封主和封臣都遵守一种契约。每个人都对他人负有某种义务。如一人违约,义务也就中止。如果一个封臣拒绝履行他应尽的义务,国王有权强
本文标题:《世界史(上)》作业参考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655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