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国政治制度史》形成性考核作业
《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一解释下列名词:1.颛顼的“绝地天通”的含义:反映了黄帝之后,联合体首领的权威足以将原来的部落巫术整合为统一的联合体巫教,并有意识地利用巫术为自己的权力服务。颛顼是以政治权力拥有者的身份,垄断了沟通神、人的巫术权力。2.内服、外服的涵义:商代内服与外服将国家分成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商王控制的力度是很不相同的。中央是属于商王直接行使管辖权的区域;地方,是商王授权的诸侯自治区域,商王对此拥有主权和部分管辖权,但一般不直接掌握行政和司法等权力。3.西周分封制:一是有明显的战略考虑,二是受封的主体是周王室贵族;三是大多数的封国都采取了周族连同盟友、被征服的商人和土著三者结合的人口组合方式。4.西周宗法制:以在同一宗族内,大宗、小宗的的划分为基本特征,而大宗、小宗的划分是以嫡庶之分为基础的。宗法制以血亲纽带为基础构筑了政治等级关系。西周的礼乐制度与宗法制、分封制是相辅相成的。问答题:1.简述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特点。它以政治暴力所造成的超经济强制权力覆盖并支配社会经济领域,对资源和利益分配具有明显的垄断特性,对意识形态的垄断;在秦以后开始以中央集权的体制架构为主要和常态;它造就一元化的社会格局;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中国的君主专制主义制度体系已经演进到了十分成熟的程度,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自我调节机制;并一直保持自身的历史连续性。2.简述黄帝以来最高政治权力的基本特点。为联合体内少数具有血统优势的氏族所把持;最高权力呈现出个人化的专制倾向;最高权力的“政教一体化”。3.简述夏王朝的建立的时代意义。夏代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夏以后,世袭制成为王权固定的继承模式,并得到了传统合法性观念的有力支持,从而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夏王朝的建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4.简述商朝王权制度的基本特点。一是以巫术化的合法性观念为主要支撑;二是有比较系统的宗法制度确保其王位继承的规范化。5.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在政治层面的主要表现(政治制度的创新)。以层层分封为主要特征的分权体制逐渐为中央集权所替代,传统的分封制退居到次要的地位;郡县制成为主要的制度形态,世卿世禄制让位于流动性很强的选官制度,政治制度的许多细节也都出现了相应的调整与变化。但是,君主制仍然是基本体制形式,不受限制的专制权力仍然是国家权力的基本特征。《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二解释下列概念:1唐代政事堂的含义。唐高祖武德年间,设置政事堂,作为议政决策机构。政事堂会议还有轮流执笔和秉笔制度,秉笔宰相的任务主要有主持会议、总结记录、轮班办公等。至此,政事堂已由议事之所变成了正式的宰相机构。2.军机处的含义。雍正六年,设立军机房办理军务事宜。权力日益扩大,成为参与机要、参决大政的中枢机构。军机处设军机大臣,无定员。军机处的设置及其权限的划定,是皇权极端化发展的产物,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专制皇权至此发展到了顶峰。3.世卿世禄制的含义。分封制作为一种贵族层层分权治理的国家制度形态,基本要素是采邑和附属于采邑的政治权力。这种权力在少数贵族家族内部代代世袭。即国家的主要官员为世袭贵族,国家以赐给世袭采邑的形式支付其俸禄,他们既是采邑内的最高行政、司法、军事长官,同时还可能担任王室的某个职位。4.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含义。这一制度设置的初衷,主要是为“论人才优劣,非为士族高卑”;这一制度的严重缺陷,是品评人才的标准,是家世,德、才两个标准难以量化。5.两汉察举、征辟制度的含义。察举:汉武帝下诏命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并要求扩大举荐范围,没有官职的平民也在举荐之列。标志着汉朝察举制度正式确立。征辟制度:分征召和辟除两种。征召是指皇帝采取特征和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社会上有名望或品学兼优的人士以备顾问,或委以政事。辟除,是一种官府任用属员的制度。问答题:1.简述皇帝制度的特点。皇权是典型的全能型权力:皇权可以干预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事务;皇帝作为政治性权威,有权对思想文化活动进行干预;皇帝是国家一切最高权力的拥有者;皇权是一种专制,具有明显的个人性质。2.明清时期皇权极端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之手;皇帝与各具体执行部门之间,废除宰相制度;皇帝以下,行政、军事、监察三个机关分别独立,互不统属,相互制约。清朝继承明朝废除宰相的做法,设立军机处。3.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无法避免宦官乱政的现象。作为皇帝制度和后宫制度的派生物,宦官制度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相始终,原因是多方面的:外朝官很难赢得皇帝的信任;宦官却极易与皇帝产生情感上的联系;在制度的设置上,外朝官的权力逐渐趋于分散,直到废除宰相,失去了与宦官抗衡的体制力量。4.试论内阁与唐代宰相制度的区别。汉唐宰相对一般性政务有独立处分权,掌握部分国家最高决定权,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对政务并无处分权;汉唐宰相“百官之长”的地位是法律规定的,法律和制度本身及赋予其领导、协调整个国家官僚系统的职责和权力,但明代内阁却没有法定的干预其他各个执行部门的权力,其主持政务、领导或协调各部、院、寺工作的行为没有足够的合法性。5.中国历史上相权与皇权的关系。在家国一体化的理论与制度下,宰相很难避免皇帝家奴的性质,这是典型的专制主义制度。由于皇权是不受限制的,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权力划分无法以法定的形式加以确定。皇权与相权的行使都具有个人化倾向,它们之间的消长,主要是由制度以外的因素决定的。皇权与相权的分割状况由个人性格、能力决定,说明了中国古代政治的人治的本质。6.唐代科举制的完善以及意义。职官选任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控制之下;有利于儒学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世背景对职官选拔的影响,下层子弟有可能跻身官僚阶层;改变了中国古代职官队伍的成分构成,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三解释下列概念:1.言谏与监察的区别。监察主要指由皇帝委派对整个官僚系统实施监督的机构或人员,针对的是整个官僚系统;言谏对象主要是皇帝而非百官,是指臣民对国家决策提供建议、意见,具有咨议与立法监督的双重性质,其中咨议性质的成分更为主要。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内军”、“外军”。魏晋南北朝的军队分“内军”、“外军”。内军指中央直辖禁卫京师及屯戍京畿的军队,由皇帝直接控制。外军都督诸州军事分领,屯戍于重要郡州,多为刺史兼领。南朝和北魏、北齐实行世兵制,西魏、北周实行府兵制。问答题:1.秦汉中央监察机关的设置及职掌。御史之职起源于战国,秦统一以后设御史大夫,纠察百官。西汉御史机构庞大,与丞相府一起,并称两大府。职掌是“典正法度,以职参相,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汉武帝时期监察机构的设置变化。开始重用内朝官,监察权力逐渐转移到内朝尚书令手中;设置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分散监察权。地方上设置刺史。2.汉武帝时期监察机构的设置变化。开始重用内朝官,监察权力逐渐转移到内朝尚书令手中;设置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分散监察权。地方上设置刺史。3.两宋时期的言谏和监察制度的变化。言谏机构职权行使的对象有所扩大,开始将宰相和各职能部门包括在言谏范围之内;御史开始兼领言谏之责,台谏呈现出合一的趋势。4.说明明代的言谏制度及其影响。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开始设六科给事中,以后逐渐定型。明代六科官员品秩虽低,权力却大,同样有封驳诏书、献纳谏言、纠劾不法等权限。明中期,万历皇帝为强化权力,一度鼓励言管议政,言路一时大开。直接后果是导致了内阁首辅政权的衰落。六科权力转化为弹劾权,国家的政策事实上为言路官员所控制。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5.秦汉以后,为什么还会有不同程度的分封制存在?P2116.中央集权的体制形式正常运转的基础是什么?中央集权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维持其存在和运转:中央通过掌握地方官吏的任免权来达到控制地方的目的;在体制设计上,压缩地方行政单元,并尽量分散其事权;通过全权控制和支配地方财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对地方官的监督,以及种种任官制度的设置(来回避、轮换等)来避免地方势力的形成。中央集权的体制形式存在和正常运转的基础是中央对地方的压倒性优势。不仅需要将各种权力集中于中央,需要各种相关制度的配套使用,也需要在压缩地方行政单元的基础上尽量分散其事权。专制政治存在和运转的目的,主要是皇帝及其家族利益的最大化,它必然要选择中央集权这一最适合垄断社会利益的体制形式。专制政治在本质上是排斥法治的。《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四解释下列概念:1.通商大臣清政府设置了五口通商大臣,名义上是管理通商事务,实际上是代表清政府办理对外交往,是清政府制度开始调整的标志。南洋大臣与北洋大臣:名义上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实际上两大臣都有相当的独立处置事务的权力。2.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要下辖南北洋通商大臣、总税务司、同文馆、司务厅、英法美俄日等五个股及清档房。是清政府体制中非常重要的部门。3.总税务司署1861年改隶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实际事务均由总税务司全权处理。它的设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关制度的创立。问答题:1.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期间的重要制度调整有哪些?设立通商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及总税务司署等。2.清末新政进行了哪些重要的制度调整?政治体制上的改革: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裁汰冗官冗衙,精简机构。军事方面的改革。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废除八股文。法律方面的改革。3.临时政府制度架构的主要特点。临时政府的体制及特点:基本上是按照三权分立原则建立,主要是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两部分。临时政府是革命派、立宪派与具有自由倾向的地方官僚参加的联合政权,主要领导权控制在革命派手中。这是一个突出总统权力的不完全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形式,否定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第一次由专权走向分权,标志着社会形态的转变和国家体制的根本变革。4.国民政府的建立与国民党之间的关系。国民政府的根本法由国民党制定;国民政府的权力源于国民党;国民政府的施政纲领及政策,由国民党制定;国民政府的施政方针及其治国政绩须受党的监督。中国政治制度史一、填空1、中国古代前国家时期和一些少数民族政治组织的最普遍的形式是酋邦。酋邦2、早期国家起源的模式有氏族模式酋邦模式两种。氏族模式和酋邦模式氏族模式3、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王后,商代称王后,周代称王后。4、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巫术和政权的结合。5、夏代在王之下有少量的高级贵族组成的执行机构,有三正和左右六人。6、商代王位继承的两个原则是以母为贵和长子原则长子原则”。7、西周中央政府文职系统因职事不同可以分为政务性和宗教性两类。8、西周时期诸侯国对周王承担的义务基本上是政治性和军事性的,而在经济方面的义务是象征性9、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选官制逐郡县制选官制渐代替了“世卿世禄制”。10、它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皇帝制度建于公元前221年,中枢。11、在唐朝,皇帝的名号制度更加完备,除了名号之外,生前要加尊号尊号,死后要加谥号谥号。12、宦官在唐以后称太监宦官制度是后宫制度的派生物。太监,13、明代宦官的组织系统是二十四衙门二十四衙门,而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脑。5章14、西周时期存在两个职官系统,一是负责处理国家事务的外朝官系统,二是负责王室事务的宫廷系统。15、作为正式机构,宰相制度出现于春秋当时被人们称为“执春秋,春秋执政”或“相”。16、西汉自武帝时起,开始出现“内朝官”与“外朝官”之分;前者最重要的是尚书尚书,而后者则以宰相宰相为首。尚书宰相17、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权不断转移,东汉政归中书中书,魏晋政中书归门下门下,南北朝政归。门下18、为解决三省运行的不协调,唐高祖设政事堂会议政事堂会议作为议政政事堂会议决策机构,并逐渐变成了正式的宰相机构宰相机构宰相机构。19、北宋前期,主民政,主军政,财政,彼此不相统属。20、南宋时,宰相兼领枢密使,则、等诸权始并于宰相。、21、清雍正时为及时处理青海战事,设立军机房军机处)办军机房军机处)(理军务事宜,后来逐渐成为参与机要、参决大政的中枢机构中枢
本文标题:《中国政治制度史》形成性考核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66114 .html